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天潘:避免送餐小哥的伤亡悲剧,外卖行业能做什么

 龙叔文馆 2017-08-28


文 | 张天潘


近日,有媒体报道,2017年上半年,涉及到上海市送餐外卖行业的伤亡道路交通事故共76起。


因此,交警总队专门约谈了饿了么、美团、百度、达达、到家、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8家送餐外卖企业,要求各企业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送餐外卖骑手的交通安全管理。


在约谈期间,公安交警部门要求8家送餐外卖企业做到包括“全员培训签约”,“提升骑手交通守法和安全意识”,“建立骑手交通文明记分制度”,“建立骑手身份识别系统,确保一人一车一证一码”等五点意见。

另外,9月1日起《外卖配送服务规范》新规将实施,对商家、配送机构、配送员、配送装备等,都提出了相应规定,以填补管理制度空白。“规范”明确规定外卖配送机构应具备企业法人资质,且具有固定办公场所和规模化的配送队伍,同时配送箱、配送车和头盔等也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在服务人员方面,要求配送人员宜年满18周岁,且应对配送人员进行身份审核。

此外规范中也对一些实操层面的细节进行了规定,例如:外卖配送员到达消费者门口应轻声敲门,若无人响应,应电话或短信联系消费者。外卖配送员不应进入消费者家中、收取小费或有其他不文明举止。这些加强了对于外卖平台和配送员,有了统一的规范。但对于配送员伤亡问题的解决,以及交通违法现象频发的遏制,还有待于改善,需要从行业生态上去逐步完善。

从事故看行业管理机制与路权分配

这两三年来,外卖市场的急剧扩大。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外卖市场用户规模达6亿,2016年在线外卖用户消费频次每周消费3以上的用户比例达63.3%,这也就意味着每周最少有4亿外卖飞驰在中国大地的大街小巷。外卖骑手,用自己的速度撑起来中国千亿级规模的餐饮外卖市场,用生命给人们送达了一顿顿暖餐。

与此相伴的就是,配送员不守交通规则的满街乱窜,几乎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一道大煞的“风景线”:随意变道、逆行、抢黄灯、闯红灯、越界走机动车道、超速走人行道、边走边看手机打电话等,经常都让公众为之提心吊胆,同时也有了很多不满。

虽然上海半年出现76起,相对于上海的这样每天400万单外卖的大城市来说,交通事故的比率可能并不算高。但这些结果,或者只是各种问题的最后呈现,也就是说,伤亡事故是各种问题的累计以及最坏结果的呈现,相信还有更多小刮小蹭等交通故事没有统计。


尤其是“提供高品质送餐服务”的要求下,保证将用户的外卖安全准时送达成为配送员使命,否则就是罚款,尤其是顾客差评之后,还会影响评级等,直接影响到收入。


但订餐者往往都是扎堆订餐的,外卖订单时会在短时间内大量产生,这时候配送员几乎就要争分夺秒了,在此情形之下,为了多完成订单增加收入,就很容易不顾交通安全隐患,与时间赛跑。

当然,深究起来,配送员的交通事故现状,也与当下中国城市的路权分配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配送员所使用的电动车,是属于很尴尬的车种,即不算自行车,也不算摩托车,游走在灰色空间中。而且对电动车本身来说,现在也有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各种区别。所以对于它们来说,到底走机动车道还是自行车道,都是个问题。

另外,由于电动车不同于机动车的驾驶需要考取驾驶执照,电动车驾驶员由于缺少必要的交通法规的培训,很多电动车驾驶员对于交通法规不了解,交通法规意识淡薄。也因为电动车都没有上牌,加上还有很多配送员电动车是自带的,统一标识也没有,管理上也是空白的,交通摄像头、禁止电动车限制等,对于他们形成不了威慑力。


这些种种都是这个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所以,建立“建立骑手身份识别系统”十分有必要,才能形成有效地管理。

除了以上的一些存在的原因之外,从这个行业本身看,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探究,比如如何保障这些配送员一旦出现事故后的人身权保障问题。这就需要从当下互联网+情境下的用工模式谈起。

配送员也细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平台自营配送员,跟平台签约,但这部分比例很少;第二种是代理商配送员,跟代理商签约,属于第三方公司劳务输出;第三种是众包配送员。第一种好说,有着清晰的雇佣模式,劳动关系很简单。第二种的模式和滴滴很相似,签的都是劳动派遣合同,实际是各地劳务公司找人派遣到各大公司,这种情形下,配送员与平台没有直接的关系,一旦出事只能去找劳务公司,这时候就会出现很多扯皮的现象。


最大问题的自然是第三种,众包模式的配送员,与平台和劳务公司都没有关系,相当于平台下面的个体户,注册了就可以接单,不签书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一旦在工作中出现事故,很大程度上只能自己承担,工伤界定存在一定难度。从法律意义上残酷地说,平台只有人道主义上的部分道义了。

加上配送员流动性大的特点,据一些媒体揭示,送餐平台很少有为他们缴纳社会保险和人身意外险的情况,仅仅以罚款和监督员形式引导他们遵守交通秩序。受制于送餐平台有关安全标准的处罚规定,与人员用工不规范而导致的社会保险的缺失等因素,负荷强、罚款重、安全无保障就成为配送员头上的三座大山,哪怕时常有新闻爆出配送员月入万元等,都掩盖不了他们风吹日晒风雨无阻的艰辛。



大数据除了提升送单效率还可做什么?

不过就这个外卖送餐行业本身来讲,虽然几乎与互联网+同步发展密不可分,也具备良好的互联网基因,但本质上仍然处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阶段,存在很多亟待改善的问题,因为还是要靠配送员的人力和数量来满足市场的。

送餐模式,经历过多次发展阶段,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以传统的肯德基宅急送和必胜宅急送的等直营送餐模式为主,餐饮店自行雇佣配送员。这是成本比较高的模式。2013年以后,互联网+餐饮+配送成为风口领域,多个平台崛起,也给这个送餐模式带来了革命性地突破,反过来也促进了平台的快速发展。

总结起来,互联网+送餐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工派单”,就是后台人员派单,这是比较低效率的,在订单数量少的情况下,勉强可以实现。随着用户数量的剧增,开始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了:“配送员抢单”,就是谁觉得谁在最近或者顺路就来抢单。但后来发现,抢单也不行,会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是抢单模式也会造成一些低效,比如有的单没有配送员抢单,就会影响到用户订餐,或者某些配送员抢单多了,却无法及时送达等,也会造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马上就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了,就是“人工智能派单”,平台建立大数据系统,做了系统算法,进行系统派单。



“人工智能派单”是基于实时和历史的数据,考虑多方交叉的因素,做了一个人工智能的匹配算法,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匹配。


首先,需要考虑不同的商户、不同的时段、出餐的数据、分类菜品的预测、出餐的速度、餐盒包装的数量、实时出餐的压力。其次,需要考虑配送员定位与轨迹、配送员的负载、不同配送员的速度、配送员配送的能力、恶劣天气的影响等等。最后,还要考虑客户和订单,客户期望送达的时间、订单的金额、订单的导航路线、订单的货品体积等等。


大体上要考虑这十几种大数据综合起来,然后从中间找一个最优的路线,然后实现大规模的智能匹配,实现云端智能指派,能在毫秒级的情况下就给配送员输出一个方案,在100毫秒之内就能帮配送员规划出最优的行经路径。

这些目前在一些大的外卖平台,已经实现了技术的优化,极大地提升了效率,能够满足日益庞大的订单需求。


但这些技术,更多的是从平台自身的提升效率的角度来设计的。那么现在,这些技术完全还可以从配送员的角度,来设计解决如何改善他们的出行安全等问题,比如可以实时定位配送员路线并在平台上呈现,这样在用户与配送员之间,对行程有一定的交流,可以避免用户不理解下的差评等,造成配送员的利益受损,以减轻配送员压力。还可以根据以往数据,在一些事故易发路段、或者检测到超速、逆行时等,提示配送员注意安全等。


同时,平台企业可以配合政府(尤其是交管部门)二者之间互相开通资源、信息接口,通过大数据信息共享等协调合作机制,以加强配送员管理、提高其安全意识。


【注】本文原标题为《用生命在送餐:骑手伤亡下的外卖行业生态》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