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月七日长生殿

 姑苏记忆 2017-08-27
年年七夕,今又七夕,什么“浪漫七夕”、“甜蜜七夕”、“中国情人节”这些说法简直就是铺天盖地,其实呢,七夕这个节日既不甜蜜,也不浪漫,关于七夕是不是情人节这个话题,我早在开博之初就已经说过了,所以,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呢,一提到七夕,我又想起一出戏来!有朋友可能会说,不会是“牛郎织女”吧?还真不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我在几年前也已经讲过了!
我今天要说的是清代传奇大戏《长生殿》,这出戏估计大家都知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李杨爱情故事,一直都是文学家们津津乐道的题材,最早把李杨爱情故事写入文学作品的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当时白居易在周至当县尉,他和他的朋友陈鸿,还有王质夫一起去仙游寺游玩,谈到了李杨之事,王质夫觉得象这样的事,如果没有大手笔来加工润色的话,时间一长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于是白居易写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陈鸿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此后,相继出现了多种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其中,以元代白朴的杂剧《梧桐雨》为最著名,到了清代,剧作家洪升又以此为基础创作出了著名传奇《长生殿》。
《长生殿》这出戏的名字和《梧桐雨》一样,都是出自《长恨歌》,诗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之句就是《长生殿》的出处。
七月七日长生殿
《长生殿》的写作时间长达十多年,三易其稿而成,最终完成于清康熙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688年。此剧一问世,就名动京师,一时洛阳纸贵,“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
不过,洪升得名于《长生殿》,也得罪于《长生殿》。1689年,也就是《长生殿》完成后的第二年八月,洪升与赵执信等人在佟皇后大丧期间宴饮观剧被人告发,赵执信被罢官,洪升被国子监除名,永远失去了求取功名的资格。时人有诗曰:“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无奈之下,洪升只得离开北京,回到故乡杭州,寄情山水。他最后一次观看《长生殿》的演出,是在康熙四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704年,江宁织造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在南京江宁织造府内主持演出全本《长生殿》,特邀洪升前去观赏,三天之后,戏演完了,洪升从南京返回杭州,没想到途经乌镇的时候醉酒失足,落水而亡。据说那天刚好是六月初一,杨玉环的生日。
《长生殿》共五十出,从篇幅上来看,比只有四折的《梧桐雨》长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大家都知道这出戏写的是李杨爱情故事,但是洪升又是怎么处理这个爱情故事的呢?
在《长生殿》的第一出,也就是剧本一开篇,洪升就给这出戏定了一个调子,那就是以“情”为中心,突出“情”的力量,这力量甚至可以超越生死,换句话说,他写这出戏是要歌颂李杨爱情的,他这样写道:“古今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哪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悭,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这段话多么明白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啊,说白了,他这出戏就是要写情,就是要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这种“精诚不散”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所以,第二出就写“定情”,大唐天宝,太平盛世,唐明皇新纳了杨玉环为妃,原文是这样说的“卜兹吉日,册为贵妃”,而且特别强调她在被封为贵妃之前的身份是宫女,“德行温和,丰姿秀丽”,而历史真实是怎么样的呢?杨玉环在成为杨贵妃之前的身份是寿王李瑁妃,也就是唐明皇的儿媳妇!可是从白居易《长恨歌》开始,就有意回避这一事实,白居易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写?其实很简单,就是由写作意图决定的,他们就是要把杨玉环塑造成一个纯洁无暇、忠贞不二、爱情至上的多情女子,这样纯洁的女子和她纯洁的爱情才是作家们所要赞美和歌颂的!好了,回到第二出,唐明皇在定情之夜送给杨玉环钿盒、金钗作为定情信物,并定下偕老之盟,希望两个人可以“恩情美满,地久天长”。这里出现的钿盒、金钗成为日后二人悲欢离合的见证。
当然,由于唐明皇身份的特殊性,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的时候,他对杨贵妃并不专一,宫里宫外对杨贵妃构成威胁的大有人在,比如她的三姐虢国夫人,敢“素面朝天”觐见天子的女人,那得对自己的美貌多么自信啊,所以皇上对她有想法也很正常;还有那个梅妃江采苹,她对杨贵妃的威胁更大,因为她不但貌美,而且舞技超群,曾因表演“惊鸿舞”而得到皇上的专宠,所以皇上对她旧情难忘也在情理之中。
后宫的女人都想得到皇帝的专宠,杨玉环当然也不例外,皇上宠幸虢国夫人、私会梅妃,这些都是她所不能容忍的,她得想办法打败自己的情敌呀,比美貌她是不怕的,比才华嘛,她也不输于人,梅妃不是会跳“惊鸿舞”吗?杨玉环也会跳舞啊,不但会跳舞,还会作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她做的,皇上一看曲谱,这简直是天上才有的仙乐呀,于是对她赞赏有加,后来,在杨贵妃生日那天,唐明皇特意在长生殿设宴为她庆贺,并让李龟年率梨园子弟演奏“霓裳”、“羽衣”之曲,而杨玉环则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志趣相投的两个人,感情越来越融洽了。
于是,高潮部分来了!
这天正好是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杨玉环也在长生殿焚香“乞巧”,刚好皇上也来了,于是杨玉环就说自己羡慕牛郎织女,说他们虽然一年才见一面,但是却地久天长,只怕自己与皇上的感情没有牛郎织女那么长久,皇上赶紧安慰她,说自己对她的感情也非等闲可比,于是两个人就以牛郎织女双星为证,在长生殿对天盟誓:“愿生生世世,共为夫妇,永不相离”,天上的牛郎和织女都被他们的真情打动了,至此,两人的爱情发展到了高潮,于是就“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但是,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乐极生悲”,正象白居易诗中所说的那样“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史之乱爆发了,唐明皇带着杨贵妃仓皇出逃,行至马嵬驿时,六军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否则就不再护驾了!唐明皇当然不肯,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贵妃死了,纵有四海之富、九五之尊又有什么用呢?为了爱妃,为了爱情,他可以不要江山,就算国破家亡又能怎么样呢?而杨贵妃跟他想法不一样,如果自己死了,可以保全爱人的江山,保全爱人的性命,就算舍弃自己的生命又能怎么样呢?于是她选择为了爱人、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生命!当然,她还是放心不下她的爱人,所以在临死之前,她叮嘱高力士要“小心奉待”,并让他把钿盒、金钗给自己陪葬。
杨贵妃之死,给李杨的人间之爱画上了句号,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还没完呢,写贵妃之死的这一出叫“埋玉”,在剧中是第二十五出,我前面说过,全剧五十出呢,这才到一半啊,后面写什么呢?
主要是写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思念,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闻铃断肠、见月伤心,景也好,物也好,人也好,都能引起他的思念之情。“闻铃”写他在剑阁道上遇雨,于是就进入剑阁避雨,听着檐前淅淅零零的铃声和着风雨之声,就勾起了他对贵妃的思念之情,“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占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对这伤情处,转自忆荒茔,白杨萧瑟雨纵横,此际孤魂凄冷,鬼火光寒,草间湿乱萤。只悔仓皇负了卿,负了卿,我独在人间,委实的不愿生。语娉婷,相将早晚伴幽冥。一恸空山寂,铃声相应,剑阁崚嶒,似我回肠恨怎平”,这一段真是唱得人肝肠寸断啊!“哭像”写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已经是太上皇的李隆基要回长安了,他在成都为杨贵妃建了一座庙,并请能工巧匠用檀木为她雕了像,自己则对着雕像哭诉“待与你诉我冤情,说我惊魂,话我愁肠”!“见月”写还都路上,途经扶风,因天色已晚,暂住在凤仪宫中,对着天上的一轮明月,李隆基又想起杨贵妃“冷骨荒坟”,于是就愈加伤心了。
李隆基一直觉得当年没有好好安葬杨玉环挺对不起她的,于是就想借这次还都的机会给她改葬,可是来到马嵬驿,却发现杨玉环的坟是一座空坟,这空坟给了他一个希望,不会是贵妃根本就没死吧?于是就开始了对杨贵妃的寻觅,白居易不是说嘛“上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那么杨玉环到底在哪里呢?原来呀,她死后变成了一缕游魂,对着钿盒、金钗想起往日种种,不觉伤心落泪,同时也反省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于是就对天忏悔,后来她被织女给救活了,带着她的钿盒、金钗上天做了仙女。
织女得知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一直都没有改变,深受感动,于是就指点道士到蓬莱仙境去寻找,在那里,道士终于见到了杨玉环,并带回了金钗、钿盒各一半,以及中秋之夜可以引李隆基到月宫中相会的消息。本来李隆基因思念杨玉环已经病体沉重,听到这个消息病马上就好了。
八月十五终于到了,李隆基在道士的引领之下,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聚,连嫦娥都说“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并恭喜二人“仙果重成,情缘永证”,玉帝也下旨说,他二人本是天上的神仙,“偶因小谴,暂住人间”,如今期限已满,让他们住在天宫,“永为夫妇”!
至此,李杨的爱情圆满了,这种生死不渝、真心到底的爱情在帝王和妃子身上应该说不太可能出现,所以作者只好让他们在虚无缥缈的仙境中团圆,说实在的,这个结尾有点过于理想化了,但是仔细想想,又会觉得这样写有他的道理,中国人传统观念中就是喜聚不喜散,喜欢大团圆,所以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这样写,戏曲舞台上更是常常这样演,既然他们在人间无法团圆,那就让他们在仙界团圆好了,这样,看戏的人在心理上也会得到某种满足,皆大欢喜,也没什么不好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