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烹茶品百味

 q1338 2017-08-28

​​皇帝会武功​

​ 正当罗马人传奇般的英雄皇帝希拉克略带领军队与入侵的萨珊波斯帝国鏖战之际,远东最具英雄气概的军事指挥官也在进行他个人军事生涯中最出色的表演。他唐帝国皇帝李渊的第二子——秦王李世民,日后的唐太宗,唐帝国最富能力、经验与威望的统帅。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三军统帅

李世民十八岁​随父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仅一年时间,李世民就帅军攻入长安 ,并且灭隋。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公元617年(义宁元年)农历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公元618年(武德元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东征西讨

浅水原之战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武德元年(618年)六月,薛举率大举侵入。七月四日,李世民来到高墌,不料忽然得了疟疾病倒,只得命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代替指挥。李世民告诫二人说:“薛举孤军深入,粮食不多,士卒疲惫,假如来挑战,小心不要应战。等我的病痊愈后,为你们打败他。”退下后,殷开山对刘文静说道:“大王担心您不能退敌,才说这番话。贼兵听到大王有病,必然轻视我们,应该显示一下武力威慑敌人。”

于是在高西南列阵,仗着人多不加防备。薛举秘密进袭唐军背后,壬子(初九),在浅水原交战,唐八位总管都败下阵,士卒死亡十分之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均阵亡。李世民率军返回长安,薛举占领高墌,收集唐兵的死尸堆成京观。刘文静等人均因此被罢官。虽然这张李世民没有亲自指挥,但毕竟是以李世民为统帅,这也是李世民一生中唯一一次大败。

李渊一方面向盘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修好,并再度任命李世民为元帅抗击薛仁杲。

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驻守高墌,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抵御,宗罗睺多次挑战,李世民坚守不出。诸位将领都请战,李世民说:“我军才打了败仗,士气沮丧,对方仗着得胜而骄傲,有轻视我们的意思,我们应当紧闭营门耐心等待。他们骄傲我们奋勇,可以一仗打败他们。”于是命令全军:“有敢请战的,斩首!”双方相持六十多天,薛仁杲的军队粮食吃完了,将领粱胡郎等人率领各自的队伍前来投降。

李世民了解到薛仁杲手下的将领士卒有离异之心,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在浅水原扎营引诱薛仁杲部下。宗罗睺知道后非常高兴,出动全部精锐攻梁实,梁实守住险要不出战。营地中没有水源,好几天人马没有水喝。宗罗的攻击很猛烈;李世民估计对方已经疲劳,对诸位将领说:“可以打了!”快到天亮,李世民让右武候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列阵。

宗罗睺合兵攻庞玉,庞玉作战,几乎不能坚持了,李世民带领大军出其不意从浅水原北方出现,宗罗带军迎战。李世民率领几十名骁骑率先冲入敌阵,唐军内外奋力搏斗,呼声动地,宗罗睺的部队大败,唐军杀了几千人。

李世民率领二千多骑兵追击宗罗睺,窦轨拉住马苦苦地劝道:“薛仁杲还占据着坚固的城池,我们虽然打败了宗罗,但不能轻易冒进,我请求暂且按兵不动,观察一下薛仁杲的动静。”李世民说:“我考虑这个问题很久了,现在我军取胜势如破竹,机不可失,舅舅不要再说了!”于是进军。薛仁杲在城下列阵,李世民依泾河面对薛仁杲营地,薛仁杲手下的骁将浑等人到唐军阵前投降。薛仁杲怕了,带兵进城拒守。天快黑时,唐大军相继到达,于是包围了城池。半夜,守城的人纷纷下城投降。薛仁杲无计可施,己酉(初八),出城投降;唐军俘虏薛仁杲的一万多名精兵,五万名男女。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巩固北方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世民帅兵于栢壁和宋金刚军队对峙。李世民看出宋金刚“军无蓄积,掳掠为资”,于是定下阻断敌军粮道的战略方针。

先在蒲板伏击前去讨伐​吕崇茂的尉迟敬德, 尉迟 大败。这样一来造成了刘武周身后有吕崇茂,前有李世民的现状。刘武周领兵去围攻吕崇茂所在的浩州, 李世民派大将刘弘基率精骑数千绕道增援浩州,成功阻断了宋金刚粮道。

​ 没有粮食,宋金刚悄悄撤退。李世民发现宋金刚逃跑,立即率领8万大军火速追击。宋金刚且战且退,逃入介休城内。介休城储备的粮食不足,宋金刚无法坚守,于24日在城外与唐军决战。宋金刚大败,逃向晋阳。尉迟敬德退入介休城内,秦琼入城劝降。宋金刚打算退入晋阳,凭借充足的粮草和坚固的城防与李世民对持。但驻守晋阳的刘武周比李元吉跑得还快,没等宋金刚回来就已经投奔突厥去了。宋金刚无奈,也带领残兵向突厥逃去。李世民收复河东,平定代北,巩固了大唐江山。

​虎牢之战

​ 唐高祖李渊为统一天下,于武德三年七月命李世民率军东征王世充,并遣使与窦建德言和,争取其中立。又派太子李建成率军驻蒲坂(今山西永济西南),以防突厥南犯。王世充获知唐军来攻,急从各州镇调选骁勇至洛阳,分守坚城;加强襄阳(今属湖北)、虎牢、怀州(治河内,今河南沁阳)等地守御,自率步骑3万准备迎战唐军;又暗中联系突厥,以求突厥出兵,牵制唐军。

​ 李世民遣陕州道行军总管罗士信率前军进围磁涧(今洛阳西),自率步骑5万继至。王世充被迫弃慈涧退守洛阳。鉴于洛阳城坚,重兵守备,短时难以攻下,李世民决定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城。

​ 旬余不克,将卒疲惫,总管刘弘基等请求班师,李渊也密令撤兵。李世民力排众议,并派人说服李渊。唐军转入围困洛阳,城中粮尽。王世充继续遣使向窦建德求救。窦建德根据去年十一月中书舍人刘彬建议,恐唐灭郑后危及自己,决定实行联郑抗唐,待机灭郑,进尔夺取天下之策,于三月率军10余万西援洛阳,连克管州、荥阳(治今荥阳)等地,进屯成皋(今荥阳汜水镇)之东。此时突厥颉利可汗为策应王世充,再次率军南犯并州、石州(治今山西离石)等地。在此严重形势下,李世民采纳宋州刺史郭孝恪等人建议,决定中分麾下,以齐王李元吉、将军屈突通等继续围困洛阳,自率步骑骁勇3500人为前锋,抢占虎牢要地,阻遏窦军西进,相机破击,一举两克之。此时,李渊继续调整北方防务,阻击突厥颉利军,又征巴蜀军增援洛阳,以夺取中原作战胜利。窦军与唐军相持月余,交战失利,将士思归,加之后方粮运被抄袭,军心涣散。窦建德欲乘唐军草料将尽,牧马河北之机袭击虎牢。李世民遂将计就计,于五月初一牧马千余匹于河渚,以诱窦军。次日,窦军果然全部自板渚(今荥阳北黄河南岸)西出,布阵而进。李世民按兵不动,调回马群,待窦军士卒饥疲欲退时,命宇文士及率300骑试探其阵,发现其阵形不整,即率轻骑出击,大军继后,直冲敌阵;继乘窦建德召集群臣议事之机,带领精锐将卒直突窦军阵后,窦军大溃。李世民率军追击30里,斩3000余人,俘窦建德及其以下5万人。李世民回师洛阳,王世充被迫于初九率部2000余人出降。

​廓清宇内

大败王世充之后,唐军兵势强盛,李世民调集大军,分别​与窦建德,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开战,此时的各方诸侯都已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李世民这样一为智勇双全的三军统帅,在不长的时间里,唐军重创窦建德,剿灭了刘黑闼和徐圆朗。

​精锐骑兵

作为三军统帅的李世民即使能力再强,没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想要一统天下也是不亚如痴人说梦。李世民不但精通兵法,而且很早就开始训练一支属于自己指挥的重甲骑兵“玄甲军”​。

在征伐王世充时,窦建德决定率军队救援王世充,唐军将领屈突通遭遇窦建德军队的袭击,大败而归。 王世充也趁机奋力反击, 李世民亲自率领唐军最精锐的骑兵“玄甲军”——军服与盔甲均为漆黑色的1000名精锐骑兵前来增援,与王世充前来迎击的郑军骑兵展开了激烈的骑兵战。最终,玄甲军大败王世充的骑兵,俘获王世充的骑兵将领葛彦璋,歼灭和俘虏了6000多人,使得王世充溃逃回洛阳城内。

​ 同年,李世民选出2500名精锐骑兵,其中包括1000名最精锐的“玄甲军”,以及1000步兵,离开围攻洛阳的唐军,奔向虎牢关。他是要迎击窦建德前来支援王世充的一支兵力高达10-12万的夏军。在决战中,李世民先通过挑战胜利,以及拖延决战时间等计策造成窦建德军队的士气低落、口渴与疲劳。然后,他出动300骑兵试探夏军的阵势。在确定形势后,李世民下令把更多的精锐骑兵集中在窦建德的已经有动摇迹象的左翼。李世民率先出发,其他支队骑兵跟随在后,向东涉过汜水,直扑敌阵,开始总攻击。窦建德的军队由于淬不及防和疲惫,已经出现了部分的崩溃。但窦建德军中的精锐骑兵还是进行了有效的对抗,掩护形势窘迫的夏军后撤靠近东面的山坡。这使得夏军处于泗水流域东部的悬崖地区——一个不错的防御地形。

​由于窦建德骑兵数量众多,唐军骑兵突击稍显不利,李世民立即命令其他骑兵支援。他还趁夏军防御阵地转移造成较大混乱之机,出动了自己的王牌。他亲自率领最精锐的1000名玄甲骑兵,在程知节(就是程咬金)、秦琼等悍将的伴随下,对窦建德的军阵发动最后猛烈的冲击。这些骑兵们卷起旗帜,一直充透了整个夏军的军阵,直达悬崖附近。之后,玄甲骑兵在夏军的阵后,展开了之前卷起的唐军大旗。窦建德的军队本来就士气低落,现在看见唐军的旗帜纷纷飘扬在自己的阵后,就更是惊恐万分。这时,从侧翼迂回的唐军骑兵也已就位,他们和玄甲骑兵进行合击,窦建德大军迅速全面崩溃。

虽然在原始历史资料中,未写明唐军这支统一战争中的最精锐骑兵是否为重骑兵,但根据大部分研究唐帝国战史的西方现代战史专家定义,或根据现代军史国际上对于重骑兵的称谓,“玄甲军”必然为重骑兵。不仅玄甲军,其实绝大部分用于突击的唐帝国本土骑兵,皆为重骑兵。

​中国很多原始史料经常将人马俱甲的骑兵称作“甲骑”[常见于汉代之后,因为汉代对皮甲才称之为“甲”],也就是甲骑具装。同时,一部分中国古典记录往往由于记录者本人对于军事装备并不是特别了解及重视,经常用“铁骑”、“劲骑”、“骁骑”、“精骑”模糊描述精锐骑兵,而且是否为具装骑兵并不能完全确定。

事实上“铁骑”、“铁马”也常用来形容披挂铁甲的战马,而“劲骑”、“骁骑”、“精骑”也不确定为具装骑兵[其实西方古代原始史料也一样出现各种混乱的问题。国内现代一些历史资料就根据这些古称,将“甲骑”作为重骑兵,其余就统统归为轻骑兵,这对于军事装备研究是不太严谨的。同时根据史料,马匹不披铠的唐帝国骑兵在记载中出现的次数更多,容易出现一些“重骑兵在唐帝国开始衰落,轻骑兵逐步代替了重骑兵”诸如此类的观点。

实际上,我们以世界军事史的规律来看,轻装骑兵逐步取代重骑兵,是要到18世纪火药武器不停飞速更新的时代,绝不可能出现在公元7世纪。且按是否披挂马铠这个标准来定义轻重骑兵,等于是把重骑兵的一种形态[很可能只是由于战场需要当时没披挂马铠]划分进了轻骑兵,背离了现代军史国际的分法,会产生较大的混乱。

评价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主要展现在他当皇帝之前,也是由于李世民的赫赫战功和在军中极高的威望,积累了后来的玄武门兵变的资本。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李世民在少年时所立下的不世战功,为李世民后来的执政积累极大的自信心,才造成了李世民纳谏如流。李世民不需要像其他皇帝那样害怕那个臣子的能力超越他,也无需为‘没面子’而恼羞成怒。因为,之前巨大成功早就已经证明了他是一位无法企及的伟人。至于以后的‘贞观之治’又为他的执政作了完美的诠释,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看,李世民称得起‘千古一帝’。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