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早、中期青铜礼器,总体来说处于相对低谷的阶段,诸侯混战的历史背景是主因。 这个阶段,事实上青铜冶炼及制器的能力发展迅速,例如晋国侯马青铜铸造遗址,面积有二十余万平方米,体现了完整细致的分工和相当先进的工艺流程,遗址的使用年代从春秋中期起。同时中原地区在春秋中期即出现了失蜡法造器的工艺,而模范造器的分铸法、浑铸法、焊接技术、镶嵌技术,鎏金包金技术、锻压技术、镂刻工艺等在春期时期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对应的历史背景,是诸侯混战的年代,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些野心勃勃的诸侯国,更加重视的是军事和生产,礼器的重视程度反而会受到影响,在中原地区春秋贵族墓葬中,出现的一种情况是青铜器和陶器礼器共存,很多墓葬甚至是陶器为主,而青铜器则胎壁薄,锡、铅含量高、颜色往往呈浅灰色,且较脆弱,纹饰大多较简,很多为素面(这和新的审美意识也有关)。 相对青铜礼器,随着军事和生产的被重视,兵器和生产工具,车马具,以及铜质货币,在春秋阶段发展迅猛,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兵器即达上千件。 ---虎鹰搏击戈,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长20.3,援长13公分。 戈是中原地区最重要兵器之一,贵族墓,几乎每墓必有戈。 此戈长三角形援、短胡、椭圆形銎(qiong)腔;戈援尖锋、圆刃,中间有镂空。 銎之上铸虎鹰相搏的画面。 虎昂首张口,爪紧抓雄鹰,雄鹰伸颈翘尾,全力反扑!虎身遍布兽体纹,鹰身遍布翅羽纹,形态、神态表现极其生动。 春秋晚期,猛兽互搏的装饰纹饰是中原地区极富特色的纹饰。理解纹饰必须了解其社会背景,混战之中,强者生存,这正是这个年代贵族文化的中心内涵,器型重视实用,装饰体现强者风范! 特别提示:春秋戈的形状多样,是一系列类似兵器的统称。 ---鸟纹戈帽,春秋晚期,山西原平刘庄出土,长6.4,高2.4公分 戈的配件,造型成鸟形,腔中空,缘部有穿,可放置戈首,保护戈首的同时也彰显美观。 ---虎头短剑,春秋晚期,山西昔阳大寨出土,长22,宽2.5公分 柄端虎头形,剑身柳叶状,中脊凸起,剑尖边刃锋利。 剑是春秋中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兵器,也成为后期重要的短兵器之一。 ---虎形灶,春秋晚期,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通高160,宽46公分。 整器是套装组合,尤其适合行军打仗所用,这件器物充分体现的是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特点,是实用和美观的完美结合体。 春秋中晚期,随着大量弱小的诸侯国被淘汰,大国地位开始稳定,青铜礼器也进入复苏阶段,下一篇文章将介绍春秋晚期青铜礼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