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往今来说宣城——宁国军

 君子养源 2017-08-26

宁国军,南唐(937-975)时又名宣州宁国军,唐大顺元年(890)三月,唐昭宗李晔赐升宣歙观察为宁国军,赐封宣歙观察使、庐州(今合肥)人杨行密为宁国军节度使,府治今市区(始设宁国县,以府衙所在地宁国县为军号,旋即迁移),最多时统辖宣、歙(即今徽州)、池三州20县相当于今省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划,管辖区域最大时包括今皖南地区,江西省婺源县,江苏省溧水县、溧阳县、高淳县等地境。南唐时仅辖宣州一州六县即宣州(治今市区)、宣城县、南陵县(治今南陵县城关镇)、太平县(治今黄山市黄山区仙镇)、泾县(治今泾县城关镇泾溪西岸)、宁国县(治今宁国市河沥溪镇南旧城)、旌德县(治今旌德县旌阳镇)。宁国军节度使作为地方军政合一实体的最高长官大约至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977),存续80多年;作为荣誉性的虚衔存续至南宋皇帝宋度宗赵基咸淳年间(1265-1274),存续380余多年。

唐朝末年,宁国军第一任节度使杨行密,在镇压黄巢起义中先后出任唐庐州刺史、淮南留后、淮南节度使。唐僖宗李儇光启四年、文德元年(公元888年)八月,杨行密占据宣州,朝廷被迫赐封其为宣歙池观察使。为了依靠杨行密稳定江南局势,唐大顺元年(890)三月,唐昭宗李晔赐封杨行密为宁国军节度使。天复二年地(902)三月,昭宗李晔为拉拢杨行密进攻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即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温),封杨行密为吴王。吴王杨行密上表唐昭宗李晔授予庐州(今合肥市)人、开国大将田頵(858-903年)为第二任宁国军节度使。唐天复三年(903)八月,田頵谋反被诛,宁国军节度使更名宣州观察使。杨行密表授庐州(今合肥市)人台蒙为宣州观察使。唐哀帝李祝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台蒙病故,杨行密长子杨渥(886-908年)继授宣州观察使。天祐二年(905)11月,吴王杨行密病故,杨渥继王位,称宏农王。庐州(今合肥市)人、吴国开国大将、润州团练史王茂章任宣州观察使,杨渥派人向王茂章索要财物供自已挥霍不成反遭王茂章讽刺,唐天祐三年(906年)正月,杨渥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简带五千精兵前往宣州擒拿王茂章,王茂章逃往杭州投奔吴越王钱镠。庐州(今合肥市)人、吴国开国大将李遇(?-912)继任宣州观察使。天佑九年(912)五月,吴升刺史徐温(即:南唐建立者徐知诰(李昪)养父)攻占宣州城,杀害观察使李遇。

后梁太祖朱温乾化二年(912)三月,遥置宣州制置使。三年(913),遥置宁国军节度使,实际上没有设置。后梁末帝朱真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八月,宣州降为镇海军支郡,统领润、常、宣、歙、池等6个州。吴高祖杨隆演武义元年(919)四月,复为宁国军节度使,又称宣州节度使,治宣州,统领宣、歙、池3个州。吴睿帝杨溥乾贞元年(927),为镇海、宁国军节度使。吴睿帝杨溥大和元年(929)十二月,复称宁国军节度使。

吴睿帝杨溥天祚三年(937年),唐末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帐下右衙指挥使,天佑十六年(919年)吴国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徐温(862-927年)的养子徐知诰(888-943年,后复李,改名昪)篡夺吴国政权,建立南唐。宁国军节度使又称宣州宁国军节度使。南唐元宗李景保大元年(944),升宣州为大都督府。徐温第五子徐知证镇守宣州,授太尉中书令、宁国军节度使、兼宣州刺史。中兴元年(958),徐知证死,去大都督府称号,仍为宁国军节度使。宋太祖赵匡胤建隆三年(962),南唐后主李煜任命神武统军林仁肇为宁国军节度使兼宣州刺史,林仁肇依阴阳八卦借地势“肖龟为形,南首北尾”构建城池,即人称“乌龟地”的由来。开宝五年(972),李煜误中赵匡胤反间计,用毒酒毒死林仁肇。开宝八年(975年)宋军陷金陵,李煜出降,南唐亡国。

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炅采取各种政策,削弱节度使的军、政、财权,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 (977),宋太宗赵炅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宋政府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少数民族首领和文武大臣,对武将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赵昚被立为皇子,制受宁国军节度使。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禅位赵昚。乾道二年(1166年)初,宣州官史吴府等人上书朝廷,要求以“孝宗皇帝潜邸(即: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宣州”,乞求将宣州升格为“府”。八月,孝宗皇帝诏令天下,升宣州为“宁国府”,延用自己曾任宁国军节度使的官号,取“安宁定国”之意,并令朝中左朝请大夫臣允协在朝堂之上书写“宁国府”三字赐予。

南宋未年,宋度宗赵基咸淳九年(1273年),宁国军最后一任节度使唐泰岳以枢密之职节度宁国军,奉旨率兵主动出击元军,在长江下游江防要地采石矶(亦名牛渚山)久攻元军不下,被迫退守宁国县城,元军破城视死不降,其部下冯铨将其安葬在今宣州区狸桥镇的小昆山北,其子孙念其墓葬在宣城,不忍心离去,还居宣城(《元贡师纲传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