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綠光劇團的《清明時節》這齣戲,內容涉及一男兩女的婚外情,從倫理面、道德面、法律面來看,這似乎應該會是個灑盡狗血的八點檔肥皂劇。然而,在原著鄭清文、改編吳念真的手筆巧思下,婚外情只不過是故事的引子,他們真正想要刻劃的,其實是幾位主角的細膩情感,這才是構成人物立體、情節引人的重要原因。 ![]() 每個人都會外遇,只是有行動還是放心中。(圖 / 綠光劇團)
![]() 民國50年的社會與論如同現代人的網路公審,都有著不負責任的言論討論。(圖 / 綠光劇團)
相較之下,女教師在父親的親情支持與追求情感自主,對於這份眾人不看好的愛情,仍有諸多的想像與期待,卻因為男方的「軟弱,殘忍與不負責任」而對未來感到充滿不確定性;在調解委員會召開之後,女教師勇敢地向前走一步,將這份情感保留在最完美的狀態,鎖在心頭,和男方做最後的辭別之後,離開庄頭。 兩位勇敢捍衛婚姻與追求愛情的女性,一個想要自由戀愛的男人,以及一個因為過去感情處理失敗而永遠支持守護女兒的父親,不同的情感結構狀態,卻都有著一份為己爭取、為他人著想的矛盾與衝突,沒有呼天搶地的狗血淋頭,沒有飛車追撞的芭樂情節,沒有犀利人妻或機警小三(劇終兩個女人甚至有某種程度的釋懷),卻有著更多的含忍包容,也有吳念真獨樹一幟的語言氣口和台式幽默,聽起來與看起來都令人感到寸寸入心,絲絲入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