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仲崇玉:有效沟通的五个层级

 左氏子鋡 2017-08-28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离不开沟通,而沟通效果有大有小,忽大忽小,很难把握。信任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可靠,信任是赢得的。

 

网络时代,沟通渠道很多,沟通机会很多,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并没有跟着提升。可见信任与沟通的方便性以及频繁度没什么关系,而是与沟通的层级有关。

 

沟通层级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属于有迹无形的范畴。所以,沟通的层级很难去把握,只靠人们自己去悟。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可是这样去悟,代价很大。

 

有些老人经常对着下属或者晚辈,讲一些终其一生所悟得的人生道理,可是惨遭忽视,甚至嘲笑,斥责为成功学的简单励志,是大道理,听不下去。

 

有些上级经理呵斥某些下属屡教不改,严令下不为例。当然还有下一次。不是因为他们听不见,听不懂,而是说的人没有主动调整自己的频道。你在一个频道说,人家在另一个频道听,怎么会有效?

 

行业里满是学术推广的喧嚣。不乏真心实意想要帮助客户提高学术水平的高尚目标,当然也不缺借着学术的外衣,达到另外目标的做法。两者外形都差不多,在客户那里,如何区分呢?虽然说日久见人心,可是抵挡不住花样别处的变化,会干扰判断。再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谁是谁非,莫衷一是。

 

有人问我如何激励下属。这一问内涵太多,看看朋友圈的正能量的段子,看看那些阅读率破多少万的鸡汤文,本意是激励下属,也难保下属不是在激励你:看,我被励志到了。

 

如果说碎片化时代,影响了深度阅读和思考,那低头一族,没少耽误深度沟通吧?何谓深度?得有五层才行。

 

不说五层沟通,即使是五个来回也成。如果你特别去留意周围人的对话,很多对话很表浅,大多超不过三层就转移话题了。

 

五层又是什么?习惯,利害,专业,情感和信念,这就是五层,越往后越深。有人希望快速拉近关系,硬是往深处去沟通,就会给人交浅言深的感觉,是人际敏感性低的表现。由浅入深,一层层剥开来看。

 

第一层:习惯


这里的习惯,就是一个人沟通的频道。不同频,有效互动便无法产生,就所谓的鸡同鸭讲,对牛弹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沟通习惯,但是每个人的习惯未必相同。相同频的人,觉得投缘,就容易沟通;不同频的人,觉得奇怪,怪异。

 

陌生拜访容易遭到拒绝,就是因为不知道对方的习惯,或者对方不熟悉你的习惯所致。所以,沟通的第一要害,就是找到对方的习惯,即对方的沟通模式。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熟悉,一切都好说,不熟悉,对方的习惯在哪儿能看到呢?

 

当对方与自己不熟悉的时候,的确很难找到对方的频道。这也是为什么销售技巧培训,在课堂上很热闹,实际运用往往撞墙的原因。上课时教的开场、探询之类技巧,完全可能与对方的习惯冲突,或者你的技巧被对方识别引发反感。

 

习惯的克星有两个:一个是熟悉,一个是好奇。让对方熟悉的做法,有四次定律,还有事先让他“听说”你。

 

四次定律,就是所谓的“刷脸”四次。如果希望效果更好些,还可以设计不同场合的刷脸,增加熟悉程度。四次定律的原理是什么呢?刷脸也是沟通,只不过不是与对方的大脑沟通,而是与对方的旧脑沟通。所以,毫无道理,习惯这一层就突破了。

 

“听说”,就是让别人老是听到别人谈论你,也是很有效的突破习惯的沟通方式,比见面次数的影响力还要大。做起来也并不难,只是很少人去尝试。

 

第二层:利害


看人,看事,做关系,讲故事,解生意模式,不要只听利国利民利他的情怀,先看利与害两个字。即便是最深的道理,也先要从利害上理解,就算是登堂入室,不只是看热闹了。

 

闹革命的背后,是利益集团的博弈;改革,改的是利害;创新,改变的是利益格局。不是要把人世俗化,而是原本如此。

 

利与害,是人的旧脑最容易识别的信号。见面不提利害,就流于表面,走了人家摇摇头说你不懂“事”。

 

初入管理,往往讲道理居多,头头是道的那种,恨不能把积攒多年的道理一泄而空。直到有一天,在利害与那些道理结合的刹那,管理才真正发生。

 

第三层:专业,学术或者道理


讲道理过早,人家固然不知所云。但是如果只讲利害,而不讲专业,只是交易关系,很难深入,很难升华。虚实相间,表里合一,才会名正言顺。

 

先利害,后专业,不要弄错了顺序。试试就知道,体验最清楚。

 

第四层:情感


如果说突破习惯是入门,侧重利害是开始,专业是升华,那么情感是溢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不要过早谈论情感,那是活儿做得漂亮之后的溢美。情感永远不能用来交易,而是交易成功的附属品。

 

第五层:信念


志同道合,不复多言。

 

总结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受习惯的制约和绑架,突破习惯是让关系与时俱进的唯一门径。每一种真正健康的关系,都是实力相当的关系,可是每一种实力相当都要接受时间的改变。熟悉或者习惯,是关系很难深入的唯一证据。百分之八十的关系,止于第一层。

 

在销售人看来,不能到达第二层的,永远不叫关系。但是,一半以上的利害关系止步于此,双方诸多嫌隙,因为交易不是关系的全部。

 

专业关系与情感关系,往往被人为地提前,结果流于无效;而信念层级的关系,是可望不可及,可遇不可求的,即便有比例也绝不会大的。

 

梳理下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层级,也许可以明白一些收入背后的原因,也可以找到想要改变沟通效果的抓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