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山月:形与画 书与画

 啲咁细粒 2017-08-23


我说的形是指国画中的形象。形象来自生活,但它是生活的反映,而不是生活的再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画家“做饭”的米,画家有了生活这“米”,做出来的可要是艺术的是“饭”,即作品要比生活更美,更动人,更有感染的力量。感染,无疑就是美的体现和艺术的力量。我们的生活不是缺乏美,所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往往缺乏的是发掘美的眼睛与反映美的本领。作为一个中国国画家,必须投身生活,与生活“畅叙幽情”,锻炼自已的手、眼工夫。


我在抗战期间,在国内西南、西北跑了八个省,到关外塞北看了大沙漠、大雪山,深入敦煌,西出阳关。抗战胜利后又接着跑东南亚看了大海洋,吃了榴莲果,逛了椰林市集。时间虽只有半年,却畅游了曼谷、槟城、吉隆坡和贵地新加坡。这是一九四七年的事,当年所画的画曾带回国内和携往国外展览过,还在上海出版了《南洋写生画集》,成为我的《西南西北纪游画集》的姐妹篇。新中国成立后,我又在国内、到国外跑了许多地方,接触过许多事物,通过体验和写生,积累了不少素材形象,为以后作“有米之炊”准备了条件。我个人深刻体会到,有形象的积累才有绘画的创作,有生活的体验才有形象的反刍和反馈的创作本钱,这与有米才能煮成饭的道理一样。

中国有“书画同源”的艺术传统。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确有共通的地方。广东人将画画叫“写”画,中国画确是写出来的。中国书法本身非常强调结构、行笔的变化,亦美在结构、行笔的谐协。唐代孙过庭论结体、章法时说:“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明终篇之法。”如川字三竖不雷同,三字三横不划一。雷同、划一就重复,就没有韵律、没有节奏感,就不成其为艺术。但变化也不能过头,过了头就矛盾不能统一,就会破坏中国的“违而不乖,和而不同”的传统艺术法规了。

春秋时代的晏婴曾以音乐为例,解释“和”就是大小、长短、疾徐、刚柔、高低、周疏等音素的“相济”,即在变化中求和谐。绘画亦如此,如果在变化中不求或求不到和谐统一,绘画就没有美感,美术就不美。但“书画同源”也不能把两者说成“同一”,写字和写画毕竟是两回事,画是有形象的,是造型艺术,书法只是造型的手段之一,绘画汲取书法的只是形式美方面共通的东西,也就是在形式美“同源”和共通的地方,使中国画画家借助到书法的手段来描写形象以表现生活,才产生了中国画所独具的艺术特点。这是可贵的特点,中国画画家务必要加以继承和发展。


编辑:国画艺术;插图:关山月作品。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