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论艺】诗意书法的美感绽放 赵安华书法艺术赏析/吴洪浩

 我的卧虎湾 2020-09-16
本文字数:4200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不久前,欣悉《中国书画》杂志要推荐安华的书法作品,虽值冬季,我激动的心潮里却化出满园春色。安华以多年诗词之功涵养书法,笔墨生辉,相得益彰。其率性之情,于点线间催生的诗意书法,宛如群星新月,绽放出迷人的光影,恰似春回大地,美韵无穷。
拙文所以将安华书法称为“诗意书法”,主要源于以下的赏析:


1


中国汉字书法,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独到艺术,受世人喜爱尊崇,原因在于书法中蕴含了一般的艺术规律。即:在汉字艺术表现的形式中,无论用笔、用印还是章法,无不体现了书写者的情趣、志趣和乐趣,由此三趣产生了书法艺术的精灵,可谓无情不成书,书写者当为书法艺术的创造者。由此分析,将此观点放到艺术哲学的层面,便发现汉字精灵的自身本体,是人与自然情感偶合的骄子。
传说上古时仓颉造字,开始以牛羊蹄印为灵感,继而仰观星宿之象,俯察山、川、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状,取其众美之灵,化而为符,称之为“字”。万物皆为有字表情欢欣鼓舞,上天为之感动,专门降下一场“谷雨”,褒奖仓颉造字的功德。
中国汉字所表现的情致,最早通过刀与火,在岩画和甲骨文中表现出来,后经大篆、小篆、汉隶、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字体的彰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历代文明的生动写照,书者情感的摹本。安华正是悟到了这一艺术的真谛,于书法艺术哲学的本体论中,既脚踏大地又昂首天外,跻身千年书坛,走了正路,入得正门,修之以为恒,摘取了仙果。下面的一段我与安华的闲暇聊天,可见他对书法艺术的诗意情感。



我问:“你写字时的感受是什么?”
安华眼睛一亮,毫不迟疑地说:“快乐。”
接着,他动情地向我描述了快乐的美感,与我分享,对我说:“我写字的时候,每当执笔于手,心浸文中,身心情怀便进入忘我的境界,进入一种角色,这时生活中的我便化成了艺术中的非我,原来的心境无论晴空还是阴雨,都会为字情的心绪所代替,似得道成仙,畅游艺海,大快乐,大自在。”
这时,我不由地想起孔夫子的人生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以写字为乐,虽处身红尘之中,却心移天地之外,难得啊!遂又问:
“你说的这种快乐,是字之乐还是人之乐?如果是字之乐,何以体会?如果是人之乐,又从何而生呢?”
安华这样说:“这时,我在与字的神交中感觉到,既是人之乐也是字之乐,这时的字皆因为在文中的不同位置与内涵,或化成栩栩如生的仙子,或化成生灵活现的万物,或与我谈心,或与我拥抱,字亦如人,人亦如字,二者合而同乐。”
安华这段关于“人字之乐”的宏论,让我想起庄子、惠子关于“鱼之乐”的千古高论。想起古希腊神话中,奥尔菲斯为万物起了名号,又将音乐凝固于建筑之中的传说。想起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的佳句,作为书法的艺术哲学,只有以各得其所的大爱之心,将书法美感之树的根须牢牢地扎在情感的沃土里,通过人的主观审美途径,方得孕育、发芽、开花、收获。




联想安华老友的胸襟情怀,跳动的神经,流淌的血脉,一个“善”字生辉,由此而生的爱的形象直觉的审美,遂与万物神交,真是爱心生大道,灵感钟情爱心人。书法艺术与其它艺术同乘真善美的金色彩车,悠悠车轮行驶在美神的旷野里。安华说:
“每当我看到或想到一个字,当我要用书法予以表现的时候,就不由地从心底涌出一股爱的泉水,滋润手中的笔墨,不禁把爱心放到字里,让写出来的字,以美的形象,带着我的爱,亦为别人所爱,而爱人。”
安华又说:“这种传递爱心的快乐,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体味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初学写字的时候,少不得以恒心战胜枯燥,入得深山风说禅,兴趣随爱心增长,在学养积累之后,自会在黑(墨)白(纸)红(印)三原色中得乎于心,应用于手,爱在其中,乐在其中。”



2


欣赏安华书法的诗意美感,需要钟情于诗神,受领一把探究诗意天地的美神之剑,以心灵的脚步自然前行。这把美神之剑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是“悟道”的心灵律动之歌,只能以心灵上的耳目倾听欣赏。
雄浑美。安华书法犹如巨人大树,崇山峻岭,如瀑布挂山梁,无论条幅还是斗张,无论大字还是小字,无论行书还是草书,无论秀还是拙,即使溅出一滴墨,飞起一道虹,一招一式,无不透出一种雄浑的力量,透出脊梁与骨气的美感。这一独特的中国艺术传统,挥洒在安华书法的字里行间,如松立岩石之缝隙,温纯峻雄,给人向上的力量。如果说字如其人,安华的字是健美的、站立的、目光有神的,让人望之动容,可喜可爱,这与当下一些画鬼容易画人难的软骨病似的瘫痪字,形成鲜明对照,优劣自分,美丑自见。
意境美。这是安华诗意书法的又一特色,意境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犹如灵魂与肉体的统一,说起来不难,但是真要“悟”出几分真谛,参透其灵,却像僧人诵经,出声容易得心难,既要有三分人生阅历,更需七分天赋。何况,一般人即使“悟”出了“意”与“境”的虚实美感关系,在实际创作中,要将“意”用到灵性的精度,如美酒茗茶,回味无穷,将“境”用到自然状态,如行云流水,可观、可游、可居,更为不易。安华书法以“意”“象”的开合,意中含象,象中蕴意,象不离意,意不离象,展示了书法艺术的诗意美,用汉字的象形特点蕴含意的生命,创造新的灵动,用活了意境。



气韵美。俗话说:凡书,得形不如得意,得意不如得气。有了气韵,方有品味。然而,气韵从哪里来?暂且不论书者的主观素养,单就字的形态分析,主要在于线条的运动,在于推动笔墨运行的功力;在于由一而万,由万而一的无穷变幻;在于如雨漏痕、蚕食桑叶,那种入木三分的劲道;在于急缓如音乐旋律的笔墨起伏;在于大、小、枯、湿、浓、淡、密、疏的用墨、用笔与布局,等等。有了这些,书法的气韵或如旷野里阳气蒸空,或如临江观水,钱塘观潮,气象万千,或如听溪水轻歌,以心相合。下面赏析安华的一幅楹联,见气韵一二:
鹏起天地风五万
龙游艺苑字三千
作品创作于二零一六年秋,文意源于庄子《逍遥游》,看得出,作者用笔前的心境里,浮现出风涌海动,鲲鹏乘势而起之象,此时,书者自是心随鹏飞,扶摇蓝天,落笔于纸,写下这样气韵贯通,一气呵成的佳句,笔墨间既有密不透风之处,以显示鹏起海涌时爆炸式的景象,又留白与万里蓝天,一任龙与鹏的逍遥,令人称奇。




另外,一些文意小桥流水、淡雅之境的作品,安华又是另一种心境,另一种气韵的写法。他这样说:
“岳飞书写‘还我河山’、《满江红》,只有用了那样的狂草才合于岳飞的心境。欣赏毛主席的书法,当可领略他作为无产阶级战略家的风采,望而起敬。”
为了学习揣摩古人用笔,安华曾经把能买到的古人字贴都买来,编了几本草书汇、行书汇、隶书汇的字体分类贴,按字排列,反复对比,从中悟道。这种功夫与途径,用安华的话说,再聪明的人,没有三十年时间也是“出”不来的,有些习字人急于想“出”,结果由于功夫不到前功尽弃,至于“出”还是“入”,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功到悟道自然成。



3


中国书法是传统、功力和天赋(悟性)一体的艺术。即:以寻找、创造万物之灵的好奇与进取的情趣,走进古人的书法传统,神拜古人名师,反复学习揣摩古人的笔墨心路,下气力打好功力基础,又博采众家之长,悟道自然,形成风格。然后在此规范内,随心所欲,一任笔墨万古流。
安华的诗意书法,在攀登这样一条艺术道路的同时,更加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修养,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体味,从文学的肥沃土壤中受益,终于绽放了时代的幽香。
赵安华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祖籍苏州,六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中乡下,当时虽然岁月动乱,安华的父亲却心思不乱,老人知道不管日子怎样艰难,也不能误了孩子求知学习,便把小安华送到同村的一位姓胡的表叔家里,学习写大字,学、练同步。胡表叔是安华奶奶娘家的侄子,是位乡间老秀才,通晓诗文,写得一手好字,生不得志,虽生活寒酸,但声望乡里。他见小安华聪明可爱,便视如自己的孩子,格外严格要求,耐心施教。安华呢!习字的兴趣也渐浓,不敢半点马虎,师徒如父子,书法做乾坤。安华回忆说:
“那时我才六七岁,夏天的时候,晚上洗好了澡,常常光着屁股跑到表叔家学习写大字,表叔不顾一天劳累,手把手地教我认字、写字、理解字,教我如何执笔、落笔、行笔、收笔,我开始写的是柳体字,表叔便讲柳体字的特点,后来又写各家的字,有时表叔还把他写好的字给我看,叫我照着练习。表叔不仅教我写字,还经常给我讲授古人的故事,什么秦始皇、汉武帝、孔夫子、王羲之都讲,当时在我眼里表叔的形象特别高大。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我读完了小学、中学,十几年下来,打下了写大字的基本功。人说书画同源,由于练习书法,我十一二岁时,又对中国画产生了兴趣,便买来各样色彩,有空就在家里不是写就是画,直到一九八二年高中毕业,我参军入伍。难忘离家的时候,表叔送我到村头,含着泪拉着我的手,将他收藏了多年的一本柳公权字帖送给我,嘱咐我:字是人的心也是人的脸,不管到哪里都要写好字。这位胡表叔,是我学习书法和人生的启蒙恩师。”



安华入伍后,部队驻防河南乡村,他由于字写得好,被分配在部队电影队,那是个舞文弄墨的地方,造就不少人才。在这里,安华恰好又遇到一位经过正规培养,来自大城市,专门学习过国画的同事,他正规地教了安华素描、速写,打好绘画基础,教他勾皴点染的技法,学起了国画。古来书画同笔,画画也是写画,安华把写字的笔法用到了画画上,很快上了路,二者兼容并蓄。后来,安华做了部队新闻工作,学习摄影,对安华的书法又有了促进。安华回忆说:
“摄影对我后来的书法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因为摄影讲究选景、构图、透视,注重的是画面美,书法对画面美的追求与摄影是相通的,摄影的透视与书法的留白实际是一个意思,是用视角对事物的审示,也是艺术家的基本功。”
安华的人生道路上,更有三十多年来,沉醉于诗与歌的创作心路历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15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处女作就是浪漫诗,他最初写作的冲动是喜欢上班里的一个女孩子,就写情诗讨那女孩喜欢,虽然没有追到那女孩,却感受了写诗和朦胧爱情的快乐。岁月多情,几十年下来,安华笔下的新歌、新诗宛如江河流淌,既唱红了歌手,又强化了艺术贯通,使安华对书法的悟性与灵动更上了新的境界。这样,安华以诗意书法的春风,让中国书坛有了一位真正书法的后起之秀、守卫者。




还要特别指出,中国书法艺术历来强调书品与人品的统一,高雅的书法品味离不开高雅的人格境界,书者宁可食无肉,不可离清风,绝不能沾染半点铜臭气,否则意念一偏,灵感的美神便离此而去,笔落泥潭,终生为憾,此乃中国千年以来以道义为先的文化基因。安华以诗养性,以心泉洗砚,自得诗神护佑。安华深有体会地说:
“我从事诗歌和书法创作,就是为了净化一份好心态好心情。当然,好心态和好心情是与人的学养、情趣追求相关联的。只要有爱,爱人爱生活爱万物,心中的世界才会美好起来,用诗性涵养心性,心性才会干净、清白、浪漫、高雅,视觉关注的东西才会有趣、别致,从心中流淌到笔下的文字才会像诗一样的美好、美丽,有美感。”
安华做人淡泊,对于身外之物视如云烟,他全身心除了工作便是创作,至今已写了上千篇诗词歌赋,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闭幕式,还有多年来的各类春晚,都有他作词的歌曲登场,不少歌曲唱遍大江南北,唱热少数民族兄弟。可是,谁能知道,在这些歌曲里,安华连自己的真名都没有留下过,更没有收取任何人的一分钱稿费! 作协、音协、书协多次邀请他入会,也被他婉拒了。在他看来,创作是心性所致,绝不能用来图名追利,那样,自己的东西就不纯了。可见,安华以淡泊名利之心,点线间才充满了情致邀明月,弹尘纳清风,其作品既净化自己又净化别人。
放眼中国书坛,江河滚滚,浊浪排空,泥沙俱下,令人感叹。时代正呼唤书法的新风回归,安华以诗意书法的独特魅力,为书坛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由衷地祝贺。谨以小诗《字魂》为证:


刀光下永生的精灵
烈火里的生命
天地以你为桥
万物有你皆有情
梦醒的时候
你又给了新的梦


2016年11月30日于泉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