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习字——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书法课稿(二)

 涤砚堂 2017-08-28

 前段时间,我们把什么是书法,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以及学习书法的几个步骤与大家简要做了阐述。本次我们就书法临习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再与大家一起探讨。

 

《散氏盘》

 《散氏盘》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长篇铭文和精美的书法闻名于世。

 一、结构特征

《散氏盘》是金文中最具有书写性的作品,世称草篆,其章法布白,犹如天上的繁星,灿烂夺目,但又无章可循,但从整体意象上我们还是可以找到某些特点或规律。1.单字结体方中寓圆,已由金文的竖长趋于扁方。2.空间结构的布白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或上疏下密,或左疏右密,在单字结构中营造了一种对比开合的关系,使之生动。3.欹正相合,细细地看《散氏盘》好像没有一个字写得正正当当,每个字都或左或右的倾斜,但整体上看是平整稳定的,这种欹与正的矛盾关系我们一定看到,而且要从中悟出相破、相合的道理,单字中有,章法布白中也有。4.大小不一,参差错落,是《散氏盘》章法经营的画意所在,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求变化,是艺术的创作规律,大家通过研读、临写,能体悟到很多画面构成的关系。

 

二、点线形质

《散氏盘》是西周时期的铜器铭文,从拓本上我们会清晰的感受到一种来自于上古的意蕴,厚重、沉穆、苍郁、神秘,这些感觉大都来自于它的点画特征。首先,它是铜器铭文,这种铭文是经过翻模铸造而成,故而,它的点线形质必然是一种“金石气”。在临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以下几点:1.圆浑与奔放2.凝重与野逸3.圆与方4.提与按5.徐与疾6.择笔与用锋。

1.圆浑与奔放。《散氏盘》为青铜铸造的铭文,在商周时期又崇尚威武厚重的文化,所以,此帖的风貌极尽当时文化的风格,在圆浑的点线形质上书写着奔放的意象。2.凝重与野逸。历经几千年的埋藏与把玩,原本清新的面貌饱经沧桑,原本流畅的书迹变得凝重,这是历史的原因,也是翻模铸造的原因,但凝重的点线质量并没有掩盖其野逸豪迈的大气象。3.圆中寓方。在结体上《散氏盘》是扁方取圆意,在点画的形质上是圆中取方,尤其在起笔、收笔处。4.提按、轻重徐疾的变化。在点线的形质变化中,《散氏盘》基本上依靠提、按、轻、重、徐、疾来构造组合,少了行草书中常用的顿、挫。

 

三、临习注意事项:

1.择笔

点线形质的塑造首先注意的择笔,笔毫的软硬、长短、粗细,直接影响着点线的形质。此帖的临习,应以兼毫(不软不硬)的中号毛笔,如大楷、对笔、大白云之类。兼毫之妙在于柔中有刚,刚柔并济,全凭作者意气使然。粗则笨拙,细则媚巧,唯中号毛笔适用,可提、可按、可铺、可束,不偏、不倚。

2.读帖

读帖很重要,要努力展开想象的空间,将眼前的《散氏盘》装进大脑的思维程序中,分析、比较、沉淀,形成一个清晰的美学思维。在审美界定的前提下,才可以放手去临习,手是为心服务的,心里没有,只能是服务于范本了。

3.得势。

得势最重要。此帖感人的意蕴就是大气磅礴,临习之时,字不宜写得太小,太小放不开手脚,大不过尺,小不过拳为宜。

4.努力的在临习过程中体会圆浑与奔放,凝重与野逸,欹与正,徐与疾的对立统一关系。

5.展开想象的空间,拟想《散氏盘》与山水、花鸟、人物,或某家某派在笔法上的楔合。

 

四、目的

体悟壮美,通过对《散氏盘》铭文的临习与研究,务使点线的形质达到苍郁、雄浑、厚重、博大、野逸这样一种综合性的内美。

 

五、课时要求

择字练习2课时,通临4课时,习作2课时。附图:吴昌硕局部

 

《吴均与朱元思书帖》

吴让之先生为清代渚生,博学多能,精研小学,也善绘画。师陈白阳法作写意花卉,简淡中含浑朴,功力深厚,别具古意。在书法方面,各体兼善,篆隶径取邓石如,风格秀丽劲健。尤以篆书和篆刻成就最高,“出于蓝而胜于蓝”,吴昌硕曾赞誉:“学完白(邓石如)不若取经于让翁。”

《散氏盘》以圆浑朴野为意蕴,《吴均与朱元思书帖》则以秀劲圆润为意蕴,在点线的形质上、结构上都大相径庭,别有一番意味,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种风格。

 

一、结构特征

自秦代李斯创建小篆之始,小篆就有了相对规范的书写方法和结构特征,成为社会标准的通行文字。在以后的传承使用中结构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点线的形质随作者的修为而变化。

1.平衡对称。平衡与对称是所有小篆的结构特点,这种平衡与对称产生了一种谦和的雍容之美,极具装饰美。

2.上密下疏。小篆的形态颀长,所以要求笔画尽量向上提升,形成上密下疏的空间关系,使字形有飘逸柔媚之势。上密下疏或上疏下密至为重要的是营造了一个大的对比关系,而对比最具形式美。

3.空间均衡。无论左密右疏还是右密左疏,无论左倾右斜,还是右倾左斜,在布白的处理上,在势的开合关系上,整体的“势”是匀称的、平衡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深入进去,利用开合、呼应、对比、相争、相让、相合的平衡理念去分析结构,理解虚与实的关系,疏与密的关系,黑与白的关系,最后顿悟出中国画的构成法则)。

 

二、点线形质

1.中正安舒。太极拳在预备式中告诫:静、松、正、自然。全身放松,中正安舒。这恰恰好比此帖的电线形质。用笔中锋力求圆润、劲健、舒缓、平和,在转折的地方注意调锋,勿使锋偏或外露,用心体会黄宾虹“五笔”中“圆”的意蕴。

2.方起圆收。《吴均与朱元思书帖》在起笔处变化很多,但大部分是回锋圆起,或圆中有方。收笔亦有藏锋与露锋的区别,但大都圆收,或悬针或垂露,用力到底,从不轻出,大多笔画在收笔处有一个不经意的“加力”动作,稍按即提,借力弹出,使之尚有余力向前。

3.隽永含蓄,在临习的过程中,努力把握范本中正含蓄、不偏不倚、优游劲健的意象,不可滞、疑、折、结、颤。

 

三、临习注意事项

1.择笔。择羊毫加健之长锋为好,细劲、绵长,易于使转。

2.小篆与大篆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与注意——“使转”。在转接的过程中努力“在纸上调锋”,使之圆匀而无滞碍。

3.悉心体会笔墨中圆浑劲健的物象关系,譬如春藤,譬如八大山人的笔意,譬如人物画、壁画中的铁线描。

 

四、目的

体悟秀美。通过《吴均与朱元思书帖》的临习与研究,在形、神、质上把握内敛、静气、中正、圆舒的意象之美。

 

五、课时要求

择字练习2课时,通临2课时。附图:八大山人局部

 

《曹全碑》

 

 《曹全碑》是汉代隶书中最具代表者之一,其雍容华贵,典雅超迈的气度堪为汉隶之首,是为典范。由此帖入手,取法高,入门正,不失于偏颇。而后可径取《史晨碑》、《石门颂》、《张迁碑》,再后可涉《好大王碑》、《爨宝子碑》及其他。

 

一、结构特征

1.扁平舒展。结构扁平是汉隶的共性,这是汉隶结字多取横式所决定的。但《曹全碑》中有字的结构扁之又扁,这在其他碑中是罕见的,如:“定”、“夹”、“于”、“右”、“布”等。中宫紧凑,而撇、捺以及主笔的横画,多作舒展状,使整个字态舒展飘逸。(有仪态万方之美)

2.大小相间。在整体布白上,《曹全碑》有意识的将大小、方正各不相同的字形作参差处理,高低错落,对应成趣,富于节奏美。

3.布白匀称。这也是《曹全碑》优雅的基础之一。点画之间,空白之间,疏密之间,都处理的均衡、匀称、不争,尔后有君子、见文雅。

4.收放自如。结构的收与放是汉隶各碑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在《曹全碑》中更为突出,如:“全”、“人”、“秦”、“世”、“父”。或上收下放,或下收上放,或左收右放,或右收左放。

5.笔断意连。虚接,是《曹全碑》结构空灵的所在,虽然有些点画是断开的,但他们在意象的指示上却是相连的,这一点需认真分析,深刻理解,举一反三,一通百通。

 

二、点画形质

1.圆润。圆润是《曹全碑》点画形质的第一大特点,非汉碑其他隶书可比。

2.舒展。在主笔的形态上,舒展大方,飘逸秀美。

3.内敛。内敛、含蓄,是汉隶的基本形质,《曹全碑》更重内敛,所有张扬外露的形质都不复存在。

4.静穆。《曹全碑》的临摹与书写,非得在心平气和,杂念不起的状态下,方有可能表述那圆润、静穆的点线形质。

5.无为。《曹全碑》的点线形质暗合了道家的“无为”、“不争”、“致虚极,守静笃”,佛家的“空寂”,儒家的“中庸”这些形而上的理念。所谓“以文载道”,正在斯处。

 

三、临习注意事项

1.凝神勿躁。《曹全碑》是汉隶中最为典雅的铭文,在形、神、质上很快上手是不可能的事情。一靠平日对点线形质的训练有素,二靠人文修养对点线形质的认知与体悟。多读、多看、多思,先不急于下笔。

2.以柔克刚。择笔宜用纯正羊毫,锋不宜长,笔毫要尽可能饱满,唯毫软而得虚、静,而能含蓄。

3.圆转、圆收,勿以方笔、侧锋入纸。

4.先读,后通临,再择字练习,抓住点线形质。

 

四、目的

培养精典意识,努力发掘深层次点线形质与“形而上”美学意义的同一。

 

五、课时要求

择字练习2课时,通临4课时,临习创作2课时。

 

《张迁碑》

 

 《张迁碑》在汉碑中有草隶之称,用笔恣肆放纵,结体自由宽博,朴厚劲秀,方正多变。与《曹全碑》的美学意蕴正好相反,一个是丰神典雅,一个是恣肆野逸。通过此碑的临习与研究,在点线的形质上又将产生一种新的美学意蕴——野逸奔放,雄强恣肆。

 

一、结构特征

1.齐。齐是一种结构秩序,万事万物总有它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事物之间不可能完全重合与相同,故而产生了差异,形成了独特的面貌,这种规律就是一种秩序。无秩序,天下大乱矣。秩序设定为程式抑或成为法律,自由就受到制约,就不是自然而然。所以,“齐而不齐”至美也。齐,是《张迁碑》的主要特征之一,点画的组合齐,起笔与收笔亦齐。齐,有一种斩钉截铁的气度;齐,有一种方整肃穆的庙堂之气。如:“讳”、“字”、“帝”、“进”。

2.直。《张迁碑》在结体上多以直线进行结构组合,营造其方整的意象。直线在此有两个作用,其一,直线重复的排列组合,营造了方整的秩序美;其二:直线有更好的支撑作用。如:“龙”、“寿”、“帷”。

3.方。结体取方式,是《张迁碑》的又一大特点,用今天的审美来看,它在汉隶中最具装饰美,更接近我们的审美程式。把篆书结体的圆式减化,把隶书中的长撇、长捺回缩,或竖长,或扁长,皆成方式,中宫收紧,力不外扬,蓄势待发,张力弥漫。

4.平。平者,横划之谓也。《张迁碑》的横划把汉隶中颇具代表的“波挑”笔画减弱,大多以直线代替,很像今天我们的美术字,横平竖直。只是在主笔横划的结尾部分以奇崛的顿式上扬,其他横划皆平出,无曲折变化。

 

二、点划形质

1.不屈、不媚,方正奇崛。齐、直、方、平是“形”,不屈、不媚,方正奇崛是“质”。只有将“形”与“质”先分后合的去分析研究,才可能从根本上认识笔墨。媚与秀是《曹全碑》的意象,而《张迁碑》反其道而行之,宁丑勿媚,宁拙勿秀。以方正平直的点线结构,营造奇崛的意象。

2.以草入隶,恣肆野逸。《张迁碑》称为草隶,盖因其点划的形质。此碑的书写者肯定是一个才情超迈,桀骜不驯的高士,敢于创新,敢于打破经典的程式制约,以性情入纸,不拘成法,或激励或舒缓,或高扬或低沉,点划狼藉,天机烂漫,欣然成章。草书的意韵成就了《张迁碑》的伟大。(在临习中注意体会)速度

3.朴茂含蓄,不雕不琢,或方或正,或铺或收,或露或藏,或徐或疾,或干或湿,皆出于自然,没有雕琢与修饰之笔。《张迁碑》之朴茂,是“大隐隐于市”的朴茂,虽混迹于民间,然其“秀骨”难掩,此朴非彼朴也。书学之艺,在于反复,20岁临《张迁碑》和80岁临《张迁碑》不可同日而语也,这就是“禅师看山”的道理。

 

三、临习注意事项

1.对比。对比是《张迁碑》天机妙意的根基所在。如空间布白的变化:方形、长方形、不规则的方形、梯形、三角形、不规则三角形;点划的形质结构变化:束毫圆形,铺毫方形,提按三角形。在单字结构中通过这些“空白”的形,分割组合汉字特有的空间结构。又利用点线本身不同的粗细变化,使转变化,提按变化与“空白”的形,产生“形”和“质”的对比。“对立统一”是中国的人文理念,万事万物无不包含于其中。方圆的理念大家都理解,但在实际的形式设计中如何使方和圆协调统一,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大问题,例如一块方木和一个球体的组合。在中国画“空白”的研究中我发现了它们相交相合的“媒”,这就是黄宾虹先生所说的“不齐之齐三角弧”,通过不规则的三角弧,我们把方和圆结合了起来,中国艺术的形式构成得以法备。对比范例:“字”上方下圆,“帝”上疏下密,“爰”提按对比。

形式上的东西可以不老实,可以经常出新,可以借鉴,可以发展,内里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要有一种精神作支撑,而支撑是不可以变的。中国画的支撑就是“以文载道”,文者,画也,笔墨也。道者,心也,文之所饰也。(与欧阳子璞语2008.11.30

2.所有的平、圆、方、直,尽在一对立与转换之中,不可以简单的从表面去刻画,简单的、表象的“平、圆、方、直”是美术字,即流入俗、流入浅薄。

3.书写性是《张迁碑》点画形质的生命,在临习中一定要强化训练“速度”,要快中求慢,不可拖泥带水,亦不可以盲目求帅。如逆水行舟,铁犁翻土,虽逆势前行,无滞无碍,擒纵自如,咫尺而有千里阵云之荡。此笔力耳,力从于气,气出于心,心有则有,心无则气败矣。

 

四、目的

得方正奇崛,大气雄浑之笔墨气象,使于画,则骨气铮铮,意气昂扬,去软弱媚俗之笔病。

 

五、课时要求

择字练习2课时,通临4课时,临习创作2课时。

 

《爨宝子》

《爨宝子》刻署于“太亨四年岁在乙己”(义熙元年,公元四零五年),是隶书向楷书转型过渡的典型范本,在史学和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为世人所重。

 

一、结构特征

1.此帖在结体上已接近于楷书,以方为主,以竖长为多。

2.空间结构多变,字态成倚势或悬空状,有意将疏密关系拉大,在方整的步白中营造多变的呼吸节奏。

3.方正稚拙,童真可鉴。此帖的妙意就在于这种稚嫩雅拙的意象,将人们习惯性的结体打破,或上大下小,或上小下大,或横平竖直,或东倒西歪,“见与少儿邻”,故少儿书法以此入手,最为贴切。

 

二、点线形质

1.点:点多呈三角形,根据笔势的呼应需求呈现不同的收笔方向。侧锋切笔入纸,逆势出笔,收锋。

2.横:侧锋切笔入纸,迅即转锋,顺势铺毫,逆势前行,收笔处微带波挑,有隶意。

3.竖:起笔以侧锋横切为方,迅即调锋,中锋下行,收笔处复用侧锋左推,或收为方形,或作勾状。

4.撇:《爨宝子》撇的写法最为丰富,有楷书的写法,有隶书的写法,有时变撇为点,成三角状,有时又长撇如勾,作奇崛状,当长则长,当短则短,皆与右侧点画相呼应。

5.捺:长捺收笔处侧锋向上推出,亦有飘逸,奇崛的意象。短捺作收势,成三角形,有蓄势待发之意。

6.钩:收笔或方整或柔婉,皆平推而出。

7.挑:侧锋落笔,然后向右上推成锐势收笔。

8.折:内外皆成方形,棱角分明,如

 

三、临习注意事项

1.注意该帖的用笔方法,虽多用侧锋,但不可以轻薄,不可以锋芒毕露。方法:小笔写大字使耳。

2.不要被范本多变的点画形质所迷惑,要悉心寻找与揣摩原本书丹的意象,在丰富中求统一。

3.不修不描,贵在天真。

 

四、目的

体会与觉悟雅拙的笔墨意象,联想老梅与竹根的画法。以此帖入书、入画,自会顿悟禅机妙意。

课时安排:择字练习1课时,通临2课时,临习创作1课时。

 

《武威汉简》

在纸张为普及使用以前,竹木简牍是我国古代主要的书写材料,将许多竹简用绳子编在一起,称为“册”,殷商甲骨文上已有“册”字,可见简书起源甚早。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多是汉简,包括帛书,其书体的形成就是隶书的快写、草写。

《武威汉简》大约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初年。结字初看横平竖直,细观每笔能略带弯曲,行笔自然,挺秀劲健,虽出笔入笔都不藏锋,但却圆润自如,并不锋芒毕露。“结构严谨,技巧工稳,风神秀雅”。

 

一、结构特征

1.扁式:《武威汉简》承接了秦末汉初隶书的结体,以扁方为主,点画匀称,以提按挑拨取势。

2.左低右高,因为书写的缘故,大多字形呈左低右高之态,斜纵有势。

3.折取圆转:为便利于快捷的书写,汉简中大多变方折为圆转,一笔转过,快意爽洁。极少数的横折还存有隶书的影子,轻提轻按,但绝不似楷书的方折。

4.上疏下密,重心上移。为保持整体结构的匀称,上部点画挤占了下部空间,将字有意压为扁方,如“射”、“泰”。

 

二、点线形质

具体分析点线的形质关系:

“形”:点,短撇,小捺,凡短的点画,呈不规则三角形;横,多取直势,呈圆浑的线形;竖,或直或弓,收笔左出;撇,长撇如弓,短撇如钉;捺,取隶意,一波三折。

“质”:圆浑、劲健、轻松、快意、自由、舒展,这些都是“形而上”的“质”,是点画的“形”赋予了生命意义的“质”。

在点画的研究学习中,能够清醒地认识并把握他们的形质关系,“功莫大焉”,是谓学习的核心,正道、正宗,亦是一条捷径。

 

三、临习中注意事项

1.不要轻易的玩帅,“帅”与“率”相去甚远。自由、轻松、快意,是汉简的特点,但没有隶书的认知与学习为基础,即流入荒率。任何事物的发展与演变,总有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有一个正面总有一个反面,往往大家只注意到了正面表象的东西而忽略了反面背后的故事。他们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没有了你也就没有了我,我们的学习一如我们的生活,只注重一面是错误的。

2.灵动,是《武威汉简》的特征,也是我们取法的目的。我发现现在还有不少人在执笔方法上“不对劲”,力止于腕而不能传于指,使笔如杵,虽横加蛮力,然点画仍怯弱如病人。研习此帖,宜先放松指腕,凭空执笔,绕作太极图,在纸上练习拨挑、折笔、圆圈及正“8字、反“8字,尔后可入帖临习。

3.重点体会圆浑与劲健对立统一的关系,圆浑有加宜入笨拙,劲健有余宜入荒率,劲健为形,圆浑为质,方能得道。

4.尽精微,致广大。《武威汉简》在细小的点画上也存在着“大道”的法则与艺术规律,小中见大。我们通常所讲的“提、按、顿、挫”,“轻、重、徐、疾”,“起、承、转、合”,在一个细小的点画之中都应该具备这些关系。有起有收,有开有合,虽一画不足几毫米,却有跌宕起伏、千里阵云之势。这就是中国人小中寓大、“尽精微、致广大”的意思。所以,中国书画无视点线“形质”的修为,只能徒得皮毛,是画,但不是“中国画”,是书法,但不是艺术。

 

四、目的

通过研究与临习,认知与掌握一种有别于野逸,有别于雄浑,有别于庙堂之气的森严,而得到一种“有法而无法”的轻松与愉悦。体悟:笔者,心力耳。

 

五、课时

通临6课时,临习创作2课时。

 

《魏碑》

楷书,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里程碑的作用,通过甲骨、大篆、小篆、篆隶、隶书、八分、楷书这么一个漫长的历史进化。为了书写的便捷与规范,在东汉末年形成雏形,至唐代成为鼎盛并固定下来,历经千余年不变,成为汉语言的载体。而今,这“方块字”在语言上、艺术形式上,正被全世界所青睐。

从字形上分,楷书分大楷、中楷、小楷;从风格上分,楷书又分魏碑和唐楷。楷由隶出,在楷书形成的初期,势必保留和过渡着这种特点,所以,魏碑在结构形态上,点画形态上明显的存有隶意。朴拙率真,野逸豪纵。因为是过渡期,魏碑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而唐楷则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点画与结构已经有了严格的标准,固定为程式,进入流通(标准的宋体印刷从唐代已经模式化)。所有的标准化、程式化、模式化、规范化,都是技术,不是艺术。艺术是性情的、感性的产物。所有的理性设计与规范都会扼杀艺术。

先习魏碑,后习唐楷,是学习楷书的正路。

 

一、结构特征

从风格上分,魏碑可分三类。第一类,用笔方折,斩钉截铁,结体舒展大方,以势夺人,如《元祯墓志》。第二类,用笔方圆兼备,体势稍趋方整,少有隶意,但楷书的意蕴逐渐成熟,如《张黑女》。第三类,结体或长或扁,笔法糅杂多变,近隶而楷远,是魏碑典型的过渡时期,因为不成熟,所以多变。如《武昌王妃吐谷浑墓志》。

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又有三类:其一,上窄下宽,呈金字塔形,或不规则梯形;其二,扁方,魏碑受汉隶影响,尚存在扁方的形体;其三,左低右高,斜纵有势,是魏碑的典型特征。

 

二、点线形质

方、圆、整、齐,擒纵恣肆,斩钉截铁,是魏碑点画具体的“形”,而其“形而上”,精神层面上的“质”可借用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谈到的,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

 

三、临习注意事项

1.不要被碑刻表象的形质所迷惑。所有的碑刻,尤其是魏碑,工匠在雕刻的过程中,明显有意识的对原作进行了“加工处理”,在点画的起笔、收笔处,以刀代笔,夸张取势,尖锐方整。行笔处,原本细腻丰富的“弹性”变化、“提按”变化,在雕刻中亦减弱或省略了。所以,大家在临习的过程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这种“石刻”效果所迷惑,要时常的从碑刻中跳出来,借鉴魏晋时期的书写墨迹,还原魏碑书写的本来面目。

2.不要盲目追求野逸恣肆的民间书风,恣纵野逸,是魏碑雄浑大气的原创力,但盲目的去强化追求,便会陷入“野狐禅”的境地。朴素、无为永远是中国美学至高的境界。换言之,所有“雄强、浑穆、峻厚、奇逸、飞动、酣足”这些外在的气象,还需要有一种谦和、朴素、不争、无为的“内蕴”作核心,对立统一,消长和谐。

3.不要以丑为美,丑即丑,不能与美同化,“丑书”是人们对书法的一种误解。所谓“丑书”,原指那些在字体结构上打破平衡,以险造境,而在空间布白上又复归平正;在点画形质上以道家的无为,佛家的空寂为意蕴,状如稚子习书,求稚、求拙、求雅。意境深远,非逸士高人不可测,不入俗人眼,故谓之“丑书”。但是,书法在演变的过程中,抑或某些出土的碑刻中必然存在某些“丑书”:点线拙劣、粗糙,结构支离破碎,笔法杂糅不合。如《武昌王妃吐谷浑墓志》中的“用”(57页),左边一笔钉头鼠尾,即明显的丑。“恩”(59页),在结体上明显出现错误,下部“心”的结构支离破碎,点画之间毫无关联,与上部“田”的结体风马牛不相干,这种“丑”是真丑,就像今天书坛有众多的丑书一样,自己不知道丑,反以为美,盖不知其然所以然。

 

四、目的:1.通过《魏碑》的临习与研究,真正明白什么是“知白守黑”,或“计白当黑”,理解与把握“线性空间”的处理方法;2.体会与把握点线在“提”、“按”变化下所产生的“尖”、“齐”、“方”、“圆”,以及它们的混合使用。

 

五、课时要求:择字练习4课时,通临6课时,临习创作2课时。

 

行草书

行草书,从点线形质上可以分三类,第一类:行书(行楷),第二类:行草(行草结合),第三类:草书(草书又分大草与小草)。从结构形态上,又分章草(隶书草写,如汉简、帛书),今草,楷书草写,以二王、怀素、张旭、黄庭坚等为代表。

 

一、行书的结构特征

楷书的快些谓之行书,顾名思义,行书的结体不应有大的变化,还是保持其布白匀称、结体方整这些特点。或扁、或方,或斜纵,皆合于楷书的形体结构。如:“源”,左侧变三点水为两点,并与横画有应带连接。“照”,下面四点变一横。

“行贵有楷意”,在行书的书写中,一定要努力保持楷书的用笔方法和结构特征,尤其要紧的是起笔、收笔以及行笔的点线质量。

 

二、行书的点画形质

孙过庭《书谱》有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以使转为形质”,行书介乎二者之间,所以,在点线的形质可以兼容并蓄,详解之,即:点线在不失楷意的情况下增加流美的意象,如《姨母帖》之“顷”,点画的起笔与收笔绝然是楷书的形质,而使转已然是行书了。

 

三、行草的结构特征

古人在书写的过程中,并没有把书法分类界定,只是按自己的书写习惯和章法布白的需要“因地制宜”。今天我们把它分类,只是便于认知与学习,在实际的创作中,机械的分类是无知和错误的。

1.行草书的结构打破了楷书平整规范的结体,大多依照单字点画的简略、映带或书写的使转为形态。

2.单字形态的结构,受上下字形的影响,需接连顾盼、因势生形。

3.行草书的结构或繁或简,点画之间有映带相连的关系,字与字之间也有回锋或映带相连的关系。

例如:《圣教序》68页右侧第一行,“其、源、故、知、蠢”是行书,而“凡、愚”是行草,“区区”即为草书。

 

四、行草书的点线形质

行草书的书写速度较行书快,较草书慢,这就决定了行草书的点线形质,即:在慢的点线中努力以楷书的意象为形质;在快的点线中多以流美绞转的草书意象为形质。如《姨母帖》中“顿”、“顷”,楷书的意蕴很重,而“姨母衣”则少有提按,点线流美,以使转为主。

 

五、草书的结构特征

“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草书以点画为性情,以使转为形质。”草书是中国书法艺苑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书写方式,草书本身可以成为一件独立欣赏的艺术品,可以将美术的一些时空关系、疏密关系、虚实关系、黑白关系、开合关系、构成关系,以及一些人文的、情感的精神指向,都能融合到一件草书创作中。孙过庭说“以使转为形质”,即线条在空间的动作、绞转、飘忽、交插、分割,时而疾风骤雨,时而流水潺潺,长线在书写的过程中,将整体的空间分割化解成无数个有机相连的空间,组成书写结构。即使是能够辨识草书的人,要想真正意义上看懂草书,也难乎其难。因为草书的境界已远离了汉字表述语言的功用,成为了抽象艺术。其点线的组合与穿插虽然还有汉字为形体(汉字是书法的母本,不可辨识、无法可循、瞎编乱造,都不是书法),但整体上强调的是意境、气韵、品格。在点线的形质上更注重强调“轻、重、徐、疾,提、按、顿、挫”的变化,以期将作者自己的才情、修为、品格,以及对作品形式美、内蕴美的“独解”,通过书写的过程来创造性的完成。

1.草书的结构形态“有法而无法”。有法:所有草书的“法”(结字方法),必须有据可查,能够辨识。“无法”: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节奏变化中随势而变,上下呼应,如影随形。

2.“顾盼”是草书在书写过程中气韵相连的“虚势”,单字中点画的虚接,两字之间映带的虚接,包括字势上的倾合欹正,都是一种顾盼关系。

3.“势”是草书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一字之中有势,一篇之中有势,一个细小的点画中也有势。而势的意蕴来自于结构的经营。如《圣教序》中的“色”字,上部结构以三笔使转完成,下部结构一笔使转完成,上下相连,神完气足。黄庭坚《诸上座帖》则着重于整体气象的把握,局部结构服从于整体的需要,所谓“大势所趋”,在结构意象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4.圆融是东方特有的美学法则,亦是东方特有的人文理念,有无相生,阴阳相合,有问必答,呼应相随。点画结构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有起就有收,有始就有终,所谓“起、承、转、合”,大到章法,小到单字结构,细微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点画,也无不遵循这个“圆融”的规律。草书的结构特征不能单一的拿出来看,要依据章法气韵的节奏,分节、分段去观察研究,某一节、某一段即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

 

六、草书的点线形质

点线形质决定了草书的意象,或苍茫,或雄强,或流美,或俊朗,皆由点线的形质所创造。而点线的形质取决于作者对点线的理解与把握。“形”,技也;“质”,道也,技进乎道,孰轻孰重?技如何进乎道?道又如何补益于技?惟在理论与实践中双修不辍,方有所得。

1.提按。孙过庭“以点线为性情”,着意说明了提按的重要性。提按的轻与重、徐与疾、藏与露,在草书中至关重要,决定着草书的风格气象。如方整、圆浑、藏锋、露锋皆与提按有关,孙过庭所说的“点线”,应该意指草书中较短小的笔画,这种点线在草书的书写中有呼吸的调节作用,在结构形态上有打破与补救的意态作用。

2.转折。草书的结体大部分以“转”、“折”的动作完成,“转”有“圆转”、“侧转”、“绞转”,“折”也有“方折”与“圆折”,通过一系列的转折,使点画有机相连,组合成连绵不绝的草书意象。而使转的轻、重、徐、疾,侧、正、方、圆则依据每个人的性情不同,学样不同而各具形色,抑或成为风格。

3.承接。草书以气格为胜,而气格又源于“势”,“势”来不可挡。不谙圆融之道的人,往往只注重了“势”的张扬,而忽略了“势”的导引和收拾。承接便是“势”的导引,亦是内蕴丰富的根基。承接有“实”和“虚”二种,单字结构中有,章法布白中亦有。如“音察理”是实接,而《初月帖》中“不”的四个点画即为虚接。(见6465页)

4.节奏。草书最重章法,而章法犹如一首完整的“交响乐”,时而快板,时而行板,时而慢板,时而连绵不绝,时而跳跃呼应,整幅气韵如此,单字体势如此,一画之间亦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尽精微,致广大”,“以大观小”等等,无不有节奏,无不有变化,无不含有万物消化变化的规律。

5.有容乃大。有人在国际论坛上说:“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而草书是集书法之大成者,所有美的形式,美的意蕴,尽可以包容在其中,所谓“高韵、深情、坚质、浩气”,所谓“气韵生动”,所谓“骨法用笔”,所谓“经营位置”,所谓“构成”,所谓“现代”,所谓“抽象”、“意象”、“心象”,所谓“正大、圆融、深邃、自然”,皆归于书法,化有形而无形,归乎于“心画”,归乎于石涛“借笔墨图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有法而无法”,作如是观,是为得法。

 

七、临习注意事项

1.择笔:行书以狼毫为佳,行草亦然,草书以加健中长羊毫为佳。择笔无定,以个人习好为主。

2.行草书的学习,首先应该把握住楷书的点画形质,起笔有形有性,收笔或方或圆,起有形,收有势。

3.加强使转与折笔的练习,努力做到轻而不飘,重而不滞,转而无碍,折而不伤。在使转与折笔的书写中体会“平、圆、留、重、变”的用笔之道。

4.行书练习可以分单字研究临习,草书练习应以“段”或一组进行研究临习,先对临,再背临,在点线形质上,在结构形态上心摩手追。

5.着重体会“气”与“意象”,“气”与点线形质的关系,探索体会擒与纵、放与收、提与按、正与侧、铺与束、轻与重、徐与疾这些用笔方法与笔墨意象的关系。

6.习书之道,宜快中求慢,在下笔之前,已然将范本的点线形质、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解读,成竹在胸,就可以放笔去写,“写”是一种具生命意味的过程,不可以修、描、做,写不好,临不像,重新再来,在朴实率真的意态中去追求范本的精、气、神。

 

八、目的

目的只有一个字:“写”。当今的中国画已远离了“书写”,远离了中国画本质的生命意味,所有的只是一堆毫无生命意义的“形”或“色”,而行草书的认知与练习是通往“书写”的唯一选择。

 

九、课时要求

    行书4课时,行草4课时,草书4课时,临习创作4课时。

 

敬请留意书法教程(三)及清华大学中国画课稿系列。清华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刘怀勇教授携全体师生给大家拜个早年,恭祝大家马年吉祥、阖家欢乐、万事顺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