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器以藏礼:西周最小诸侯国出土精美青铜礼器|163

 秋气不惊堂内燕 2023-07-20 发布于甘肃

许国为周王朝在淮河流域的封国。国土面积大约只有25平方公里,是西周最小的诸侯国。青铜礼器品种繁多,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可分为6大类: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杂器。而许国的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中不断被人们发现而珍藏。

图1 许季姜簋

图2 许季姜簋铭文

许季姜簋(图1),通高25.5、口径21.2、底边长21.3厘米,侈口,兽形双耳,深腹,腹附双鋬耳,圈足,下附四面开方口的方座,腹与座饰直棱纹,器内底有铭文3行16字:“许季姜作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图2)。西周晚期,1985年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小黑石沟村,现藏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整个器物厚重、硕大,呈上圆下方状,象征“天圆地方”,为西周后期许国铸造的礼器,有使用痕迹,在春秋后期才随墓主人入葬。与周厉王十二年所造的西周后期标准礼器簋的形制相似,年代也相近,为典型的中原风格,与其伴出的多件青铜礼器也大多具有中原地区相应时期的铜器风格,反映了东胡民族与中原诸国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河南省叶县旧县乡4号墓(M4),已被确认为许国十五世国君许公宁(谥号许灵公)(前591前547年)之墓。该墓被盗严重,但经有关部门抢救性发掘,仍清理出遗物638件。

兵器

M4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兵器,数量仅次于青铜乐器,有戈、矛、铍、镞、鐏、钺形戟、六戈形戟等,有的造型独特,装饰华美,具有南北文化融合的特点。在此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许国兵器做一简要介绍。

图3 许公之车戈

铜戈:共计16件,其中有6件铸有铭文,1件铸铭“许公宁之用戈”,2件铸铭“许公之车戈”(图3),2件铸铭“许公之造走戈”,还有1件铸铭的许公戈已残破。这些戈的铭文均在胡部,字体匀称且无饰笔、无错金。叶县M4出土的许国铜戈与徐家岭、赵家湖楚墓出土的许国铜戈在形制特征与铭文风格上不同,体现了时代早晚的变化,也是许国长期附庸于楚、不断被楚化的物证。

图4 钺形戟

钺形戟(图4),通高19.7、宽18.5、銎口长径3.4、短径2.8厘米。它是由兽首含銎钺和铜戈前锋浑铸而成,扁銎,钺形,保存完整。刃部横出3个戈头,锋均略呈三角形。中部为一近半圆形透孔,穿孔中部有两条相纠缠呈“8”字形的蛇将銎部与戟体相连。目前考古发现的此类青铜兵器数量极少,一般出自高级别的朝廷重臣或封国诸侯之墓,是统治者刑罚权与军事统帅权的象征,在礼制活动中也具有仪仗作用。此为保存最完整、装饰最华丽的一件,它应该是融合了南北多元文化的产物。

图5 六戈形戟

六戈形戟(图5),通高23.5、宽22.2厘米。銎口呈椭圆形,长銎顶端为一矛头,矛头锋端呈柳叶形,銎两侧平行横出长短两列各3个戈头,其中3个短戈头锋部稍残。銎上端饰一兽面,最短的一个戈头与3个长戈头均衔于兽首口中,给人一种兽吐长舌之感。銎身中部饰两对4条蟠蛇纹,其上覆盖一组曲折线纹,象征捆绑戈头于柲上的革绳,整体纹饰以云雷纹为地。该戟戈、矛锋刃均为钝刃,应属仪仗器。

乐器

图6 螺旋枚

许公墓随葬的青铜器侥幸保存下来最多的是乐器,其中有一套完整的青铜乐器——编钟,共计37件,由9件钮钟、20件甬钟和8件两种形制的钟组合而成。全套编钟分三层悬挂,最突出的是位于最下层的8件钟,每组4件成编,即4件无脊钟(又称螺旋枚)(图6)与4件有脊钟(也称四扉棱)(图7),每组大小递减,形制各自相同。4件有脊钟,由中脊与扉棱形成四翼,均为透雕夔凤合体纹饰,体饰浮雕龙纹,四周置四棱锥状乳丁8个。舞上置蟠龙形扁体繁钮,舞部饰两组相背的盘龙纹。整体制作精良,腔体厚重,纹饰优美,较完美地展示出有脊钟的庄重、威严与豪华的形态。

图7 四扉棱

其它礼器

许公墓还出土有鼎、簋、簠、鉴、盏、方壶、方甗、浴缶等青铜礼器27件。尤其是3件束腰垂鳞纹铜鼎(升鼎),均出于盗洞,皆残破,经修复成形。其中一件束腰垂鳞纹铜鼎(图8),通高60、通宽72、口径58、耳高13.5、足高21厘米,重53.65千克。该器形体庄重、典雅、华美,与淅川下寺M2出土的王子午鼎相比,无论是形制还是纹饰都十分相似,只不过许公墓M4的升鼎腰部内束较轻微、垂腹更明显而已,具有显著的楚文化特征,是一种楚国常见的青铜升鼎,其制作年代应略晚于克黄升鼎(该鼎铸于公元前605年之前),而稍早于王子午升鼎。此类升鼎虽为圆形,但却是平底、束腰、收腹,装饰华丽,一改商周中原文化青铜鼎粗犷、豪放之气,使厚重的青铜鼎尽显楚文化的细腻、柔美之韵,以及浪漫特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图8 束腰垂鳞纹铜鼎(升鼎)

此类升鼎的铸造还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失蜡法工艺。该器先以失蜡法铸出6条立体龙形兽的兽身、兽角、腰饰、尾饰4部分,在相应的连接点预先铸出连接孔和榫头,然后注入焊料连接。把青铜器铸造推向了又一个高峰,也把我国的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提早到许公宁即位前后。

许国青铜器不同时期文化特征的变化,应与许国的多次迁徙有密切的关联。许国在国家大动荡中使自身的青铜文化在艰难发展中具有了开放性与包容性,由此造就了汇聚千流、吸纳百川、永不中断的中华文化品格。

原文作者:张金凤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8月刊《许国青铜器简析》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欢迎分享!如需转载,请私信联系!

欢 迎 关 注

文藏艺术

穷玩车,富玩表,真正的土豪人家玩美术馆!

从量变到质变——内陆拍卖市场刮起新风(一)

艺术家将母亲的形象跃然于画面上,就是对母亲最好的献礼

文藏书画

笔端刷却世间尘——明清人物画赏析

每日画·赏 | (传)宋 刘松年 《补衲图轴》

中国画究竟是如何一回事——读吕凤子先生画学

文藏

微信号:cccollector

器以藏礼,朴中见华。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文藏APP!更多精彩等着您~文藏APP1.2版本上线,请多多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