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杂院里办婚宴

 沈维鑑 2017-08-25

大杂院里办婚宴

北京的大杂院不同于原四合院那种一家(或一个家族)一户的居住形式。大杂院内一般居住着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民族的人们。实际上,自解放后不少四合院逐渐变成大杂院;特别是到了那史无前例的“文革”年代,老北京更多的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我原住在位于现在北京站口的一条胡同里(已于20年前拆迁),胡同里大杂院很多。我们院原是一进式四合院,解放后变成了大杂院,我们搬来后租住三间正北房。“文革”中,我院已住着8户人家。

俗话说:“锅碗难免不碰铲勺的”。一家人难免有争吵,大杂院的住户间出现各种矛盾也是不足为怪的。但是,共同的风俗和人生中共有的大事儿,往往是化解邻里之间矛盾,促进和谐,消除隔阂的纽带。“婚宴”,便是最典型的有利契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人们的生活条件刚刚有较大的改善,也由于当时的生活习俗等原因,人们的婚礼、婚宴还很少在饭店举办,而大杂院便经常成为举行婚礼和设宴的场所。老北京大杂院里的人们对结婚的大事儿都非常重视,谁家的儿子娶媳妇或聘闺女,不论生活条件如何,都要摆上几桌,招待亲友。届时,即便有矛盾的住户也会不计前嫌送礼致贺,以此便化解了矛盾,所以那时的“婚宴”也是解决邻里之间隔阂的有利契机。。

大杂院内的人们和现在楼房里的人家不一样,每天进出院内抬头不见低头见,逢遇谁家办喜事儿,都像自家办事儿一样。那时,大杂院住户多,院内非常拥挤,但到了有某户人家办喜事儿,大家便主动腾地方,把各家的自行车主动存放到邻院。办事时几乎全院各家的桌椅板凳都集中起来,把比较宽敞些的屋子腾出作为办事儿人家接待亲友的客厅,就连餐具也会从各家借来使用,开宴时,屋里屋外都坐满了人,红红火火,热闹非常。

1981年国庆节,我弟弟结婚时就举行了一场大杂院里的“婚宴”。我们院子里的8户人家在我弟弟举行婚礼的前几天,便帮我们张罗,其中有一家把自己的厨房腾出来供放婚宴物品。结婚当日,我家在院里和各屋共摆了十几桌。当时请的厨师是我父亲的老朋友刘师傅,他是老北京城里一位有名的厨师,那时已70多岁了,看过斯琴高娃、张丰毅主演的电影《骆驼祥子》的人们可能记得,在给刘四爷做寿的一场戏中,有个老师傅切菜的镜头,那位老师傅便是他。刘师傅来我家时挑着两个木箱子,里面装着做饭用的锅和碗、盘、勺等餐具。结婚前一天,刘师傅带着两个徒弟来做准备工作,砌炉灶、备菜等,老北京人管这叫“落定”。一位年轻的师傅砌灶非常麻利,不一会便在院中砌成两座炉灶。备菜的师傅也非常利索,很快主要的菜料全备妥了。婚礼当天,刘师傅大显身手,每桌凉热十几个菜,整个“婚宴”热热闹闹,圆圆满满,办得非常体面。由于菜做得好,量又大,大家吃得非常满意,个个对刘师傅的技艺赞不绝口。说到这里,我要说还是我父亲有远见。由于他深知刘师傅的厨技,也想到刘师傅这样讲义气的朋友肯定会在婚宴上亮出“绝技”,所以我父亲让我们买的菜料都比刘师傅规定的量翻倍。事实证明,实际情况正如父亲所料,每桌上的菜很快便被客人“一扫而光”,于是每种菜又加同样量,也就是说“如果有100个人吃饭,实际上了200人的量”。因为,大家吃好喝好,婚宴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比什么都重要!事后,刘师傅对我父亲说:“兄弟,你肯定知道我拿出‘看家本事’,你备的菜都超量了吧?好,真是知心朋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大杂院内的住户已拆迁搬进高楼,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工作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婚礼习俗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什么洋式的婚礼、新式的婚礼等各式各样。但不管是什么形式,有一点似乎是共同的,即婚宴都摆在了大饭店。大杂院内办“婚宴”基本已成为历史,成为人们的美好回忆。

(转自新浪博客:老骥伏枥)

大杂院里办婚宴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