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娄楼:淮畔“兰花”传花鼓

 昵称30002707 2017-08-23

在沿淮地区,说起花鼓灯家喻户晓。它以锣鼓为乐,运用折扇、手绢和花伞,通过优美的动作和民间小调展现淮河人民的风貌。而在淮水之滨的蚌埠,说花鼓灯便不得不提到其代表性传承人娄楼。



娄楼原是宿州人,因体态姣好,17岁被选进蚌埠市文工团并参演了该团编创的花鼓灯代表剧目《摸花轿》,从此与花鼓灯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这次参演机会,她得以结识“冯派”花鼓灯创始人冯国佩并拜其为师,师学“兰花”(花鼓灯表演中女性角色统称“兰花”)。数年的学艺生涯,娄楼勤思好学,坚持苦练,不仅熟练掌握了冯派“兰花”舞蹈的要领,还博采花鼓灯表演艺术大师陈敬之、郑久如等众家之长,“兰花”表演技艺日臻成熟。


娄楼与冯国佩合照。


在登台演出中,娄楼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1970年起开始尝试花鼓灯作品的编排和创作。“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要想使花鼓灯这门民间艺术永放光彩,必须要发展和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娄楼不拘泥于传统,编创过程中大胆使用新元素,不断创新花鼓灯表现形式,丰富动作内容。


《兰花赋》是其在2005年创作,以展现淮河岸边女性风采为主的花鼓灯群舞作品。在音乐节奏中,娄楼巧妙运用捷克舞蹈波尔卡形式,以人声代替嘈杂的锣鼓,用鲜明的节奏变化,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淮河女子的热情奔放和质朴爽朗。该部作品被业内人士赞誉为花鼓灯“兰花”表演的集大成作,荣获第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荷花奖)大赛十佳作品奖。


舞蹈《兰花赋》


 “艺术要发展,就需要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创作中,娄楼善于捕捉当下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将其与花鼓灯作品融会贯通。在代表作《石榴花开》中,她将花鼓灯“上山步”、“扇花”等元素与现代体育运动结合起来,以群众参与度较高的健美操形式呈现花鼓灯元素,使作品兼具运动之美和艺术之美,开拓了传统艺术新的发展空间。该作品在全国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代表安徽省展演,大受好评。


娄楼示范“冯派”花鼓灯经典动作“斜塔”。



作为“冯派”传承人,为将花鼓灯艺术发扬光大,娄楼足迹遍布蚌埠及全省各类花鼓灯培训基地和培训班,还长期担任北京舞蹈学院、安徽职业艺术学院、蚌埠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及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民间舞外聘专家,走基层、进校园传授花鼓灯表演艺术,培养青年爱好者和传承者。


娄楼在基层教学。


“在乡村、社区、高校广撒传承的‘种子’,通过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对其继承和发展,花鼓灯艺术才更具生命力和活力。” 与花鼓灯结缘55载,从学练到表演到创作再到教学,传承路上娄楼不断尝试以新方式新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她经常对学生说:学花鼓灯除了学舞蹈动作,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气神。“艺术要有根,创作要有源,在保有花鼓灯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那么花鼓灯就还是花鼓灯。”


背景链接:

娄楼,1945年生,国家一级编导,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传承人。先后编创《算盘声声》、《二月柳》、《兰花赋》、《淮河风花鼓情》、《俏兰花》、《石榴花开》等几十部优秀花鼓灯作品。

记者 孙言梅

本期编辑 马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