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何以只字不提《桃花扇》?

 LOVE天使的外婆 2017-08-27

(2017-8-22)

《红楼梦》虽然是一部敍事小说,但是因为作者对传统文学的偏执爱好与深刻理解,致使该书在小说的形式背后,又时时透露出别种艺术形式的本性来。书中涉及了古代雅俗文学中诸多艺术种类,如诗、词、曲、赋、诔、谒、古文、对联、酒令、谜语等,且各有锦篇佳什存在,但是总而言之,《红楼梦》的本质特徵,则是一为诗性的作品,一为戏曲人生的佳构。

《红楼梦》与戏曲的关系十分密切,一开头作者即已明示此书不过是“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场大戏。据统计,书中提到“戏”字情况大略为:“听戏”16次,“看戏”43次,“唱戏”40次,“作戏、扮演、妆演、演戏、演等”21次。概括起来,书中之戏有多种表现,一是命运是戏,将书中主要人物金陵十二钗的命运以曲的形式来表达,即《红楼梦曲》喻示人生如戏;二是生活是戏,贾府诸人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即是看戏,全书提及的戏名共有40()之多,每一处戏的安排都对当时的气氛、人物命运以及情节发展具有某种暗示性;三是人物即戏子,除了贾府特意养了一班小戏子之外,三个主要人物都有此类表现。贾宝玉对戏子琪官的钟情即可看出他自己的“戏子”身份;第二十二回,因贾母怜爱一个小旦,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捅破了这层纸:“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引起黛玉的极大不满:“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王熙凤在第五十四回还有过一次“效戏彩斑衣”的表演。至於在创作方法上,《红楼梦》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大家们早有论述。由是观之,《红楼梦》的“戏曲身份”十分明显,这也标明作者对戏曲艺术有著深湛的造诣。

书中提及的40种戏目,多数为元明旧戏,但也有明清之交或入清以后的新戏,如邱园(或作朱朝佐)的《虎囊弹》、范希哲的《满床笏》、陈二白的《双官诰》等,最受研究者关注的清代戏则是洪升的《长生殿》了。然而也正因为这个事实,令研究者们十分困惑,既然《红楼梦》已经提及《长生殿》——元妃归省所点第二出戏便是《长生殿.密誓(乞巧)》,却为何只字不提当时号称“南洪北孔”的孔尚任之名剧《桃花扇》呢?

20世纪初,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曾将《红楼梦》与《桃花扇》进行过美学比较,在其第三章《红楼梦之美学价值》中云:

故吾国之文学者,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李、侯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於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也存乎此;彼《南桃花扇》、《红楼复梦》等正代表吾国人之乐天之精神者也。

王国维之论,只是将《红楼梦》与《桃花扇》进行美学比较,他并没有认为二者有什么创作上的关联,更没有说明《红楼梦》只字不提《桃花扇》的因缘。

最早系统地将《桃花扇》与《红楼梦》进行比较研究的是曲沐,他认为,从创作构思和作品的思想实质来考察,《红楼梦》和《桃花扇》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可以说更为接近。曲沐结论说:第一,《红楼梦》虽然“对《桃花扇》则一处都未提到,但从比较中雄辩地说明,《红楼梦》恐怕更多的接受了《桃花扇》的影响。”第二,“它吸收和借鉴了以往许多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其中《桃花扇》应该是主要的。”第三,“这两部作品都给我们提供了‘借情言政’的创作经验,提供了对悲剧艺术的美学价值的认识。”

比较王国维和曲沐的言论,松樵认为,“借李、侯之事,以写故国之戚”,“借情言政”,这些表述应该是沒有闪问题的,但言“《红楼梦》恐怕更多的接受了《桃花扇》的影响”,这个说法就经不起推敲了;松樵斗胆认为,王、曲都没有提及《红楼梦》的层次性这一最高奥秘,便有小觑这部作品之嫌。殊不知,从文字层面上看,《红楼梦》是“大旨谈情”的,从影射、隐伏层次上考察,《红楼梦》也是“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从概括、升华层次上研究,《红楼梦》才是“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言归正传,我们还是来试着回答《红楼梦》何以只字不提《桃花扇》这个问题吧。

一、《红楼梦》只字不提《桃花扇》的因缘,唯将《长生殿》与《桃花扇》进行比较,方能找出答案来

《长生殿》剧情梗概:

唐明皇封杨玉环为贵妃,万千宠爱集一身。安禄山兵败,托杨国忠的关系得以免死。杨贵妃气恼唐明皇宠幸虢国夫人和梅妃,两人感情愈深,在七夕密誓。安禄山得皇帝宠信,与杨国忠不和,外放范阳,起兵叛乱。唐明皇和杨贵妃出逃蜀地,士兵哗变,逼死杨贵妃。杨玉环死后,重归仙位。李隆基传位儿子,日夜思念贵妃。迁坟时却没了尸首。在方士的帮助下,他最终飞升,与杨玉环团聚。

《桃花扇》剧情梗概:

明代末年,曾经是明朝改革派的“东林党人”侯方域逃难到南京,重新组织“复社”,和曾经专权的太监魏忠贤余党,已被罢官的阮大铖斗争。结识李香君,并与其“梳栊”(和妓女结婚非正式叫梳栊)。阮大铖匿名托人赠送丰厚妆奁以拉拢侯方域,被李香君知晓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起用阮大铖,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李坚决不从……南明灭亡后,李香君入山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寻找李香君,最后也出家学道。

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长生殿》和《桃花扇》均创作于康熙年间,《长生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春完成,《桃花扇》则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脱稿,两者相差11年。《长生殿》上演之时,“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查为仁《莲坡诗话》卷下) 。甚至到了“爱文辞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畜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他友游西川,数见演此,北边、南越可知已”的地步(吴人舒凫《长生殿序》)。《桃花扇》在京师持续上演四、五年,“岁无虚日”、“坐不容膝”,而且“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时有纸贵之势”。

尔后,剧作者洪升和孔尙任均获罪,但获罪原因并不相同。《长生殿》为洪升致祸之源,《桃花扇》并不是孔尚任丢官的直接原因。康熙二十八年(1689)七月,康熙佟皇后去世。八月上旬,内聚班为洪升演出专场。洪升于是邀请名流台翰,会于生公园,大演《长生殿》。后因有人举报,洪升被国子监除名,且遭逮捕下狱,受连累者达五十多人。——“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时人赠因此事被革职的翰林院检讨赵执信诗)

孔尚任的罢官与《桃花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件确凿无疑之事。孔尚任的仕途起点颇具戏剧性,因康熙南巡经过曲阜时,偶然的机会让孔尚任为皇帝讲经,于是他被优待额外授为国子监博士。这种升迁与他本人的才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不过是皇帝为了笼络孔氏和汉族文人的一种小伎俩。之后,他在官场上无所作为、忧闷无聊地度过了十多年光阴。1699年经十馀年酝酿写作的《桃花扇》传奇定稿,如前所述,一时在京城产生了极强的传播效应,并迅速向外地扩散。第二年,康熙三十九年(1700)三月中旬,孔尚任升为户部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不到一月,即被罢官。究其原因,不外是耽于诗酒、荒废政务而已。虽然研究者多引他自己及朋友的诗句来证明《桃花扇》是他致祸的原因,但这些诗句只不过是古代文人自叹命薄的模式化表达的产物。如孔尚任《放歌赠刘雨峰寅丈》:“命薄忽遭文章憎,缄口金人受谤诽。”可是他的罢官,朝廷所给的原因其实并不明确,即使有因,也不为他本人或友人所认可,所以友人刘中柱《真定集》卷三《送岸堂》曰:“身当无奈何将隐,事在莫须有更悲。”

洪升虽然被革职,甚至遭逮捕下狱,但此后《长生殿》并没有被禁演。十五年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 江南提督张云翼还邀请洪升到松江,为其张摆盛筵演出《长生殿》。江宁织造曹寅闻说此事后,将洪升邀致江宁同观《长生殿》。就是这次从江宁回去的路上,洪升不幸落水身亡。孔尚任被黜后,《桃花扇》也没有遭禁。被罢官的孔尚任,并没有立即回归故里,他似乎还在京城寻找别的机会,一直等了两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才离京归乡。此后的孔尚任,除了不再任职之外,并没有受到政府另外的打击和限制。同时,《桃花扇》的演出在京城也没有停止。

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致使《红楼梦》的作者对《长生殿》一往情深而对《桃花扇》只字不提呢?其源盖出于《长生殿》中所描写的“安史之乱”的制造者乃夷狄,与《红楼梦》所影射、隐伏的朱明王朝(含南明)灭亡的外部原因相同。安禄山是夷狄,满清女真亦是夷狄。

二、《桃花扇》揭示的南明弘光政权覆亡的原因有失偏颇,与《红楼梦》有顶牛之嫌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探春的言论,实乃至理名言,于国于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然也适用朱明王朝。1644年(甲申)李自成农民军攻进北京后,崇祯帝虽然上吊自杀,但朱明王朝并未真正灭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囯号还在继续,南明还在南京和东南一带坚持数十年。南明弘光政权的覆亡,当然有“自杀自灭”的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是夷狄清军的剿杀。《桃花扇》大谈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却淡化夷狄“从外头杀来”,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对此,《红楼梦》作者理所当然不予认同。

还有就是,《红楼梦》作者对《桃花扇》中“东林党人”侯方域等“复社清流”也是不予认同的。史上侯方域并未出家学道。明朝灭亡后,作为复社领袖的侯方域,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两朝应举侯公子,忍对桃花说李香。”连侯方域本人晚年都失悔此举。

三、《石头记》(《红楼梦》)所写的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作者的立场、观点显见与《桃花扇》相悖

“红楼梦”者,字面层次看,少女少妇之梦,金陵十二钗之梦;深层次看,“红楼梦”便是“朱楼梦”,便是朱明王朝之昨日星辰——“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第五十二回),便是“风月宝鉴”——“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第八回)《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便是宝贵的历史借鉴。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告诫后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风月,就是“清风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风月宝鉴”,便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乱七八糟,正史又不记载,唯有这《风月宝鉴》记录了,当然是“烧不得”、“毁不得”。——第十二回写道,贾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跑来,喊道:“谁毁‘风月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内,飘然去了。

这里仅以《红楼梦》中两位人物所影射、隐伏的明末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一位是“抱屈夭风流”的晴雯,她所影射、隐伏的是明末史上那位刚勇而屈死的大将军熊廷弼。

明熹宗朱由校为什么要下狠手杀熊延弼呢?因为明熹宗不喜欢熊延弼这样的性格为人,这其中有个导火索,就是熊延弼有一个“掼纱帽”的事儿。人家皇帝派人来调查你,你不积极配合就算了,竟然当众掼纱帽!果然给他定了罪名“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定了欺君之罪。到后来兵败时,那些廷官政敌又把这事翻出来,终于勾起了天启皇帝的旧恨,因此对熊延弼的处置非常狠。

熊延弼是个什么性格?那真真是个认死理的蛮子。《明史》记载:“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他这样的性格,在天启年间,明朝党争达到顶峰时,注定是个悲剧。以前你有军功,又有万历罩着你,奈何不了你,如今万历死了,你又在广宁兵败。好家伙,总算逮着你了,于是熊延弼此前的种种全被翻出来了。各路人马都将他往死里整,没有一个人替他说情。熊延弼,不是死于兵败,其实是死于党争,死于廷官的唇枪舌剑。

熊延弼又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且不说他此前在辽东立下了何等奇功,就是后来的广宁兵败,绝大部分责任都应该是王化贞担当,因为王化贞才是主帅,也是他的方针严重错误,他带着大军贸然进攻,结果兵败时又率先逃跑。熊延弼只有区区五千人还要带着辽东百姓撤退逃走。

但熹宗朱由校是怎么惩罚的他?只是将王化贞“论死”,熊延弼也一并“论死”。广宁兵败败得那样惨,后果极其严重,将熊延弼“论死”,也算不得冤枉。但接下来的事就令人寒心了,熊延弼被杀头了,还被传首九边,示众三年不得归葬。还没等归葬呢,长子又被“追赃”逼死了。

如果在万历朝,熊延弼断然不会死的这么惨,也许也未必会有广宁兵败。万历皇帝就特别欣赏熊延弼,其实早在万历朝时,廷臣文官对熊延弼的攻击始终未断,但都被万历压了下来。万历平时压根懒得看奏折,但熊延弼发来的奏折是一定要看。他本意为将熊延弼留给子孙,就可以保大明江山,结果没几年,他心爱的大将就被他的混蛋孙子杀了。

1628年,天启驾崩,崇祯即位。崇祯扫除群奸、阉党,魏忠贤受到处置,熊公昭雪,钦赐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并允其子持首归葬故里。清乾隆帝在亲自审定明史后,将熊延弼的奏折、文稿汇编成《熊襄愍公文集》并为之作序。序称“明之晓谕,军事者,熊延弼乃巨擘也”,并说读其文稿,几欲落泪,指责明朝杀害熊公“乃自毁长城”。还赐建省城、纸坊、修贤三祠。

另一位是“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她所影射、隐伏的正是明末史上那位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明朝灭亡以前被赶出皇宫,之后自杀弗死的太监魏忠贤。

魏忠贤虽然曾经做过不少坏事,但从整个国家安定团结、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功不可没的,怎么也可以给他三七开,要知道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需要他这样一个铁腕的角色;天启皇帝精于帝王之术,采取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并找到了合适的人来贯彻实施,逐渐扭转了大明的不利局面,可惜他死得太早了!后来“东林党”的一系列政策却将国家推向了深渊,可以说:“没有东林党,就没有大清国”!明朝亡国以后,有很多“东林党”人纷纷投降了满清,成了十足的汉奸,实在是令人不耻!所以满清的统治者一直对“东林党”人很有好感,这帮汉奸文人成了写明史的主力,其后果可想而知了!

是“东林党”人自己的问题导致了大明亡国,而在投降满清当了汉奸以后又大肆篡改历史,实在是无耻之极!明朝亡于自己内部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个历史教训实在是应该好好总结反思!这恰是作者创作《风月宝鉴》一书的主要目的。

“东林党”人篡改历史的后果确实很严重,但亲身经历过明亡清兴那段历史的文人们自会有更清楚、更公正、更深刻的看法,虽然他们不喜欢魏忠贤这位太监加文盲的、且劣迹斑斑的角色,但他们懂得如果魏忠贤还在掌权的话,大明不会这么容易地灭亡。我们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这个角色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她并非是全盘否定的,即使她做了不少坏事,可没有丑化她。本博主这样说,并非要为魏忠贤平反,而是鉴于作者对凤姐的高度评价,我们对史料进行挖掘而得出的结论。

王熙凤虽然有才,但聪明反被聪明误,坏事做了不少,早早地被休,悲惨地死去,在贾家家败的时候不能大显身手,实在是可惜!清初,经历过明亡清兴惨痛历史的人,一定会对明朝末年发生的一切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从《红楼梦》作者对王熙凤的描写就可以看出:如果魏忠贤没有死那么早,明朝或有可能不会灭亡,抑或不会灭亡得那么快!《聪明累》结尾云:“叹人世,终难定!”《乐中悲》结尾感叹:“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难道明朝的灭亡冥冥之中有定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