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听|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龙叔文馆 2017-08-24

慢下来的人生,才能走得更快

来自读者

08:52

点击上方绿标,可收听主播 文雅 的朗读音频

原标题:《慢下来的人生,才能走得更快》

文 |Angela



作家刘墉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谈效率,人人可以一石二鸟》。其中谈到自己是如何利用时间的。

 

他说,某一天在看50分钟电视新闻的同时,他还完成了另外几件事:烧咖啡、写了一封信、发出去5篇稿子、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还发了一封传真。

 

他的观点是:在这个飞速进步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被逼得分秒必争,只有懂得利用时间,才能跑在最前面。

 

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颇受推崇,也有越来越多人主张“一心二用”。

 

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时间宝贵,同时做多件事,是效率高的表现,可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但,这是真的吗?

 

一心多用,是你焦虑的源头


约翰·列侬曾经说过一句话: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

 

快节奏生活给现代人带来便利和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明显的副作用:焦虑的心理、疲惫的精神,和每况愈下的健康。

 

只追求速度和效率,意味着你每天都在追赶时间的脚步,总是在担心时间流逝了,而自己却一无所成。

 

事实上,这种诚惶诚恐的生活方式,只会让你的担心最后变成事实。

 

我曾经对这种生活方式深有体会。

 

多年前,我刚到一家媒体工作时,每天典型的工作方式是这样的:

 

首先,每天都得有稿件提交给主编,于是一大早开完例会后,当务之急就是先打开电脑写稿子。但在写文章的同时,我一边查阅电子邮件,一边还偷偷开着QQ时不时瞄上两眼,生怕错过群里的只言片语。

 

与此同时,也不能忘了应答桌上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同时准备好迎接主管们随叫随到的发号施令。

 

总之,那时的我仿佛长着三头六臂,Anytime Anywhere,你都能找到我,而我也一直在忙碌着。

 

可这种状态下的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我一心多用,写出的文章达不到质量要求,和朋友们的聊天三心二意,而就连应答主管们的训话,也显得不够专注。

 

于是,焦虑、疲惫、坏脾气由此而生。

 

反省之后,我调整了工作方式,将每天的工作,根据轻重缓急,先理清先后顺序,然后再一件事一件事、依序完成。效率和效果都大大改善。

 

想要一心多用追求高效率的人们,大多太过于急于求成,将自己幻想成智能机器人,可以在多命令下,同时完成多任务。

 

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人的专注力有限,若想高质量完成当前任务,就得给予它最高程度的关注。

 

这是上帝造人时,而赋予人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如果无视这个事实,一心求快贪多,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从科学的角度,一心二用也并不可取。

 

2009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Eyal Ophir和社会学家Clifford Nass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上百位大学生,将他们分为习惯于多任务处理的A组,和不太习惯多任务处理的B组。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他们发现,长期一心多用者更容易受到无关刺激物的干扰。也就是说,一心多用的结果反而是效率更差。

 

我的奶奶是一位传统的旧式家庭妇女,没受过什么正式教育,但却用她朴实的人生哲学,快乐生活了一辈子。而且无论历经战乱还是饥荒,她总能将整个大家族上下几十口人的生活,打理地井井有条。

 

奶奶以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事情要快快做,生活要慢慢过。

 

我小时候不懂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如今生活阅历丰富了,才逐渐将它体味清楚。

 

事情快快做:就是要有能力分辨,什么是重要事情和紧急事情,依据轻重缓急,必须做的事情不要拖延;

 

生活慢慢过:就是要学会享受生活。跟着生活原本的节奏,该放慢脚步时,就不要再急着奔跑,从而才不会错过生命中最本真的美好。

 

每天都在忙碌的你:

 

已经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头顶的蓝天白云?

 

有多久,没有认真地读完一本书?

 

有多久,没有回到家中,关上电话微信、和爸爸妈妈聊聊天说说话?

 

又有多久,干脆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就是一个人喝杯茶发发呆呢?

 

跟着蜗牛去散步


 

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适时地慢下来,是为你未来的旅程储备能量。

 

有张有弛,有输有赢,你的人生才能更加丰富和平衡。

 

据说,上帝要教训一个浮躁的人,于是就让那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

 

蜗牛行走得太慢了,那人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但是,蜗牛依然如故。

 


那个人只好跟在蜗牛后面,顺着它触角所指的方向看去,哇,竟是一片绚丽的美景!

 

直到这时,那人才恍然明白:原来,煞费苦心的上帝是让蜗牛带他去散步啊!

 

多年前,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孩子,你慢慢来》,曾经引起很多反响。她劝诫现代人要调整育儿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多一份耐心和包容。

 

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就可以与孩童时代背道而驰,丢弃掉慢慢来的生活哲学,转而投奔到争分夺秒、争先恐后的“拼命三郎”状态里吗?

 

其实不是。

 

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在忙碌之余,一心专用,为自己留出足够的富余闲暇,调整生活节奏和步伐。

 

人的生命旅程应该是平衡的、有松也有紧、有忙也有闲的。

 

忙时就专心地忙,为以后积累多一点的闲暇时光;而闲下来时,也要一心一意的闲,享受当下,才能有力气迎接下一刻更积极的忙。

 

法国诗人吕凯特说过:“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人生最踏实珍贵的幸福,就在日常,慢下来,享受生活的小确幸,就是在为未来储备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能在张弛有度的平衡中,在一点一滴的慢时光中,走得更稳更快,更悠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