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I 国风古韵:五音,十二律,三分损益法

 男得糊涂888 2017-08-28

 十二律

       古代音乐律学名词,定音方法,根据中国古代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成 12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中国古代传统的十二律与西方现代十二平均律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传统十二律是不完全相等的,接近差不多相等,但是西方现代音乐十二律是完全相等的十二个半音!

            

        古代十二律 由低至高分别是: 黄钟(huáng zhōng)、 大吕(dà lǚ)、太簇(tài cù) 、夹钟(jiā zhōng)、姑冼(gū xǐan)、中吕(zhōnglǚ)、蕤宾(ruí bīn)、林钟(lín zhōng)、夷则(yí zé)、南吕(nán lǚ)、无射(wú yì)、 应钟(yìng zhōng)。

         十二律又分阴阳两类凡是奇数位置的六律称为阳律偶数的六律称为阴律  另外,奇数各律称 “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阳律六:黄钟、太簇、姑冼、蕤宾、夷则、无射; 

         阴律六: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与这种阴阳六个音音阶相似的 西方音乐的音阶叫做“全音阶” (尤其是爵士音乐)   全音阶在大量的现代流行音乐里面有许多应用 如:蔡依林《爱情三十六计》的前奏等等!只是不知蔡依林这歌里用的是阳律还是阴律 吕 !!   现代交响音乐也有许多运用实例!


      中国古人最早是何时开始有这些音乐律学研究的呢? 我认为是一万年前左右伏羲时代,传说琴瑟皆为伏羲所造!

      但是我这种观点没有实证可以佐证,好吧,那么就缩短到三四千年前的商代,这个时代是可以确定无误的,因为西周时期礼乐大兴,各种乐器制造业已经相当先进(我认为周代乐器制造业甚至远远超过现代,例如彼时的曾侯乙编钟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还依然可以演奏,性能完好)

      西周除了编钟还有琴 瑟 鼓 笙 竽 笛 箫等等许多乐器,乐律学研究是制造这些乐器的基础,即使是笛箫制作,要想做出精品,也需要对律学有精准研究,古琴 编钟这些乐器王者就更加不必说了,出土的各个时代的每个编钟上面都有这个音律的名字,比如黄钟,大吕等等!!

      周代之前的古琴是五弦,文王武王各添一根弦,其后古琴七弦,也就是说周以前商代琴虽然只有五弦,但是可确认古琴制造的乐律学已经相当成熟!


《周礼·春官·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

《吕氏春秋·古乐》:“次制十二筒,以之 阮隃 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钟之宫,适合。”

《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胡三省 注:“三分其一而损益之,上生下生而十二律备矣。”参阅《汉书·律历志上》。



在物理学声学中,声音的高低(如西洋音乐中的唱名Do  1、Re  2、Mi  3、Fa  4……)指的是与物体振动的频率。当我们取一简单物体用来定音高时(如竹管、丝弦),测它的频率与其长度是成反比的关系。如果物体的材质固定,长度愈长,声音愈低。

此外,当长度减为一半时,频率将变为原先的两倍;长度增成为原先的两倍时,频率成为原先的一半。我们将这种互为二倍数的特殊比例,定义为彼此互为“八度音”。(学习西方音乐的朋友可以这样理解:标准音A 是钢琴上小字一组的A ,振动频率440赫兹,高一个八度的A就是880赫兹,低一个八度的A是220赫兹,再低一个八度的A是110赫兹)


所以“三分损”(长度变为原先的2/3)与“三分益”(长度变为原先的4/3),彼此之间正是一个“八度音”的关系(4/3 是 2/3 的两倍)。由此,我们便可以从九九八十一的长度出发,试算前述藉由“三分损益”求得的长度,所得到的十二律∶

黄钟∶81;

林钟(由黄钟三分损而来)∶81 * 2/3 = 54;

太簇(由林钟三分益而来)∶54 * 4/3 = 72;

南吕(由太簇三分损而来)∶72 * 2/3 = 48;

姑冼(由南吕三分益而来)∶48 * 4/3 = 64;

应钟(由姑冼三分损而来)∶64 * 2/3 = 42.6667;

蕤宾(由应钟三分益而来)∶42.6667 * 4/3 = 56.8889;

大吕(由蕤宾三分益而来)∶56.8889 * 4/3 = 75.8519;

夷则(由大吕三分损而来)∶75.8519 * 2/3 = 50.5679;

夹钟(由夷则三分益而来)∶50.5679 * 4/3 = 67.4239;

无射(由夹钟三分损而来)∶67.4239 * 2/3 = 44.9492;

仲吕(由无射三分益而来)∶44.9492 * 4/3 = 59.9323;

清黄钟(黄钟的高八度音,由仲吕三分损而来)∶59.9323 * 2/3 = 39.9549。

我们注意到最后一个“清黄钟”的长度39.9546,与直接取“黄钟”长度的一半 40.5 仍有一段小小的差距,这就是“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因为在连乘十二次 2/3 或 4/3 后,最后的值不可能达到原始的 1/2。


另外,若在定律时不断地使用三分损益的操作,最后一定会出现除不尽的小数,使得在实际制作时容易产生误差。然而在现实上,准确度(Percision)与精确度(Accuracy)绝对有其极限,所以经过十二次的三分损益之后,已经可以构成一个(不甚完美)的音阶循环。这也是为何中西音乐理论中,都不约而同地发展出以“12音阶”为主流的原因。之后才会出现如纯律、十二平均律等不同的改进或修正方法。

从上面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我们对照《史记.律书》中的文字,便可发现当中的抄录错误。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便记载了《律书》当中出现“七分”之类的文字,当为“十分”的误写。因此原文中的黄钟“八寸七分一”为“八寸十分一、81分”才合理。以下列出古音十二律与史记的文字记载比较,并附上与西方“参考音名”与“十二平均律的误差”计算。

古音十二律    史记文字      三分损益    史记数字     西方音名     十二平均律        三分损益与十二平均律之间的偏差(%)

黄钟 八寸七分一  81  81 (更正后)  C  81  -

林钟 五寸十分四 54 54        G 54.0610 0.11

太簇 七寸十分二 72 72         D 72.1628 0.23

南吕 四寸十分八 48 48         A 48.1629 0.34

姑冼 六寸十分四 64 64         E 64.2898 0.45

应钟 四寸二分三分二 42.6667 42.6667    B 42.9083 0.56

蕤宾  五寸六分三分二 56.8889 56.6667  F# 57.2757 0.68

大吕 七寸五分三分二 75.8519 75.6667  C# 76.4538 0.79

夷则 五寸三分二 50.5679 50.6667   G# 51.0268 0.90

夹钟 六寸七分三分一 67.4239 67.3333  D# 68.1126 1.01

无射 四寸四分三分二 44.9492 44.6667  A# 45.4597 1.12

仲吕 五寸九分三分二 59.9323 59.6667  F 60.6814 1.23


另外奇数各律又称为“律”阳律,偶数各律称为“吕”阴律,总称为“六律”,“六吕”,或简称为“正律”,乃对其半调(高八度各律)与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半调子的由来)



五音

          【宫商角徵羽】我国五声音阶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等于6(La)。 


        但是这“宫商角徵羽”五音的名称是何时形成的呢?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最早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名称见于春秋时期 
《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的办法,就是“三分损益法”。 

         

       那么,“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名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有多种说法了。

      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代天文学,即是从二十八星宿的名称而来的,如“宫”来自二十八星宿环绕的中心——中宫,其他四音来自不同的星宿名称,这是“星宿说”;

      而有的研究者说:它来自古人驯养的畜禽,说“牛、马、雉、猪、羊”五个字在古代的读音和“宫、商、角、徵、羽”近似,这是“畜禽说”;

      有的研究者说:它们来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这是“图腾说”;

       而在古代的音乐著作《乐记》中的说法则为: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说宫音代表国君,商音角音代表万民……这是“君臣事物说”。(我倾向于此种说法,中医治病开的中药方里面也是这样讲究君臣搭配)

      

       不论是“星宿说”、“畜禽说”、“图腾说”或“君臣说”,各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给音乐涂上了一层或神秘、或朴素、或带有伦理观念的色彩,表达了中国古人不同的音乐观念。


   《孙子兵法》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   (意思是五音的变化无穷,不可胜听,五色变化多,不可胜观,等等)



        在司马迁的《史记 “律书第三”》 中也写到∶“……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意思是取一根定音的竹管,长为81单位,定为“宫音”的音高。然后,我们将其长去掉三分之一,也就是将81乘上2/3,就得到54单位,定为“徵音”。将徵音的竹管长度增加原来的三分之一,即将54乘上4/3,得到72单位,定为“商音”。再去掉三分之一(三分损),72乘2/3,得48单位,为“羽音”。再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48乘4/3,得64单位,为“角音”。而这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高,就是传统国乐的五音。(有没有看出来什么?那就是全部都是整数,超过五音以外的音都带有小数!这就是中西哲学审美的不同,传统国乐尽量不使用五音以外的音,贴合自然,而不是人为刻意制造)

      


       古希腊“毕氏学派”认为音乐和数学可以净化人的灵魂,(毕氏学派 公元前五六世纪)毕氏学派的“五度相生律”的方法与中国定音律的“三分损益法”相近。但是中国远远早于西方。


       “许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古代绝大多数东西都不亚于西方,除了音乐!”

       他们的理论依据就是中国古代五音律只有五个音,相比七音律和十二平均律 存在先天劣势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大家了解一下:我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不亚于西方文化,应该说是远远高于西方文明,而且不仅是其他各种文化强过西方,音乐也一样,甚至音乐更加强,因为音乐的振动其实是万物的根本!!!


       由前面文字可知,中国古代不仅有五音律也有七音律,还有十二律,还有六音律呢!

       但是为何中国传统调式以五声调式为主,

         比七声少两个音,少了4和7两个音,

         少了小二度,三全音,

         少了尖锐的倾向性,较为平和!  

         这并非七音不全,亦非十二音不全, 

          而是五音全!这是一种审美习惯,一种哲学思想!

       如今国际通用的十二平均律最早也是中国明朝大音乐家 朱载堉(1536年--1611年,明太祖九世孙)发明,由传教士传到欧洲,才有了其后五六百年的欧洲音乐大发展!!然而前面讲过十二律理论在西周甚至西周之前中国人就有提出,只是现在没有书籍能够证明,但是有许多出土的先秦时代的乐器可以证实!

中国的工尺谱表也是七声
中国也有六声和七声的调式,如燕乐,雅乐,清乐,结合宫音和主音的不同又有很多种形式,所以中国音乐的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体现无数种美的形式!


由于音律与太阴历的月份恰好都是十二个,于是在中国的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


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冼;

孟夏之月,律中仲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这里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验证方法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到了某个月份,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当然以现代的观点,也许绝大部分人并不相信 吹灰候气 有现实依据以及有什么实际的意义。


注意:十二律中最基本的是黄钟,而中国历法最基本的则是含有冬至的月份。《月令》中所列出的,正是以黄钟对应冬至所在的仲冬月份--子月(十一月)。(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冬至一阳生,冬至这一节气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中医的九蒸九晒! 注意冬至等等二十四节气是太阳历,所以阳历并非西方传来的。实际上,上古时代的中国古人 既使用太阳历 也使用太阴历)


其实每个律的音高的由来都有自己的传说,追溯至上古。说法不一,无从考证。若想知其由来,可以去了解一下三分损益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