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视频 | 喻建十 · 国画技法讲座[10]

 秦岭之尖 2017-08-26


中国书画报 书画课堂

喻建十 国画技法讲座

[第十讲] 山石基本表现技法(五)

主讲人:

喻建十,天津美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系教授,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协会员、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会员、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协副主席。



  
秋月照层岭寒风归高木 喻建十作

  六、皴与擦、染之间的关系处理

  皴和擦、染之间关系处理的问题,是我们在山水画创作中经常遇到的,且是最难通过的一个关口。勾、皴、擦、点、染作为山水画的几个大致步骤,常常被理解为递进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画出来就容易形成很机械的几个层次,层与层之间缺乏联系和呼应,从而导致画面僵硬、死板。实际上,我们在看古人的经典佳作或有经验的人示范时,会发现这几个步骤分得并不是特别清楚。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曾讲到“勾灵动,似乎皴”的概念,意思就是说,勾和皴是一体完成的,实际上,有些情况下勾、皴、擦是一气呵成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忆一下勾、皴、擦、点、染每个步骤的具体作用。

  勾,是用比较清晰的线条勾勒物象的基本形态,属于造型过程中的骨架建构阶段。用勾勒技法塑造的山石间架结构,是其内在骨力存在的依托。

  皴,是在勾勒建构的骨架基础上,用有明确形状的笔触进行质感、量感、体积感的塑造。一般来说,勾以线为主,皴则点、线、面均可。

  擦,是用一种没有明确笔触的散锋渴笔在纸面特定位置的擦蹭,在勾、皴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形体,从而达到加深其造型效果的目的。皴和擦比较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是否有笔触。皴有笔触,也有质感、量感、体积感,而擦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初学山水画的人经常会皴散了、薄了,行笔起不到塑造形体的作用,画出来的山石是松散的,没有质感、量感、体积感,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皴和擦的区别问题,即没有掌握好笔触。

  点,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物象的细部感觉和相互间的映带,用墨点覆盖于勾、皴、擦所塑造的形体之上的一种技法。我们之前曾经讲到点的作用非常广泛,它可以为满足画面中形体、形式的需要而点,也可以是为了补救画面而点,目的都是把形体进一步塑造完整。点在实际应用中,分为染之前加和染之后加两种情况。染之前加的点,可以使画面中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以营造一种葱葱茸茸的感觉。点与勾勒融为一体,使所塑造的形体更加服帖。但如果都这样的话,画面就容易显得闷,这时就需要“醒”,即染之后再加点,从而使形体更加突出、更加醒目。而初学者往往机械地理解勾、皴、擦、点、染的顺序,认为勾、皴、擦完了之后就该“点”了,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画的时候是把点放在染后面的,作用是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染,就是用大笔触的润笔将处于散乱状态的点、线、面统合起来,以求得画面形体感觉更加凸显。但是要注意的是,染不是平涂,它仍是塑造形体的一个过程,因此要注意笔触的表现,做到有干有湿、有深有浅,特别是其中适当的飞白笔触所营造的空间感,可以进一步丰富勾、皴、擦形成的质感与空间感。可见,染作为山水画制作的最后过程,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如果说前面的四种技法都是为了表现物象所做的加法,那么最后的“染”就是在做合并同类项。如果没有这个过程,画面中的各个物象很可能就会呈现各自为政、喧宾夺主的样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初学者容易把“染”理解为湿染,即笔中的水分要很饱满,这是不科学的。山水画中的染包括干染和湿染,其中的干染也叫皴染,是有笔触的、有飞白的,干染时笔中的含水量要小,否则就会破坏之前几个步骤所塑造的质感、量感、体积感。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山水画勾、皴、擦、点、染这几个具体步骤的画法。(见图一)


图一

  首先是勾。勾完后,山石基本的间架结构就出来了。之后再顺着加皴,皴时要注意遵循我们之前讲过的非平行原则、非离合原则,此外墨色变化不要太大,蘸水一定要少,做到惜墨如金、惜水如银,尽量把笔上的墨色和水分全部倾注到纸面上去。画的时候,勾、皴、擦这三个步骤是同时进行的,不要区分得太明显,即勾、皴、擦一体化,勾的时候顺着就皴了,皴完后,觉得笔中的含墨量还有剩余但并不充裕,趁机就可以擦了。

  擦的时候是从山石纹理密集处或阴面开始,作用在于使该处的线条变含糊。在素描画中,暗面和亮面看着是模糊的,明暗交界处则是最清楚、最显眼的。中国的山水画也是如此,即阴阳交际处的结构看着最清楚。而之前用勾、皴笔触所塑造的形体只有疏密、松紧、轻重的区别,没有清楚与模糊的变化,这就需要有擦的步骤。擦是在暗面运笔,使该模糊的地方模糊起来,这样阴阳面交接的地方就清楚了。擦几乎是不见笔触的,如果在整幅作品中都有擦,要注意笔触模糊程度的区别,这样整体就不会乱;如果都是一样的笔触,用一样的手法来擦,最后画面就会糊涂成一片了。


图二

  接下来就进入了染的步骤。染可分为有笔触和无笔触两种。当选用有笔触的染法时,要注意笔触本身的形状不要与山石结构产生方向性的矛盾。皴染,即干染,是有笔触的染法,作用是使线条进一步含糊、浑然。干染过程中,笔锋会散开,这时可顺势加些擦的效果。大家在练习或创作时要灵活掌握。古人讲“无起止”,就是告诉我们,画画的步骤不要区分得太过明确,而应穿插在一起使用,这样画面就越画越丰富。染是从阴阳交界处开始的。擦已经使之含糊了,染就是让它进一步含糊,使浑然一体的感觉更强。我们在之前讲勾、皴关系处理的时候曾提醒大家注意,皴要“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在擦和染的时候要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走,坚持“不即不离”的原则,线和线之间不是连死的,但也不是全无联系。如果在某一处皴染的笔触太接近、皴得太实,就会使该处和其他部位过于泾渭分明了,画面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见图二①)如果你看过黄宾虹未完成的画稿和写生稿,会发现他画的线条都是敞着口的,没有封实,即在适当的地方留有少量的缝隙,这就是所谓的“气口”,作用就在于避免在画面中产生滞塞的感觉。有了“气口”的存在,就使画内的世界和画外的世界有了勾连映带,互相之间产生了联系,有无相融、虚实相生。(见图二②)而不熟练的人画得内就是内、外就是外,实就是实、虚就是虚,泾渭分明,这是不好的。(见图二③)当然,如果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而过于强调“虚”的感觉,容易越画越散,所以还应当注意度的把握。但我还是要建议大家,宁可开始画得散一点,也不要一开始就画得太实,否则再想画虚、画散,就很困难了。

  我们讲了皴、擦、染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主要是希望大家不要把这几个绘画步骤理解得太机械、太死板,如果大家通过这一讲能够理解到,勾、皴、擦都是要达到塑造形体的目的,都要注重若即若离、不即不离,那么,将来再塑造山石形体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避免死死板板或松松垮垮这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