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品文是“悟”出来的文章—文摘

 李明旭 2017-08-27
 小品文是“悟”出来的文章—文摘
 

因为是心声的自然流露,写小品没有正统文章那么多的要求,可以随时随地记载下自己的点滴体会、想法,以最直接明了的语言传达给他人。诸匡鼎在给其友张宗武的信中说:“足下欲求作尺牍法,然此无法可言也。仆尝闻稚黄云:‘起非起,止非止,前无头,后无尾,是短牍神境。’以此为献,想足下当自得之。”[18](《与张宗武》)无需开头、结 ,起止转折,心绪起于何物何时,话就从何物何时说起,意尽言止,没有拖泥带水,才是短牍之神境,这又何尝不是小品文的神境呢?

朱光潜先生对于小品文吐露作者心声的特点也给予赞扬,且进一步揭示了这种表达心灵声音的作品其在创作上与一般文章的不同:

“言为心声”,文学作品中也可以见出同样的分别。有一类文章是“想”出来的,有一类文章是“悟”出来的,“想”由于人力,“悟”由于天机。本来得之于“想”的就可以“想”去了解,把文章的脉络线索理清楚了,意思也就自然清楚;本来得之于“悟”的就必以“悟”去了解。“悟”须凭经验涵养的印证,工夫没有到那步田地,丝毫也不能强求,所以“悟”的文章对于莫明其妙的人们往往带有神秘色彩——禅宗语录是最显著的例。

就大体说,随感录这一类文章是属于“悟”的。它没有系统,没有方法,没有拘束,偶有感触,随时记录,意到笔随,意完笔止,片言零语如群星罗布,各各自放光彩。由于中国人的思想长于综合而短于分析,长于直悟而短于推证,中国许多散文作品就体裁说,大半属于随感录。[19](P396-397)

朱先生不仅说明小品文具有“没有系统,没有方法,没有拘束,偶有感触,随时记录,意到笔随,意完笔止,片言零语如群星罗布,各各自放光彩”的特点,还强调小品文是“悟”出来的文章。这一观点有重要的提示,即:晚明小品文在内容丰富、篇幅短小、语言生动及创作过程一气呵成等方面与禅宗语录很相似,这一“悟”字便是将小品文与禅宗语录联起来的关键。

此外,朱先生还对小品文的优点作了精彩概括:

这类文章大半文词极简洁而意味隽永,耐人反复玩索。虽是零碎的记载,各自独立,而结集起来全盘看去,仍有一个一贯的生命,因为每句话都表现作者的人格,许多零碎的话借作者的混整的人格贯串起来,终成一个整体,虽杂而却不至于乱。……《论语》以后,取随感录的体裁而最成功的当然要推世说新语。这部书尽管是摭拾史乘,尽管是分类记录,而每条都可以独立自成一个小天地,如清泉秋潭,印心照眼,令人悠然起遐想。许多宏篇巨制,经作者精心结构,经我们读者仔细揣摩过的,往往只是一种功课,境过即忘;而这类零星感想却凭它们的简单而深刻,平易而微妙的力量渗人我们的肺腑,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漫不经心的时会,突然在我们心里开花放光,令我们默契欣喜,这是随感录这一类文章的妙用。[19](P397-398)

在中国古代小品中,朱先生最欣赏《世说新语》,这部魏晋时代的作品也恰恰是被晚明士人爱不释手的。晚明在精神解放、文艺发达、士大夫思想开化、生活洒脱等方面与魏晋时代颇为相似,不少士人以魏晋名士为榜样,追求其生活方式,对其作品也异常欣赏。正如朱先生所言,《世说新语》具有的“清泉秋潭,印心照眼,令人悠然起遐想”的审美价值,也成为晚明小品文的艺术追求。晚明小品文是诗意的散文,在创作手法上没有诗那么严格,但与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以文传意,起伏变化,强调情感的抒发与文思的想象,虚实相间等是中国传统散文的特点。晚明小品文除了具有这些优点外,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片言居要、言近意远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学主张文章关乎明性载道、弘扬国体的大事,故文人在著书立说时大多追求文体的端庄、气度的恢宏。小品文被一些学者看不上眼,其“小”是一个原因。在这些人眼中,“大”与学问渊博、才思过人的“大家”划等号,“小”则是才疏学浅、思到笔涩的表现。晚明学者扭转了这种观点,他们认识到,小品文虽然短小,却有短小的好处。晚明小品文的蓬勃发展,与时人对小品文所具有的“小中见大”、“片言居要”的特点有深刻认识是分不开的。钟惺在《摘黄山谷题跋语记》中说明了小品文的“妙”之所在:“题跋之文,今人但以游戏小语了之,不知古人文章无众寡小大,其精神本领则一。故其一语可以为一篇,其一篇可以为一部。山谷此种最可诵法,……看山谷题跋,当以此数条推之。知题跋非文章家小道也。其胸中全副本领,全副精神,借一人一事一物发之,落笔极深极厚极广,而于所题之一人一事一物,其意义未尝不合,所以为妙。”[8](P311-312)陈继儒有同样的看法,他把小品文视为“文章家之短兵”,“非笔具神通者,未易办此”,并认为文学大家的苏轼、黄庭坚的作品“最妙于题跋,其次尺牍,其次词”。[20](《苏黄题跋小序》)显然在其心目中苏轼、黄庭坚两大词家的题跋、尺牍等的文学价值并不亚于词。

http://www./article.aspx?id=48207

文摘: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发展——中国文学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