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爵士鼓比赛中 评委的评分标准

 细雨l4wc4xq43e 2017-08-23
爵士鼓比赛中 评委的评分标准
现下中国的爵士鼓学习热潮在不断的升温,全国各地都在纷纷举办爵士鼓比赛和打击乐比赛。我也经常接到全国各地比赛主办方担任评委的邀请,但我都因九拍的身份不想引起同行和参赛选手及家长的猜忌而婉言拒绝。截至目前,我只担任了新加坡、台湾、IPEA等国际打击乐比赛的评委工作,其他参与的比赛我都是以举办大师班讲座的形式为参赛选手和各地教师分享教学和练习经验。

说到比赛,每一场比赛主办方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公平、公正的前提,也尽量做到公开(现场公开亮分),但基本上没有一个比赛没有出现抱怨和怨言的,甚至有些比赛出现参赛老师和家长中途退赛、拒绝颁奖的情况,更有甚者出现大闹比赛现场、用证书砸评委等严重事件。对于这些现象,有的确实是个别老师和家长对于获奖看得过重(我在之前的采访中谈到过比赛的目的和心态),但也确有因为评委水平和素养的原因,没有给予水平相对较高的选手以公正的名次。

所谓的比赛公平与否,究其原因在于: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这里面包含一些客观因素,比如抽签顺序、年龄在组别中的优劣势、临场发挥状态、同组别比赛选手的人数(选手人数过多,评委在疲惫的状态下很容易失去打分标准)等等。但主观上选手表现得好与不好、得分高低全凭评委的自身艺术修养、观察力、着重点、基本素质和评判标准而定。而评委的资格和水平也决定了比赛的含金量,这是比赛主办方要考虑的问题。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学习环境、用功程度、修养深度、视野广度等都不同,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也都不尽相同,这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按理说艺术不分高低贵贱,但比赛还必须分出个名次顺序。在这里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担任评委时的评判标准,希望给予今后担任评委的老师们、参赛机构的老师们和选手、家长一些借鉴。

我会从以下十个方面对参赛选手进行观察和评判:
1.音乐性
2.节奏准确度
3.四肢协调性
4.泛基本功与演奏能力
5.演奏技术的正确应用
6.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达
7.律动
8.音色
9.作品难度与驾驭能力
10.音乐素养与演奏家气质

关于音乐性
音乐性是指的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能否将演奏与音乐相结合,以及能否将爵士鼓当作乐音乐器来演奏。爵士鼓的表现形式就是伴奏和独奏。在乐曲演奏中爵士鼓主要是伴奏乐器,所有技术都是为音乐服务的。鼓手可以在填充和 SOLO 中展示技术能力,但前提是与音乐相关联,比如要考虑音乐走向是上行还是下行,填充的内容和技术应用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为了承托音乐,而不是单单为了炫技。

关于节奏准确度
爵士鼓属于节奏乐器,对于节奏的表现一定要准确,这里的节奏指的是节奏型和音符节奏。节奏型的演奏速度要稳定,而每一个音符节奏的时值更要准确。很多选手在比赛中使用了大量的高级技术,但简单的一拍十六分音符或三连音、六连音却演奏得非常不均匀,这是最大的问题。还有在节奏型中的填充部分,时值不够准确,有“抢”和“拖”的现象等等。

关于四肢协调性
爵士鼓是乐器中仅有的(除了双排键合管风琴)完全通过四肢协调配合进行演奏的乐器。我曾经看到过国内某教师发表的论文,对于鼓手四肢协调能力的重要性不置可否,这是很大的误区。四肢协调能力决定了鼓手的演奏高度和宽度,是鼓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我发现很多选手在比赛中演奏 RIDE CY**L 的时候左脚的踩镲完全没有演奏,这样的话缺少一条节奏支线。爵士鼓是乐器,而鼓手自身就要有声部概念,四肢应该同时处理多个声部,随意放弃一个声部会使演奏不完整。再有就是需要四肢配合的部分处理得不准确或马马虎虎,明显感觉协调能力有缺陷。

关于泛基本功与演奏能力
说到基本功,很多教师和鼓手都会理解为双手的基本练习。我之所以在基本功前面加一个“泛”字,指的是“广泛”、“宽泛”的意思。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把四肢练习分为六条线(两个肢体)、四个角(三个肢体)和四肢立体化训练。而国内很多教师和鼓手倍加推崇的突破单击世界纪录等等,我认为是鼓手的末技。艺术不是数理化,不是竞技体育,创造吉尼斯世界纪录不能掩盖我们的落后,只能说明无知。单击速度再快,也只能说明双手在单击这个方面的协调能力还不错,换成 PARADIDDLE 呢?换成左手左脚呢?还能保持这个速度吗?而爵士鼓的演奏需要综合能力,绝对不是只靠单击就能完成的。

演奏能力就是技术功力,是鼓手综合能力的体现方式之一。鼓棒将成为肢体的延伸,这是衡量鼓手功力的参考。我会观察选手四肢的基本功能力和在节奏型、填充及 SOLO 中应用的合理性,还会观察选手在重音、弱音、倚音、滚奏、节奏对位、节奏穿越、同步节奏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此作为评判选手演奏能力的标准。

关于演奏技术的正确应用
演奏技术的正确应用考量的是教师的水平。演奏技术其实就是演奏和技术。首先是演奏,指的是肌肉和关节的合理使用。是否合理的使用手腕、手指及小臂?大臂是否合理的使用?。比如双手的演奏,另外是技术,指的是对技术的正确理解。比如重音,很多选手演奏重音的方式就是“砸”,就是放大音量。而重音的表现是对比产生的,演奏重音的时候应该注意非重音(弱音)的处理;比如倚音,很多选手在处理的时候没有“主音”和“倚音”的意识;比如双跳滚奏( OPEN ROLL )演奏得不均匀;比如 CRASH CY**L 的演奏,很多选手用“砸镲”的方式破坏了爵士鼓整体的音量平衡以及爵士鼓在音乐中的角色配比等等。

关于音乐风格的理解和表达
近几年的爵士鼓比赛中,选手演奏的音乐风格越来越丰富,但首先要了解音乐风格才能演奏好,这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在让学生学习乐曲之前专门给学生进行音乐风格的讲解。我发现有选手用演奏重金属的方式演奏拉丁和爵士等音乐;有选手在演奏 SHUFFLE 或 SWING 时关于“三”的概念和时值不准确;有选手在演奏混合拍子的乐曲时不理解律动属性构成(如七拍的音乐基本构成是2+2+3还是3+2+2或2+3+2等)。

关于律动
我把律动( GROOVE )分为身体律动、音乐律动、音符律动(请参照我的“音符节奏的自然属性”一文)。

身体律动与音乐律动相关,演奏不同的音乐风格,身体的自然律动也是不同的。但总的来说,作为鼓手,身体律动的特点一定是前后自然运动。我曾经看到太多的鼓手在演奏时左右晃、上下蹿,甚至有小鼓手演奏爵士音乐时闭着眼睛摇头晃脑仿佛具有几十年的音乐修养般陶醉其中。这些表象的东西对于评委来说是个考验,有的评委会认为这个选手懂得用心演奏音乐而给予高分,试问十来岁年龄的孩子怎会真正理解爵士音乐的内涵?以此为由给高分其实会误导孩子、家长和老师:行为艺术大于艺术修养。

关于音色
音色是音乐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爵士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定音色,从内心理解这些音色,才能将这些声音合理的完美诠释,从而得到完美音色。我会观察选手在演奏脚鼓、军鼓、嗵嗵鼓、踩镲、节奏镲、强音镲等时的肢体和鼓棒的挥动方式、鼓棒的使用部位以及音色完美度,然后观察这些声音组合在一起的平衡性,再考虑与音乐在一起时这样的音色是否合理,不同的音乐风格所需要的音色也不尽相同。

关于作品难度与驾驭能力
关于作品难度的话题,基本上在每个比赛都会出现争议,有家长和教师抱怨自己的孩子演奏的是国际某某大师的作品,为何分数比其他孩子低等等?

这种现象我有责任,2006年九拍学员第一次亮相全国比赛,12名小鼓手演奏了12首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爵士鼓教学发展方向,在随后的10年,九拍学员不断在全国比赛中推出更多、难度更高的大师作品,并且不断将这些演奏视频上传到网络,影响了全国的教育从业者以此为参考。

但演奏大师作品和演奏者的驾驭能力是两回事,不是说在比赛中谁演奏了大师作品就证明比其他选手水平高,重要的是是否有能力理解和驾驭完成作品。就像跳水比赛或艺术体操比赛,难度系数是个参考,完成度是最主要的。相对来说,选择难度高的作品进行比赛,评委对于选手的要求和期望值也会更高。另外一方面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一些比赛中的评委音乐素养不够,不了解大师作品和现代爵士鼓演奏尖端技术,会造成一些非常优秀且有能力冲击奖项的选手落选。

关于音乐素养与演奏家气质
根据以上的综合观察,我会对选手的音乐素养作出判断,其中还包括选手的台风、表情和演奏过程中的气质等,最后给予选手综合的、相对客观的评判。

这里我对家长和教师提一个建议:不要再通过给孩子擦红脸蛋、描绿眼影或穿着亮闪闪的所谓演出服来体现选手的气质了。当然,也还有评委因此给予高分,这很悲哀。

社会在发展,艺术培养也是美育的过程,把孩子打扮成北朝鲜爱国儿童的样子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审美。选手只要穿着干净整洁,气质是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理解和因学习音乐、演奏音乐培养出的从容与自信。

综上所述,是我作为评委的评判标准,希望给鼓手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一些借鉴,也提请家长和教师在带孩子参赛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细节。更希望能够给担任比赛评委的老师们一个参考。还是那句话,艺术没有标准答案,比赛就要分出名次,但名次不代表一切,拿100个比赛冠军的孩子不见得在未来能够成为社会栋梁。所以建议家长和老师们端庄心态,比赛是孩子展现自我精彩的一个过程,能够勇于站在舞台上的孩子都是最棒的,他们的未来将通过参与的历练一定能够更加从容,更加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