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彦滨说《论语》第8集

 儒学家风 2017-08-28







内容概要  

为政篇(20-24)

1.欲要服人 先要为己

2.人生意义 未必官才

3.诚信无价 无信不立

4.不忘过往 自能先知

5.谄事勿为 义事当先



 欲要服人,先要为己。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正常版翻译: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彦滨说:

      季康子是鲁国的权臣,可以说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人。

      看过周润发版的《孔子》么?在里面陆毅演的角色就是季康子。

      这个人爱搞专权,但是也颇有识人之术,正是他请回了被三桓赶出鲁国的孔子。所以评价他是功过各半。

      他问孔子,如何让百姓敬畏政府,忠于政府。

      这和上一章哀公问孔子如何让百姓敬服政府的问题其实是大同小异。

      那么孔子是如何答复季康子的呢?

      ‘要想让人服你,首先你自己得做到。’

      你如果为人正派,做事公正,让百姓感觉到庄严正义,那么大家自然而然的敬畏你啊。

      你如果对父母孝顺,扩大一点,对衣食父母的百姓‘孝顺’,那么老百姓自然而然的忠心爱国啊。

      你如果诚恳的把优秀的人提拔起来,在他人有没做到的地方时你也能悉心教导,那么大家自然而然的受到感化。(劝就是感化、被教育的意思)


      所以这一章告诉我们:

      你要是想让大家敬服你、忠于你,你先要自己做好该做的事。


      所以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欲要服人,先要为己。



人生意义,未必官财。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正常版翻译:

      有人对孔子说:“您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说:“《尚书》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道理推广到政治上去。’这也是参与了政治,为什么非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彦滨说:

      我们要想真正的理解这句话,首先要从孝字说起。

      我们要知道,在古代说孝,可不完全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孝顺,像前几天我们所讲‘孟武伯问孝’的孝,和上一章所说的‘孝慈则忠’的孝,孔子回答都不是完全从孝顺的角度来讲的。

      举个例子:你读《吕氏春秋·孝行览》,他把一切社会行为都与‘孝’挂上钩:‘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

      再比如说:《礼记·中庸》里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里的孝,又被释为继承、叙述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孝不见得就是我们理解的孝。

      接着说,这里别人问孔子,你经常研究政治,但是为什么不从政呢?

      这和我们之前所讲《学而篇》里子禽问子贡:‘咱们老师到哪个国家都问政治,是想求官啊,还是想怎么样啊?’这是一个问题,只不过那一章是子贡回答的,他说咱们老师温良恭俭让,他不求官,但是别人都主动找他来当官,所以就算是你认为的老师想求官,那求取的方式也和别人不一样(意在孔子无意求官,但是推辞不得),而这一章是孔子自己回答的。


      孔子的回答是从‘教育为大’的角度讲的。

      我们知道孔子希望弟子们‘学而仕’,就是让学生们做好了学问然后去当官,为国家、百姓谋福利。

      这是孔子的愿景。

      所以他表达的孝,是教育,为国家教育人才就是对衣食父母的百姓尽孝。

      咱们不能够空穴来风啊。

      这是我查阅过很多典籍得出的结论,战国竹书中屡见“孝”字,据其含义,当有些取“教”字之意,表示教育,与孝心无关。

      比如《上博简六·天子建州甲》:“此所不‘孝’(教)于师也。”《上博简一·性情论》:“‘孝’(教),所以生德于中者也。”《郭店楚简·六德》:“‘孝’(教)此民尔,使之有向也。”《郭店楚简·六德》:“上恭下之义,以奉社稷,谓之‘孝’(教)。”

      这都是证据。


     那么把孝翻译成教之后,还得改一下断句。

     我们知道现在《论语》的断句,都是后人加的标点符号,真正的论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所以我们也有权利给他断个句。

      改为:‘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连起来翻译就是,教育(孝)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工作,是基础,我是搞教育的,所以要专心的搞教育(孝乎唯孝),教育好我的弟子后,他们师出同门,都像兄弟一样亲密,心朝一处使(友于兄弟),让他们去从政(施于有政),你说对国家能不好么?(实质上孔子的弟子多数为官)

      所以说从政,不一定就是入则朝堂上一站,出则八抬大轿一抬,我在野搞学问,教育人才匡扶社稷难道不算为了国家好么?(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么一解,就通顺的多了。

      而且也的确符合孔子的行为准则和他的思想观念。


      那么这一章孔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我的理解是:我们人生的目标不一定为了谋取高官厚禄,不一定为了赚多么多么大的财,不要被现代经济论的圈圈给圈住,跳出来,学孔子‘贫则乐道,富则好礼’,不过我们要做有意义的事情,不一定多么大,但是得有一个标准,1:每天充实着过日子,别虚度光阴,2.到老了可以自豪的闭上眼睛,说我没白活,比如说我的微援助,那真的是一分钱不赚还得搭钱,但是我到要闭眼睛的那天,我说我帮助了多少只小动物不再流浪了,这就是意义,现在我们微援助一年的运营以来,已经帮助了179只小动物回家了。


      故而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人生意义,未必官财。


诚信无价,无信不立。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正常版翻译: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彦滨说:

      我们先看看这两个生僻的字。

      輗(ní)和軏(yuè)是什么呢?

      是古代车子上的车杆子。

      大车是牛车,輗就是牛车上一根用来套在牛肩上,中间的大梁子;

      小车是马车,軏就是马车上挂钩的地方。

      这两样都是车子上的关键所在。

      孔子用和軏于车与信用与为人类比,可见孔子认为人的信用有多么的重要啊。


      作人也好,处世也好,无信而不立啊。

      言而有信,是关键所在,而且是很重要的关键。

      就像大车的横杆,小车的挂钩,如果没有了它们,车子是绝对走不动的。

      我的身边接触过一个人,他透支自己的信用管别人不停地借钱,但是到了还钱的时候就找各种理由搪塞,现在导致谁都不接触他,见到他都远远的避开,这你说还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


      所以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诚信无价,无信不立。



不忘过往,自能先知。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正常版翻译: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彦滨说:

      这是前几章问孔子怎么吃皇粮的那位子张提出的问题。

      我们先解释一下十世。

      先说世,什么是世?

      西方的观念,一百年为一世纪,西方文化以耶稣诞生那一年(约在我国汉朝的时候)开始为纪元——第一年。

      现在是2017年,又称二十一世纪。

      我们现在也用这个西元,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是相当令人痛心的事,一个当祖父的,不应该与孙子平行,不应该把自己的历史抹煞,这实在痛心。

      这暂且不提,我们知道现代西方文化以一百年为一世纪,而中国文化过去的世,小的单位以三十年为一世,这是一个时间的代表单位。

      到了唐代以后,佛学进了中国,又有“三世”之说,什么叫“三世”呢?过去、现在、未来,就叫“三世”。

      几千万年前是过去,前一秒钟也是过去的;现在就是现在;未来,此后的一秒钟是未来,以后的千百万年也是未来。这就叫“三世”——是佛学的名称;

      而这里说的十世,等于说千秋以后将来的世代。


      子张问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预言将来怎么演变,孔子说知道。

      怎么会知道呢?

      循历史的轨迹就可以知道过去,知道过去,就可以知古鉴今啊。

      怎么知道过去啊,关注微文化公众号,点击查阅,里面有当年今日,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什么事,你一点就知道了。

      我们前一段所讲,温故而知新,也是这个道理。

      历史的演变,不会突然的,都是渐变而来的。所以将来的历史,未来的时代,明天怎么样?几乎很清楚的可以了解。


      这一章是要告诉我们:

      不忘过往,自能先知。


谄事勿为,义事当先。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正常版翻译: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彦滨说:

      为什么把这两句话作为《为政》篇的结论?而且为什么提到鬼呢?

      鬼在这里,不是一般人讲的魔鬼,而是祖宗的灵魂。

      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还是拜别人的鬼呢?这句话的意思很幽默,也很深远,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马屁(谄媚)。

      看过《人民的名义》的朋友都知道,祁厅长可是个见风使舵,爱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家伙啊,李达康在省委书记的面上就拿老祁跪哭领导老妈的坟的事糟践他,祁厅长从那以后就给沙瑞金书记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我当时就说,祁厅长这是非其鬼而祭之,谄媚啊。

      这是你不该做的事,那么什么是该做的事呢?

      见义勇为就是该做的事。

      “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应该做的事情,不敢去做,那就是没有勇气啊。

      你长得再高大,再威武,没有任何用处啊。

      所以武和勇的区别是在这里的。

      现在有许多人是见义不为,对许多事情,明明知道应该做,多半推说没有办法而不敢做。这是无勇的表现。


      为政篇,在讲学问的外用,这一章加在《为政》篇的最后,是告诉我们——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你学得学问才有用武之地。


      那么这一章我们总结为:

      谄事勿为,义事当先。




每日

一言

善良和谦虚,是永远不会让人厌恶的两种品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