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笔记(3):宋真宗

 墨香笙樵 2017-08-27

 1、初,乾德五年,五星从镇星聚奎。明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字。假若另一位皇子承继大统,那么出现于真宗身上所谓天命的迹象自然会转移到真命天子身上,那么真宗的降生也就很平淡无奇了。所以说决定天命的终究是人。上造神迹,下迷信之,上下一心,人皆可成神。造神运动,古今亦然。

2、(至道三年九月)戊寅,以孔子四十五世孙延世为曲阜县令,袭封文宣公。真宗此举,是在表明一种态度,一种转向。太祖太宗南征北战,打天下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了,自真宗始,所要做的只是坐天下。虽然太祖太宗已然有意将国是转向重文,并付诸行为,但打天下尚未完成,故不得不有所保留。而真宗此刻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一态度。

3、召学官崔颐正讲《书》,因命宰臣选明经术者以闻。《尚书》

4、(咸平元年春正月)辛巳,僧你尾尼等自西天来朝,称七年始达。

5、(九月)壬申,赐终南隐士种放粟帛缗钱。一般而言,乱世多隐士,为何宋初盛世仍有如此众多的人甘作隐士?这群隐士抱有怎样的文化心态?这一心态是如何形成的?在宋代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影响如何?

6、比周:结党营私。

7、(二年七月)壬寅,制圣教序赐传法院。传法院,掌翻译佛经,润色文字,圣教之谓,当为佛教无疑。

8、王均之乱始末:兵变。宋初,太祖杯酒释兵权,已极大降低了兵变的可能性,为何仍频频出现兵变?宋初兵变之频发,是承五代之遗风,还是统治之不利,抑或治兵无方?兵变只集中于下层军官,是否说明太祖的收兵权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于降兵之乱,或待遇不公,或将领不满,等等诸端,尚易理解。那么,其他兵变呢?

9、戊午,雨,帝方临轩决事,沾服不御盖。始觉奇怪,下雨不打伞,如何值得大书特书?皇帝淋雨很稀罕吗?显然不是,在此之前,同样二月,丁未和丁巳,真宗曾两度祈雨,这不,下了,而且皇帝没打伞。这其中之寓意不言而明。

10、召终南山隐士种放,辞疾不至。已然三请而不至。可与晋代隐士做一比较?竹林七贤?可从以下角度作比较:一则二者的时代背景,文化遗风,二则朝廷对待隐士的态度和隐士对朝廷的态度,这涉及隐士的立场,三则文人墨客对隐士的看法,四则隐士出山后的境遇如何,五则,隐士与宗教。等等。

11、丁卯,诏州县学校及聚徒讲诵之所,并赐九经。

12、代州进士李光辅善击剑,诣阙,帝曰:若奖用之,民悉好剑矣。遣还。

13、(咸平五年七月)乙巳,召终南山隐士种放。九月戊申,种放对于便殿,授左司谏、直昭文馆。乙卯,赐种放第宅。

14、常识:北宋四京——东京:开封府(开封);西京:河南府(洛阳东);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东北);南京:应天府(商丘)。

本纪第七 真宗二

1、(咸平六年三月)己酉,饯种放还山。

2、河北、兴元府、遂郢州大熟。此句何解,不明。???

3、(景德元年正月)辛丑,诏:民间天象器物谶候禁书,并纳所司,焚之,匿不言者死。真宗此举是否是因丙申,京师地震,民间颇有借此抨击朝政之辞,致使民心失衡,祸乱迭生?

4、景德元年,真宗亲征,以契丹讲和,定澶渊之盟,放强壮归农。

5、(景德二年二月)甲申,定入粟实边授官等级。

6、(景德二年五月)饯种放游嵩山。

7、“北宅”?哪?何人居所?身份?名称由来?《宋史·职官志五》:“ 咸平初,遂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想来,北宅应与南宫一样,是诸王居住之地。不过,为何分居南宫、北宅?何王住于北,何王住于南?另:管勾北宅所,主要负责诸王出行事宜。

 

 8、(景德三年三月)己未,诏儆谏臣悉心献替。献可替否,《左传·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献替,进献可行者,废弃不可行者。谓对君王劝谏,劝善规过。亦泛指议论国事兴革。

9、(四月)乙未,种放赐告归终南山。

10、祖宗辟土广大,唯当慎守,不必贪无用地,苦劳兵力。

11、庚辰,工部侍郎董俨坐躁竞傾狡。——急于进取而争竞,狡诈。

12、(景德四年二月)丁酉,赐隐士杨璞缯帛。

13、己未,甘州僧翟大秦等献马,给其值。甘州回鹘,奉摩尼教,竟以僧为使,一者,说明甘州回鹘境内摩尼教地位的有衰微之势;二者,可能甘州统治者在与中原王朝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到佛教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故而改弦更张,以僧为使,便于沟通交流。(补:或者有另外一种可能,中原称摩尼教师也为僧?)

14、丙午,申明非命服勿服销金,及不许以金银为箔之制。命服即官服,销金者,即嵌金色线也。

15、真宗封禅历来颇受质疑,质疑之根源,我认为不在于真宗是否有封禅的资格。正如有些人所言,真宗朝较唐之盛世尤有过之,封禅泰山无可厚非。可事与愿违,他的封禅偏偏却遭到后世垢病,这仅因真宗策划的这出天书闹剧,画蛇添足,流为万世笑柄。

16、诏:天下宫观陵庙,名在地志,功及生民者,并加崇饰。民间祠祀的国家控制看似放宽,实际始终在有效控制之内。

17、(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癸丑,禁毁金宝塑浮屠像。在断句上存有疑义,若断在后,可理解为禁止毁坏佛像,这与真宗对佛教的一贯态度相符;但若断为禁毁,意思就变得竭然相反,那么疑问也就随之来了,为何一直推崇佛教甚至为其作《圣教序》的真宗会一反常态禁毁佛像?难道问题出在制作佛像的材料上?金宝?前面曾提及禁金丝器物等,或许这才是原因所在。

18、(四月)己丑,饯种放还山。

19、诏南宫北宅大将军以下,各勤讲肄,诸子十岁以上并受经学书,勿令废惰。南宫?北宅?

20、(九月)丁亥,作宗室座右铭赐诸王。真宗之作座右铭,是否成为朝野的一种文化导向,引发朝臣作座右铭之风?

本纪第八 真宗三

1、丁巳,黄云随天书辇。

2、召见隐士郑隐、李宁,赐茶果束帛。

3、辛未,次阌乡县,召见道士柴又玄,问以无为之要。宋真宗的无为而治?

4、召草泽魏野,辞疾不至。魏野《寻隐者不遇》:寻真侮辱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

  5、(大中祥符四年四月)己未,饯种放归终南。

  6、(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乙亥,赐处州进士周启明粟帛。大中祥符年间,正值周启明归田授徒时期,无寸功 立,竟逢此赏赐,不知何意?

  7、有司请违法贩茶者许同居首告,帝谓以利败俗非国礼,不许。利诱虽算不得什么光明正大的做法,有时确是控制民众的有效手段。但若权衡利弊,“以利”诱“同居首告”的结果,不过擒获不法者十之一二,失去的却是天下人彼此之信任,民心失衡,统治不稳。孰轻孰重,想来上位者已然有了抉择。

  8、(大中祥符五年十二月)京师大寒,鬻官炭四十万,减市值之半以济贫民。

京城、河北、淮南饥,减直鬻谷以济流民。

  9、(大中祥符六年正月)辛酉,诏宗正寺以帝籍为玉牒。帝籍:皇帝的谱录。王瑞来,《宋代玉牒考》,《文献》1991年,第04期。

  10、五月壬辰,诏技术官未升朝特赐绯紫者勿佩鱼。技术官的待遇问题。

  11、(大中祥符五年)辛酉作崇儒术论,刻石国学。

  12、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作步虚词付道门。天禧三年七月,群臣上尊号曰:体元御极感天尊道应真宝运文德武功上圣钦明仁孝皇帝。乾元元年二月,癸卯,上尊号曰:应天尊道钦明仁孝皇帝。两个尊号里都有“尊道”字样,但是否可将此“道”与道教相提并论呢?显然,此道非彼道也,此处之道,应为天道之道,儒释道皆在其中。故而单纯地凭借真宗的些许行为便认为其崇尚道教,还是有所偏颇的。无论是崇佛、崇儒术还是崇道,我认为,都仅仅只是真宗玩弄的手段而已。崇儒,以安天下士人之心,崇道,以彰封神掌教之功,崇佛,遂黎民苍生之愿。同时,真宗对三教的态度亦有平衡三教之效。真宗时期,无论佛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为道学的出现储备了思想基础。给予宗教一个适度发展的条件,但决不许其过度膨胀或走向惑众邪途,以危害国家中央集权的实力,这是原则

  13、(大中祥符八年四月 )壬申,荣王元俨宫火,延及殿阁内库。五月壬午,荣王元俨罢武信军节度使,降封端王。因宫火降封事,与德昭同。古人迷信天人感应说,定以宫火为天谴,故而才有降封事。“十一月,进封彭王”,说明此次降封不过形式而已,并未对元俨产生实质性影响。

  14、(大中祥符九年三月)癸亥,置修玉牒官。

  15、(天禧元年冬十月)辛卯,赐寿春郡王及王友张士逊等诗。

(天禧二年春正月)辛亥,赐寿春郡王恤民歌。

(天禧二年三月)丁卯,寿春郡王加太保,进封昇王。

(天禧二年八月)甲辰,立皇子昇王为皇太子。

  16、普度道释童行。童行,即出家入寺观尚未取得度牒的少年。度牒,即官府发给僧道的凭证。放宽了出家的条件,容许佛道适度发展。

  17、(天禧四年正月)庚午,赠处士魏野著作郎,赐其家粟帛。

  18、入内副都知周怀政伏诛。周怀政系一宦官,欲杀丁谓,拥立仁宗,尊真宗为太上皇。

  19、迪、谓忿争于帝前。

  20、及澶渊既盟,封禅事作,祥瑞沓臻,天书屡降,导迎奠安,一国君臣如病狂然,吁,可怪也。原因仅是为了粉饰太平,不尽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