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中记载的“藏象”究竟是什么?

 生意盎然 2017-08-27

     自《周易》成书以来,有上万本解释的著作,可到今天依然无人懂《周易》。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在研究所谓的“易理”。可是“易理”是《周易》吗?当然不是。那是孔子那个时代人读《周易》的心得体会。后世的人再搞个“心得”的“心得”,就成了扯淡了,而且越扯越远。

后人对中医的错误理解,起始点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古人的一个错别字害了后人几千年!

藏无形


读过《内经》的人一般都会对如下概念记忆深刻:阴阳、五行、五藏、六腑、经络、气血、神志……等等,而能将这些概念统一起来的,只有一个词,那就是“藏象”。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这是中医关于“藏象”的最完整记载,甚至是唯一的记载。它涉及到五藏、六腑、血气、阴阳、五行、神魄等,实际上已经包含了中医的基本内容,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有形态有功能。难怪目前有许多学者都认为,“藏象”是中医的核心,还有的说它是基础理论的基础……反正中医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建立起来的。

那么,这个人体的系统我们看得见吗?当然是看不见的!它是无形的!

好了!先放下中医不讲,我们先来说个语文的基础常识,即“通假字”,这是读懂《内经》的一个关键。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里说:“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说白了,“通假字”就是古人的错别字,比如说,《论语》里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里的“说”字就通“悦”字,悦是本字,说是通假字。看来记录孔子语言的那些大儒,或者孔子本人也是会经常出现错别字的。

在读《内经》的时候,我们遇到最基本的通假字是“脏”和“藏”,如《灵枢·本藏》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上文中明明问的是“藏象者何”,但在回答中又说“凡此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后来的人说:脏通藏,因为人体的器官都隐藏在身体内,所以它们可以通假。《任应秋论医集·中医学基础理论六讲》说:“《内经》把从整体观察得来的人体生理知识,叫做‘藏象’。藏即深藏于活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是内脏器官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藏象’的含义就是通过机体外部表征可以推导出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中国文字有一个特点,重义不重音,因为同音字太多了,可有的意思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比如说,“隋”和“谁”,这两字音相近,但意思却大不同。一旦“通假”起来,就必须知道哪一个是本字,哪一个是通假字。而读者理解文意的时候,一定要按本字的意思来理解,绝不能按通假字意来理解。

因此,在读《内经》时就一定要搞清楚,哪个是本字,哪个是通假字。具体地说究竟“脏”是本字,还是“藏”是本字呢?

“脏”的本意是不干净。脏话、脏土、脏汅、脏乱……凡是大家恶心的东西都可用脏来形容。只有在中医的意思下读zang。

“藏”的本意是隐藏、潜匿。《说文解字》释藏曰:“藏,匿也。”就是隐密、藏匿的意思,除此之外《说文》中再没有第二个字义。

从这两个字的原始本意看,我们推测《内经》中最早使用的是肯定是“藏(cang)”字,而不是后来的“脏”字。你想一想,心是多么神圣的一个地方,发明中医的人不可能用代表不干净的“脏”来指示。因此,最早的时候,整部《黄帝内经》中用的都是“藏”字,绝没有一个“脏字”。管仲生活在公元前600多年,他留下的《管子》一书中说:“五昧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可见在他的那个时候在解说人体时使用的都是“藏”字,甚至到了公元前300左右的庄子在解释人体时依然用“藏”,如在《齐物论》里说:“百骸九窍六藏。”后来有两个原因造成了错别字:

第一、“脏”字的笔划比“藏”字要少一些,书写的人或嫌笔繁,故用少笔划的字来替代。这种情况在魏晋时的碑刻中经常发生,后世的碑刻中也有发生。

第二、“藏”是个动词,在原始中医里指的是套看不见的系统,同时也指有形的器官,这让许多人搞不明白。人们迫切要求用名词来标记那些熟悉而明确的器官,于是用了同音字“脏”来指示有形的器官。

后来的人并不明白古代人“藏”、“脏”同用的区别,而是混为一谈,如《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中总结说:“不论是写作‘脏’,还是写作‘藏’,在读音与字意上,均同腑脏之‘脏’。”这一认识百害无一利。

“藏”和“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决不能视为一体。这一点请大家务必要搞清楚,我们要从原始中医的本义去理解中医,决不可因字害义。即使在今本《黄帝内经》中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几乎都用得是本意,这可以从《内经》的篇名中得到证实,《五藏生成篇》、《五藏别论》、《六节藏象论》、《玉机藏真论》、《藏气法时论》等。而在具体使用时,也是用的本意,例如。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素问·上古天直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

……

如果将“五脏”还原为“五藏”,那么意思就大不相同了,在中医里,你就几乎看不到有形的器官。五脏多指有形态的器官,而“五藏”则多指无形态的系统。仅仅这一字之差,究然害得中国人几千年来谁也没有读懂《内经》。

为什么说“五藏”是一个看不见的系统呢?我们再回头说说上面那段关于“藏象”的经文。其实就段经文告诉人们只有一个意思:“藏”的对象是什么?这个很明确,心藏神,肝藏魄、肾藏志、肺藏魂、脾藏意,所以说“五藏”的原始本意指的就是神、魂、魄、意、志这五样,而不是心肝肾脾肺。

这个意思应该很好理解。我们平时问“车里坐着谁”,是问坐车人,而不是问是什么车。有形的心肝肾脾肺就是车,而坐车的却是神魂魄意志。那么神魂魄意志有形吗?当然无形!也就是说,中医的核心并不是讲有形的器官,而是讲无形的系统。

象可知


我们所说的无形,是指虽然说不出个具体形态,但可以感觉到。想想爱情的感觉,你说不出爱情的形态,但时时可以感觉到爱情的甜美。中医之“五藏”就有点类似于爱情,虽然无法说出具体的形态,但可以时时感到它就在发挥着作用。中国人在描述这种感觉时有一个专有的名词,那就是“象”。

有许多人在论述中国人思维习惯时,都认为中国人不具有科学思维的传统,即缺少精确性,比如说,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的定义岐义率不得超过3%,而中医“阴阳”定义的岐义率大于36%。中国人能够很好地描述一片森林,却不能准确描述一棵树。因此,历史上的中国人,尽管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却没有将技术提升到理论层面的习惯。平面几何在中国的土地丈量、水利工程、营造法式中经常被使用,甚至我们也知道“勾3股4弦5”的道理,但第一本《几何学原理》还是出现在了古希腊。

再比如说,儒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庸”。所谓的中庸是针对“太过”与“不及”而言。由于“太过”与“不及”就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这样一来,“中庸”就成了一个没有确定性的概念,永远都找不到一个固定的点,随时都在飘来荡去。当“太过”与“不及”任何一方在规模、程度上发生了变化,都会影响“中庸”的判断。比如说,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做一个“君子”,与在盛世华年中如何做一个“君子”,标准都是不同的。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可以概括为“象思维”,把握总体联系,不究于细节;追求意境,不刻意于逻辑。这倒有些像当代的“混沌”学,有人在中国打个喷~,美国德州就刮起一阵龙卷风。因为每个自然现象都是有联系的,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周围的事物,天人合一,这种关系的叠加,这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从这点上讲,中国人的取类比象的“象思维”有可能是最科学的一种思维模式。

中医的“象”不是比喻,而是“藏”的印迹,或者是某种徵兆。小时候我们都玩过捉谜藏的游戏,几个孩子跑着躲起来,一个孩子找。突然,找人的孩子发现前面的矮树林猛烈晃动,他跑过去一把拽住躲藏的小孩。在这里,找人孩子并没有直接看到躲藏的孩子,他看到的只是小树在动。树动就是象,是藏者之象。

那么,什么又是“藏象”呢?

“藏”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指的就是神魂魄意志,那么很自然地,“象”就是这五种东西的外在表现。比如说,神的外在表现“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魂的外在表现是“其华在毛,其充在皮”,魄的外在表现是“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志的外在表现是“其华在发,其充在骨”,意的外在表现是“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因此,在藏与象的关系中,我们要用藏来确定象,而不能反过来用象来确定藏。现在许多学者将中医“藏象”直接等同于人体的解剖生理系统,部分原因是他们用“象”来确定藏。因为如果从“象”的角度而言,人体内部器官、组织的运行状态都可以表现为某种外部特征,比如说,胃火常常可以从嘴上表现出来,座骨神经的毛病也可以通过大腿肌肉的麻木来表现。“象”的范围比较宽,如果光研究象,我们可以称为“人体象学”。但千万不要忘记,“象”的前面还有一个“藏”字,没有“藏”也就无所谓“藏象”了。因此,必须根据“藏”来划象的范围,而不是根据“象”来圈定象的范围。

再者,“象”是个变动的表面特征,它不是“藏象”的本质,它与藏也没有完全的对应关系。比如说,当我们看到小树在晃动时,可能有多种情况,也许是藏得有人,也许是其它动物。所以“藏象”的核心只能是五藏,而不能是别。

好啦!我们现在可以给“藏象”做一个定义:所谓的“藏象”是指神魂魄意志在人体运行过程中的外在表征。换句话说,“藏象”是指无形系统的可感知部分。


藏象似水母


从“五藏”的基本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藏象”这个系统在“藏”的层面上它不包括有形的器官,如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但在“象”的层面上,它却包括心、肝、脾、肺、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等有形器官,甚至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缺少了这些有形的器官,“象”就缺少载体,无从表现。

但我们也反复说到,“藏”是本质,“象”则是表征。比如说,我们要研究“信息”这个东西,在不同的环境里它可以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因此研究的对象或有变化,如信息——计算机——显示,这是一种存在形式,在这一形式下,你需要研究计算机、显示;信息——声音——听到,这又是一种存在形式,在这一形式下,你需要研究声音、听觉。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研究“藏象”这个系统,在人体这个独特的环境里,它的存在形式是藏——有形器官——象,所以我们才需要研究有形器官和象。但始终不要忘记,我们的研究重点是“藏”,而不是载体。可是目前的中医学界,却把载体(有形器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而完全忘记了“藏”的存在,这是本未倒置。

然而,“五藏”也并非孤立存在,它也有自己的附属系统,那就是经络。五藏能连经络,这在《内经》中有明确记载,《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

具体地说经络分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又分为三阴三阳: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明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有八条,称为“奇经八脉”,它们分别是:督脉(身后)、任脉(身前)、冲脉、带脉(腰间)、阴~(左一足右一乔)脉、阳~(左一足右一乔)脉、阴维脉、阳维脉。

全身经络通归五藏所辖,构成五个子系统:五藏相互间由三焦经相连(三焦分上、中、下),构成生克、胜复诸多关系。每藏中又有两条经络通向全身,肺(肺经与大肠经)、肝(肝经、胆经)、脾(脾经、胃经)、肾(肾经、膀胱经),心除了包括心经、小肠经外,还包括心包络,再加上沟通上下的三焦经,正好构成十二条经络,各经之间又有络相联,构成一个“如环无端”的网络系统。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五藏”生命系统,它只包括两部分:五藏与经络。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但它的功能却要远远大于目前解剖学上所证实的“五脏”系统。例如,在《内经》在论述心时,除了“心生血”、“心主脉”似乎与解剖学的心脏相同外,其它功能一概不同:

    《素问·宣明五气》:“五藏所藏,心藏神……”

    《素问·本病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

    《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心主脉”。

    《灵柩·邪客》:“心者……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脉度》:“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味。”

《素问·脉要精微》:“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曰小腹当有形也。”

《灵枢·本输》:“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从上引《内经》关于心脏的功能,它明显与解剖学心脏功能不对应,要远大于解剖功能的范围,其它各藏也有这类情况。

那么这个“藏象”系统象什么呢?形象地说,它象个水母!

在一个圆盘状上面有五个突出部分(五藏),每个突出的点由三焦经、奇经八脉联结起来,构成一个整体,而每一个突出部分向外伸展出二至三条长长的经络。这个形状像不像我们所知道的水母呢?巧的是,一幅绘于十七世纪的Svetishoveli大教堂的壁画,画面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场景,而耶稣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水母样的东西在离去。

藏象即灵魂


中医的内容专业性很强,一般读者并不好领悟其中的真义。其实目前的许多中医,他们在讲述医理、病理时,同样是稀里糊涂。但无论专业性再强的东西,一旦得出结论,那个结论一定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读懂每一步论证的人并不多,但结论却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讲,大家都无法理解的结论,基本上都不正确。

上述中医关于“藏象”的理论,人们理解起来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试着总结一下它的主要内容:

1、藏象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生命系统,它深藏在人类的肉体中,但解剖学上无法证实。

2、此系统主导着看得见的肉体生命系统,它的功能比有形五脏更强大。

3、此系统以神魂魄力意志为核心,更多展现精神层面的力量。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难题:我们如何来认识中医里论述的这套看不见了生命体?因为在现实世界里没有样本,无法进行比对。于是我们放开眼界,看看在人类的已知文化中有什么与“藏象”相类似的呢?有!那就是灵魂。

我们曾经依据世界神话与宗教的资料,总结过灵魂的特点:1、灵魂来自遥远的宇宙,它是无形的高智慧生命体;2、人的身体就是灵魂的“假体”,灵魂就潜居在人类的肉体内,与我们的肉体共生共存;3、灵魂更多时候以精神的状态存在着。

这三个特点与中医里讲述的“藏象”特点是何其地相似!因此我们只能认为,中医里的“藏象”指的就是灵魂。这是全世界文化中唯一实证灵魂的资料,而且是以医学的形式阐述灵魂与肉体、精神的关系的系统学说。这是何等重要,何等珍贵的资料?

可惜的是,至今许多人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宁肯相信虚无的宗教,也不愿正视中医巨大的价值。这里面有灵魂解脱的方程式,有人类生存的意义,有人类的未来走向,有衡量现在生活的尺度……

到此,让我们继续假设一下灵魂族来到地球以后的经历:

神为安置灵魂,创造了一个“假体”,这是灵魂在地球上得以生存的唯一方式。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从“大块”中分裂出来的个体灵魂如何使用、驾驭这个“假体”?于是,灵魂随形变化成类似水母的形态,化育出十几条经络以及无数的小络将人体各个器官贯通起来,一方面保持对肉体的控制,一方面利用人体搜集它们必须的宇宙精气。

藏象(灵魂)安身何处?


故事讲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从“大块”灵魂中分裂出来的小灵魂,安身于何处呢?

历史上关于何为人体中枢的问题,曾经争论不休。远古时代的人认为,心为人体中枢,于是有了“心想事成”、心灵相通……等等说法。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将心做为修练的对象,于是有了“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等说法。甚至在《奥义书》中直接将自性描绘成一个端坐在心中的小高僧。科学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又认为大脑是人体的中枢,它控制着人的喜怒衰乐,它控制着人们的行为、语言,甚至是思想。

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千百年来,无论是宗教还是民间神秘主义,都一致认为:如果真的有灵魂,它一定安身在大脑,或者心脏的位置。然而,中医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翻遍《黄帝内经》,你会十分惊奇地发现,中医对大脑的论述几乎为零,只在论述肾功能时谈到了脑髄。后人以此为证据,认为中医不高明,如此重要的大脑只有少量的论述,可见中医粗糙到什么程度。可笑的世人啊,你们是真正不懂得中医。中医并不是以解剖形体为主的医学,而是以灵魂体为主的医学,灵魂并不在大脑,干嘛要去谈论大脑呢?

除此之外,中医对心的论述较多一些,但也局限于“心藏神”、“心主神明”的范围内。在综合了中医所有资料后,我们认为,小灵魂不在心脏的位置,而在两肾之间的“命门”处。理由有两条:

第一、在人体十四条大的经络中,只有督脉的一条旁支络脉自风府入脑,其他经络都没有记载入脑。这是唯一一条入脑的经络。假设如我们推论的那样,藏象(灵魂)通过经络控制身体,怎么会只有一条经络的络脉入脑呢?同样的道理,心脏附近的经络也不是特别汇集之处。人体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以及任督两脉,几乎都交汇于“命门”附近,那里才是经络的汇集中枢。

如果由你来通过经络操控身体,你会选择安身于大脑与心脏的位置吗?不会!你一定会选择两肾附近的位置。

第二、《灵枢》说:“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后脑髓生”,而“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可见人生的关键不在脑,也不在心,而在于肾,肾为“先天之本”。

那么“命门”又在哪里呢?一说右肾即是“命门”,如《难经·三十六难》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另一说两肾都称命门,如明代张景岳《类经附翼》说:“命门总主乎两肾,而两肾皆属于命门。”还有一说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如《素问·剌禁论》说:“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即在脊椎从上向下数的第十四椎下,从下向上数的第七椎上的位置。

总而言之,灵魂不居于脑,也不居于心,而居于肾附近。(完)



点击链接,可以试听李卫东老师黄帝内经公开课:

李卫东老师黄帝内经第一讲公开课 

如需了解购买全部课程,可联系小编:freefishzhang1979


“人有两套生命系统”系李卫东先生通过多年解读《黄帝内经》,首创提出的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学说。李卫东:作家、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外星 生命 研究专家、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代表作有《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梦到底预言什么》、《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素书》等图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