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精品260幅,美艳至极!

 怡景飞鹤 2017-08-23

张大千作品题材广泛,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皆精。画人物多采古装,借人物以抒情怀;画翎毛花卉或工笔或写意,清润秀丽,落落大方;山水涉笔成趣,点画新奇,富有诗意。晚年常用泼墨、泼彩描绘风景,独具风格。为现当代画坛上最具影响的国画大师之一,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张大千游历世界,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一、张大千——山水画

秋江野鹜图

湖光山色

雪江归櫂图

观瀑图

云巖图

白云隱居

漁村夕照

秋江独钓

山巔閒话

李检法定林萧散图

金璧双辉—巫峡清秋

晴霭仙阁

二、张大千——仕女图

张大千不仅山水画笔酣墨畅、恣肆淋漓,花鸟画鲜活灵动、形神毕肖,仕女画也细致之极。著名画家于非闇曾说:“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为画道人赞赏,谓能大胆别创新意。”原因是“他对于女性观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笔法,传出女儿的心声,这一点是他的艺术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获。”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

张大千 荷花屏风美女 1966年

张大千 仕女 四屏

张大千 双美图 1944年

张大千 鱼篮大土像 1944年

张大千 三美图 1930年

张大千 弄玉吹箫图 1934年

张大千 调鹦图 1934年

张大千 执扇仕女 1938年

张大千 仿钱选仕女图 1939年

张大千 纨扇仕女 1939年

张大千 观音 1940年

张大千 柳荫仕女 1941年

张大千 执扇仕女 1943年

张大千 金城玉女 1944年

张大千 唐妆仕女图 1944年

张大千 题笺图 1944年

张大千 仕女 1944年

张大千 蕉荫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芭蕉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蟠桃献寿 1945年

张大千 纨扇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芭蕉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纨扇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蕉荫仕女 1945年

张大千 天女散花 1935年

张大千 蕃女掣庞图 1946年

张大千 莫高窟唐人 1947年

张大千 红拂女 惊才绝艳 1947年

张大千 凤冠执扇仕女图 1947年

张大千 仕女 1947年

张大千 初唐供养人像 1948年

张大千 供养天女 1948年

张大千 执扇仕女

张大千 临印度画仕女 1950年

张大千 印度仕女 1950年

张大千 修竹美人 1951年

张大千 拈花仕女图 1954年

张大千 孽海花 1956年

张大千 仕女图 1975年

三、张大千——花鸟画

张大千的花鸟画,刻意扬弃清末明初那种狂狷不羁的超逸风气,宁愿在优雅中求清逸,既不失院体的工整凝练,又有粗笔写意的画风。“含蓄的笔势,绝弃风华,温静的墨意,精炼于骨,淡雅而质朴”,展现出凝气聚古的典雅特色。

四、张大千——人物国画

张大千是天才型画家,其创作达“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张大千的画风,在早、中年时期主要以临古仿古居多,花费了一生大部的时间和心力,从清朝一直上溯到隋唐,逐一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临摹到仿作,进而到伪作。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张大千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60岁以后达“苍深渊穆”之境,80岁后气质淳化,笔简墨淡,其独创泼墨山水,奇伟瑰丽,与天地融合。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岁至60岁之间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自古以来,一个画家能否承前启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传统功底是否深厚。张大千的传统功力,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曾用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临摹古人名作,特别是他临仿石涛和八大的作品更是维妙维肖,几近乱真,也由此迈出了他绘画的第一步。他从清代石涛起笔,到八大,陈洪绶、徐渭等,进而广涉明清诸大家,再到宋元,最后上溯到隋唐。他把历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一一挑出,由近到远,潜心研究。然而他对这些并不满足,又向石窟艺术和民间艺术学习,尤其是敦煌面壁三年,临摹了历代壁画,成就辉煌。这些壁画以时间跨度论,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等朝代。

历史上许多人临摹的画一般只能临其貌,并未能深入其境;而张大千的伪古直达神似乱真。为了考验自己的伪古作品能否达到乱真的程度,他请黄宾虹、张葱玉、罗振玉.吴湖帆、溥儒、陈半丁、叶恭绰等鉴赏名家及世界各国著名博物馆专家们的鉴定,并留下了许许多多趣闻轶事。张大千许多伪作的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较之古代名家的真晶已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藏有他的伪作,如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收藏有他的《来人吴中三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他的《石涛山水》和《梅清山水》,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有他的《巨然茂林叠嶂图》等等。师古人与师造化历来是画家所遵循的金玉良言。

师古人自然重要,但师法造化更重要,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奉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做法。大千在学习石涛的同时,也深得古人思想精髓,并能身体力行。张大千说:“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见闻广博,要从实际观察得来,不只单靠书本,两者要相辅而行的。名山大川,熟于胸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笔自然有所依据,要经历的多才有所获。山川如此,其他花卉、人物、禽兽都是一样的。”他说:“多看名山巨川、世事万物,以明白物理,体会物情,了解物态。”他平生广游海内外名山大川,无论是辽阔的中原、秀丽的江南,还是荒莽的塞外、迷蒙的关外,无不留下他的足迹。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老夫足迹半天下,北游溟渤西西夏。”

在大千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中,他始终把黄山推为第一,曾三次登临。大千之所以偏爱黄山,主要来自于石涛的影响,黄山既为石涛之师,又为石涛之友。大千说“黄山风景,移步换形,变化很多。别的名山都只有四五景可取,黄山前后数百里方圆,无一不佳。但黄山之险,亦非它处可及,一失足就有粉身碎骨的可能。”大千在50岁之前遍游祖国名山大川,50岁之后更是周游欧美各洲,这是前代画家所无从经历的境界。张大千先后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居住,并游遍欧洲、北美、南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的名胜古迹。所到之处,他都写了大量的纪游诗和写生稿,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同时为他日后艺术的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张大千——泼墨山水画

张大千的画风,先后曾经数度改变,30岁以前的画风可谓“清新俊逸”,50岁进于“瑰丽雄奇”,晚年时历经探索,在57岁时自创泼彩画法,是在继承唐代王洽的泼墨画法的基础上,揉入西欧绘画的色光关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可贵之处,是技法的变化始终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

山水 四屏

丹山春晓

招隱图

招隱图局部


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长江万里图

罗浮山夕照

爱痕湖

六、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

1941年5月,张大千携三夫人杨宛君(后二夫人黄凝素加入)、儿子张心智、侄儿张彼得、学生肖建初和刘力上及几个裱工,后又聘请藏画家索南丹巴的四个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画,面壁两年七个月,临摹了自十六国、两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两夏、元等历朝历代的壁画作品达276幅,敦煌石窟艺术从此走向世界,也为其以后的绘画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奠定了基础。

唐画乐舞天人

宋初 伎乐菩萨像

宋画 伎乐菩萨像2


盛唐地藏王菩萨像

晚唐 璎珞大士像

张大千 莫高窟唐人菩萨像

张大千 佛像图

张大千 仙女散花

张大千 临敦煌莫高窟唐人观世音造像

张大千 散花女 1938年

张大千 龙女礼佛图 1941年

唐画飞天一身

晚唐第一五二窟 十一面观音像

唐画 供养天人

密积金刚

晚唐 天童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