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传》:你面对挫折的样子,就是你最真实的样子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08-26




今天阅读的部分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的“走向老练的东坡居士”这一部分。


上篇我们讲到苏东坡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也算是死里逃生。而这些不幸也使苏东坡开始走向成熟和老练。

 

在这之后,无论是诗词文章还是人格精神,苏东坡都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一处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

 

黄州的徐太守热诚相待,常以酒宴相邀。长江对面的武昌太守也经常送酒食给他。按道理这些人本来是苏东坡的上司,自是不必如此做的,可见虽然苏东坡被贬,但还是颇受当时人的尊敬。

 

经历了一些人生浮沉后,苏东坡开始深思起人生的意义来了。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分析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让心情得到真正的安宁。

 

苏东坡选择了宗教。在《安国寺记》中,他写道:“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然而归根到底,他还是一个儒士,佛教要求他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但儒家思想又教导他必须有现实的理想,要有救世济国的抱负。这两种对立的思想都对苏东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得他在失势时不会过度悲观,得势时又能兼济天下。

 

家眷到达黄州后,苏东坡的生活慢慢安定了下来,但是全家人的生计问题也马上摆在了他的面前。

 

元丰三年,苏东坡开始务农,他在东坡开了一块田地,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也曾经想过弃官为农,没想到竟在这种情况下成了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成了一名真正耕作的农夫。

 

他在给友人孔平仲的诗中写道: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对草盖雪堂,指的就是茅亭和雪堂。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的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谈诗论画。

 

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尽管苏东坡此时生活拮据,但他在当地成立了一个救儿会,每年捐钱来帮助那些穷苦的儿童,其爱民之心可见一斑。




 

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和美酒的倾心迷恋——这所有的一切便足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并且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平淡生活带给他的快乐。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有一次夜游,他甚至把太守都给吓坏了。他在江上一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二天人们谣传,苏东坡到江边上写了这首告别词,然后顺流而下逃走了。太守听到后慌忙而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卧床未起,鼾声如雷。

 

类似这样的谣言还不止一次。次年人们甚至谣传在散文大家曾巩去世的那一天,苏东坡也去世了。结果亲戚朋友伤心不已。范镇派人去黄州打听,才知传闻失实,起因是苏东坡数月闭门不出。苏东坡给范镇的回信里说:“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

 

苏东坡这种洒脱自由的生活以及精神上的变化表现在了他的写作上。他之前作品中那些苛酷的讽刺,尖锐的笔锋,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读来感觉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这一时期,苏东坡创作了许多作品,最著名的无疑是《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记承天寺夜游》等。这些作品中无一不体现了苏东坡的超然物外和深邃思考。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总是将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

 

如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在这一时期,苏东坡也开始钻研起佛道,这也使得他之后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甚至,苏东坡还开始练起了瑜伽术,他的房间里也设有炉火以备炼丹之用。这些也都反映了苏东坡思想上的转变。

 


 

元丰七年三月初,皇帝把苏东坡从黄州调往汝州,这使本来安定下来的他又不得不开始奔波。

 

在接下来的一年零八个月里,命运的安排总是这样让他身不由己。

 

一开始苏东坡躲避着这个任命,可后来一想,这道新任命也算是皇帝的一份好意,他决定遵奉圣命,放弃早在黄州就安顿好的生活,再一次开始他的“迁徙”之旅。

 

他先是前往庐山游玩了几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这一首诗成了写庐山最好的诗。

 

随后苏东坡顺流而下到九江,再前往南京。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累,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东坡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

 

在南京时,苏东坡拜访了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早已是个年迈的老者,两人谈起国事来也常前言不搭后语。此时的王安石早已不是当年推动变法的那个“王安石”,他常常在乡间独自骑驴闲行,“喃喃自语,有如狂人”。他有时想起当年背弃他的老友,便突然拿起笔来,面色凝重,立刻开始写一封信。晚年的王安石内心凄苦抑郁,后因惊吓去世,让人唏嘘不已。

 

虽然王安石变法一度让朝廷变得乌烟瘴气,百姓也因此受罪,但也不是毫无功绩可言。另外王安石诗文方面的成就,也使得他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


 

 

几经周转,苏东坡得以在太湖旁暂时定居。不久之后,他又被调往登州,可到达登州的第五天,他却又要应召入宫。

 

苏东坡迁徙了多日,足迹从长江中游,到山东沿海,最后不巧又回到了陌生而熟悉的京城,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此时的皇帝哲宗才九岁,由其祖母摄政。


幸运的是,苏东坡总是能够得到历朝皇后的庇护。当初受审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如今得以拔擢是受了英宗的皇后支持,更别提后来如果不是神宗的皇后,他就客死蛮荒了。


于是,转眼间苏东坡急剧得势,他在八个月内擢升了三次,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


这不免引起了不少人的妒忌和敌意,果然,第一个政治斗争就围绕着他展开了。在第二年正月,几十份表章都弹劾他,但是因为皇太后是支持苏东坡的,她不仅把这些奏章束之高阁,而且不断下令禁止弹劾。


而苏东坡也在这段“得势”的时间里尽他所能地不断上书,推行新的政策,两年之内苏东坡以其正直的本色和直言无畏的言论提出了诸多问题,但也得罪了一批人。这些人确信只有除掉苏东坡才有翻身之日。


同时,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是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两年之内,四面树敌的苏东坡遭到四次毁谤,而他本人也不愿继续在这样一个肮脏的是非之地继续待下去,于是他主动地不断请求摆脱官位。


终于,在元祐四年三月,朝廷允许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杭州太守。在外地任官的这段日子里,无论是修建工程、还是赈灾济民,苏东坡总是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百姓解决困难。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在外省为官是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的贡献大”,苏东坡便是其一。


从王安石变法后被贬黄州,到如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东坡可能还是更适合做地方官。


他太过于心系百姓和坦率直言,他无法在朝廷里的朋党之争中生存,因为他不懂政治斗争,更不会和他人争权夺利。


十多年的时间,苏东坡从一个“毛头小子”走向了成熟和老练。那些他所遭遇的不幸和苦难铸就了他更加坚强和坦然自若的人格。


即使现实如何残酷,人性如何变化,他始终都没有改变过他的那颗赤子之心,从一开始到最后都把老百姓挂在心上,这也是他一直以来备受推崇的原因之一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