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多大的力度,什么方式会晃坏婴儿的脑子?

 乾坤添香书馆 2017-08-27

摇晃婴儿误区(三):到底多大的力度,什么方式摇晃婴儿才有害?拍脑门变聪明的陋习要不得!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跟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经的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复旦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后,二胎妈妈一起育儿!——这是同一个人……)

看 了上面那些让人胆战心惊的文字,你一定心里很难受,也很疑惑。你很可能会问,是不是你们当医生想问题太复杂了?一般情况下,谁会用那么大力气晃婴儿呢?轻 轻晃两下又有什么要紧?难不成上面那些被晃坏的婴儿,都有些我们不知道的疾病,比如颅内血管畸形、维生素缺乏?我们小时候都是被这么晃悠大的,好像也没什 么不好。照你说,晃悠都不行,那婴儿自己摔倒或碰到桌子角,岂不是伤害更大?运动员从小天天跑跑跳跳,如果智力受损怎么能当上世界冠军?前面提到过的5S 摇晃哄睡法,电动摇椅,婴儿瑜伽还能做吗?视频里被父亲甩来甩去做瑜伽的婴儿,貌似相当健康活泼,还很强壮,他爸爸也一直吹嘘他的宝宝多么勇敢、开朗、健 壮,实在没看出来有什么不好呢!另外,坐推车什么的,晃动有时很难避免啊!

归根结底,我们想知道晃坏婴儿,需要多大的力度、频率等,以后好注意!

然而,我很难回答你,无法给你一个科学可信的、详实的、可参考的数据和建议。因为,婴儿颅内的情形几乎没有更直观的办法检测,放射性影像学检查和有创检查,因为伦理学原因都不会在婴儿身上常规开展,婴儿不会说话,难于配合,实验是非常难做的。

看 了上面的介绍,我想你已经非常了解笔者的观点了:剧烈晃动婴儿,对宝宝颈椎不加保护的情况下用力摇宝宝身躯,婴儿从床上或椅子上跌落或撞上桌子角,都是需 要尽量避免,密切观察的,因为严重的症状很可能晚一些才显现,如果宝宝有跟平常不一样的表现,一定要及时就诊,以防万一。像飞行员训练一样抛举、甩婴儿或 转圈,美其名曰“婴儿瑜伽”或“婴儿体操”,或把婴儿垂直向上扔再接住,都是绝对需要杜绝的行为,尽管多数婴儿都喜欢这么玩,“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那为什么这些被摇晃的婴儿看上去没什么不好呢?这些动作,我们经常做啊!上面说的是不是都是倒霉的个案?我们会不会以偏概全了?

国 外还有较真的研究人员,拿了果冻进行实验。实验证实,晃碎这些果冻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和相当长的时间,于是得出结论,一般情况下的晃动是没有影响的。这跟我 上面提到的晃豆腐的实验如出一辙。然而,如何检测这果冻上或豆腐上可能出现的细小裂缝?我们知道,人脑组织是非常精密的,非常细小的搓裂伤就会破坏局部组 织,撕裂细小的血管和神经纤维。这些细小的损伤很可能悄悄地出现,又悄悄地愈合。婴儿没有表现出引起我们注意的明显症状。我们又何以知晓,日后轻微的智能 落后或学习能力下降,又如何注意到和检测?

另外,我们晃动婴儿的习惯,不是一时半会,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年累月。长年累月的细微损伤,又不断地愈合,又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人 类的遗传多样性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遗传因素非常重要。每个人的智能都大不相同,还在随年龄增长飞速发展,且每个人的发展速度还都不一样。没有常模,我们 根本无法判断及检测婴儿智力变化情况。影响婴儿成长的混杂因素众多,我们如何建立起摇晃婴儿和不良结局之间的联系?检测周期要定多久比较合适?两岁,四 岁,还是成年?

在受到摇晃和撞击时,圆形的头颅能最大程度缓冲和分散集中的撞击力量。婴儿颅内的膜样结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和缓冲脑组织。但这个保护力度在婴儿期到底有多大?我们也无法计算清楚。

笔者只想跟你强调一个事实——嫩豆腐是很容易晃坏的,不信可以买一块试试看。即使表面上看比较完整,里面细小的损伤也是很容易出现的。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婴儿,被一个巨大的人抱在怀里晃。不管是用5S哄睡法,还是用我国传统的摇晃方法,光想想就觉得难受……你会觉得这种情形算安抚吗?我们认为自己使的力气很小,晃得很轻柔,婴儿未必这么看。

然 而,几乎只有人类会用晃动的方式安抚婴儿。动物不会刻意晃动自己的小宝宝,但会带着它参与自己的日常活动。小袋鼠装在妈妈口袋里,随着妈妈跑跑跳跳;小猴 子可以牢牢地抱住妈妈的脖子或躯干,随着妈妈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理论上来讲,这种程度的晃动,和跟妈妈的亲密接触及生活参与,对幼小动物的平衡能力、 感官刺激等都是有好处的,也很有助于智力发育。但这一定有个前提,抱着妈妈的小猴子的脖子是硬挺的,手臂是有力的,他们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力。更加“早 产”小袋鼠有妈妈的口袋牢牢地包裹,另当别论了。

人类的婴儿,事实上都是早产儿。因为产道将无法容纳其不断增大的头部,于是让婴儿提前出生。因此人类的婴儿自理能力非常差,也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伤害。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跟笔者一样,有个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对待婴儿,顺其自然就好了!这个相当于是早产的人类婴儿,给他乳汁,给他怀抱,让他安安稳稳入眠,并不需要采用任何非自然的手段折腾宝宝。

大 自然早就设计好发育曲线,让宝宝各阶段的发育都适应当时的需要。宝宝会跌倒,会撞到桌子角,至少是七八个月至周岁会爬会走的年纪,脑部各组织也长结实了 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跌倒、撞击等造成的损伤。婴儿长到跑跑跳跳的年纪,自然身体组织会发育到适应这个时间段的需要。至于跑跑跳跳对脑部的震荡,笔者认为 脑部的刺激和发育影响因素是多元的,总而言之运动对人类的发展很重要,调动感官、全身各组织脏器的协调性以及维持肢体平衡,对智力发育帮助很大。“生命在 于运动”,“手巧”才能“心灵”,某种程度上也是运动对智力发展的写照。我们的祖先就像猎豹一样在野外奔跑狩猎,也像猎豹一样聪明机警。至于运动员高强度 训练是否对智力存在不利影响,这个问题在运动医学界争议很大,运动种类、先天因素也很重要,当然许多文章也表明过高强度的训练,尤其是经常受到头部撞击 (训练跌落)的运动种类比如高台跳水、体操等,是有可能影响智力的,多数实验结论还需要更大规模实验和更严谨的实验设计进一步证实。

因 此,笔者认为,对于人类娇弱的“早产”婴儿,特别是刚出生不久,不会爬爬走走、跑跑跳跳的婴儿,什么程度的晃动都尽量不要为好。因为,这并不是一件很自然 的事。这个晃动不仅包括较为剧烈的“婴儿瑜伽”、抛甩宝宝逗弄的方式,也包括一些看上去比较轻微的摇晃如“5S”哄睡法、中国式“轻”拍“轻”摇、坐防震 性能较差的婴儿推车、幅度很大频率很快的婴儿电动摇椅等等。当然,这属于笔者一家之言。因为如何评估损伤程度,智力影响了多少,目前现有的实验方法是无法 准确估量的。如果你会对此心存疑虑,每次自己或亲戚朋友试图晃动宝宝时,想想怀中抱着一盒水豆腐,或想象自己变成婴儿躺在他人怀中或婴儿摇椅中接受这种程 度的晃动,自己躺在不防震的推车里头颅被震得不停地在底部微微击打,心里大概就能有个度量衡了。

值 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区还有击打婴儿脑门的陋习,认为经常敲打婴儿头颅会让他变得更聪明。这种情形也是需要避免的。“婴儿瑜伽”、抛甩宝宝逗弄,还有可能不 小心脱手没接住宝宝(任何事情都有意外的几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侥幸心理、过分自信是人之常情)造成全身多部位损伤,比如颅骨、肋骨、锁骨 等多部位骨折,身体皮肤瘀血,甚至肝、脾等重要脏器破裂等。要知道,相比成人,婴儿不仅脑子像嫩豆腐,全身组织都像嫩豆腐。

摇晃并不是安抚宝宝的最佳方式。纳尼?怎么可能?不摇晃宝宝,该如何安抚哭泣的宝宝,让宝宝进入梦乡呢?明儿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作者为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 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读书期间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