分享

九、奇怪的论调

 太阳当空照917 2017-08-22

抹杀异己言论,杀人,烧书。这些都让我们毫不犹豫地认为,中世纪的欧洲教 会很坏很坏。它阻碍了科学、哲学和艺术,它阻碍了文明。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最开始的基督教不是靠政治力量,而是靠一名接一名教 徒的皈依聚沙成塔的。人们冒着被惩罚的危险,自愿加入基督教。这是因为基督教 的教义极为美好:它讲博爱,不讲仇恨;它讲宽恕,不讲怨愤;它讲施予,不讲索 取;它讲众生平等,教徒不分贵贱,都如兄弟姐妹一般。

那么,一个人人都虔诚信奉基督的世界,比如中世纪的欧洲,岂不应该是一个 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世界?

当然,我们可以说中世纪的教会误用了教义。教义叫人宽恕,他们却烧死异 端,所以中世纪不能算是完美的世界。这话理,但要注意,基督教教义的确规定 要摒弃异端言论。教会不能容忍其他信仰,更不能容忍无神论,假如任其横行,基 督教的完美世界将不复存在。再说教会也不是没给异端留生路,只要你改变信仰,

你可以立刻享受到信仰的幸福,我们也会不计前嫌把你当成兄弟姐妹,这不是皆大 欢喜吗?

所以,即便我们“纠正”了那些中世纪教会可能违反教义的行为,一个按照基督教教义规划出的完美世界,仍旧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哲学、科学和非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但是,这个世界里的人民可能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幸福。 I;

那么,这样的社会是应该被保护的,还是需要改变的?

如果你选择后者,我们还要追问:为什么容忍异端比全体人民的幸福还重要?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怀疑?

我先问个别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哲学?前言己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了:我们了解哲学是为了追 问人生意义,追求个人幸福。

但问题是,我们享受科学的成就并不需要我们事先学习物理知识。科学家 造好了各种高科技产品(比如手机),得出了各种实用的结论(比如“饭前要洗 手”),我们只要拿来直接用,直接遵守就是了。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笨蛋,也不 妨碍他成为科技成果的受益者。

关键是,哲学和科学一样,也有现成的产品呀!

那就是充斥在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当邻居大妈默念“人的命天注 定”的时候,她信奉的是宿命论和决定论;当朋友在酒桌上劝你“賺钱有什么用, 钱再多早晚也是一个死”的时候,他讲的是虚无主义;当人生感悟型的散文告诫你 “当下最重要,活出你自己”的时候,它其实就是萨特的代言人。

实际上,我们发现,整个哲学史上那么多学派那么多说法,其中凡是和普通人相 关的观点,我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通俗版、谏言版、人生感悟版、心有戚戚 焉版。我们不需要了解真正的哲学观点,就已经在“享用”哲学家们的思考成果了, 并没有什么精妙的哲理是独独藏在哲学著作里、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的。你想,假如这世上存在一种让人易于接受的、又比现今各种人生观能带来更多幸福的道 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把这个道理改写得通裕易懂,然后拼命到处传播呀。

每个人天生都知道要追求幸福。那么假如哲学书中真有幸福之路秘而不宣的 话,这不就意味着只有我们才是全世界最精的人,找到了一条通往幸福的秘径,而 这世上所有其他不读哲学只顾着挣钱享乐的人都是比我们笨的傻子吗?

这不大可能吧。

我的意思是说,就像我们享受科学成就最好的办法是买个新手机而不是去学 《电子电路》一样,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追求人生幸福,我们没必要亲自学习哲学, 只需要从各种世俗的人生观中选一个就好了。

假如明白了这一点,你还是不满意各种世俗的人生观,执意要翻开哲学书自己亲自研究一番的话,那么就只有一个原因了。

你不信那些现成的答案。

你怀疑它们。

祝贺你,你被苏格拉底附体了。

 

为什么苏格拉底宁愿死,也不愿放弃怀疑?为什么我们放着现成的快乐不享 受,非要亲自学哲学?

因为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要思考。

而怀疑是思考的起点,也是思考成果的检验者。怀疑最大的作用在于能避免独 断论,这样才能引导我们寻找正确的答案,免得我们轻信一切未经证实的结论。

所以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当年的苏格拉底那么招人讨厌,却能被后人奉为圣 贤。因为他的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所有的思想都要因他的怀疑诞生,最 后还要能经得住他的怀疑才算合格。

正是照这个标准思考,西方人才有了哲学,才有了科学,才制造了飞机和电脑。

相比之下,我们的圣贤在两千多年里,一直没有教我们问为什么,只是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这就好像有一个国家的孩子上学去学习怎么用图书馆自学,怎么表达自己 的观点,另一个国家的孩子则去学习怎么背答案。哪一个更好一点,你知道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