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正成:楷书十要论纲

 家有学子 2021-11-20

一、楷草为书史两大主流

所谓楷书,其广义讲是篆书、隶书、楷书的正体,即标准铭石体;现在所讲即是狭义的楷书。楷书形成并成为书法的主流书体迄今已经一千八百年左右。所谓草书,其广义讲是篆书、隶书、楷书的草体,现在所讲是狭义的草书,即从章草转变而成的今草,它与铭石体的楷书在音义上可以对应,但形不能完全对应,它是手写简略体。草书形成的历史早于楷书,迄今已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楷书的别一套书写符号系统。楷书和草书是中古以来近两千年书法历史的两大主流。

二、楷书的形成与源流

楷书发生于汉末曹魏时钟繇的旧体,经过一百五十年左右形成于王羲之的新体。所谓“旧体”即在演变过程中还残留着隶书的点画形态,所谓“新体”即是完全脱离隶书的点画形态。这种称为“新体”的楷书点画形态以王羲之“永字八法”为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它和音乐上的七度音阶一样,这八种楷书笔法成为其后所有千变万化的楷书(包括行书)的点画原素。楷书自魏晋时期以来形成两大源流,一个源流是主要用于铭石的西晋北魏的大楷;一种是用于文人翰札的东晋南朝的小楷。如果说钟繇是楷书之祖的话,其两大后继者流派之一的是康有为所谓“传卫”中的卫觊、卫瓘为代表,并传法于崔浩、卢谌等崔、卢家族的北派碑版楷书。汉、魏碑版多不记书家姓名,所见《弔比干文碑》记为崔浩所书。这种碑版大楷在两百多年演变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带着隶书的点画特征,其代表性作品是北魏时期的龙门二十品、邙山元氏墓志、山东的郑道昭和安道壹的四山摩崖等,一直延续到隋《张黑女碑》和《龙藏寺碑》;另一个继承流派即是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王、谢家族的翰札新体小楷,其代表性作品是王羲之《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一直延续到隋唐之际的虞世南《枯树赋》等。

Image
钟繇《荐季直表》墨迹照片

三、唐楷与楷书的衰变  
所谓唐楷,即是钟繇以后两种楷书流派的合流,其代表性书法家即是颜真卿和柳公权。如果说欧阳询的楷书更多地从北朝碑版书的方劲而来,褚遂良楷书则更多带有南朝翰札小楷的流丽基因。而颜真卿楷书在结构上源于北朝碑版,而点画形态上胎息于二王,所以他是唐楷的代表,柳公权是其继承者。自唐以后,从佛教写经,宋版图书字模,直到今天所有印刷和电脑用字的主流字体宋体和仿宋体皆是从颜真卿楷书的模拟。由于颜、柳唐楷的模式化,以及在历代科举恭楷的推行,楷书的发展从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观察处于衰变的过程。所谓“衰”即难以超越于唐楷,所谓“变”即从反唐楷式的演变。从书法艺术发展史的视觉来观察,看到“衰”的多,重视“变”的少。

Image
颜真卿《臧怀恪碑》原石局部

四、赵孟頫的行楷   
所谓行楷,则是以元代赵孟頫以行书的笔意作楷书,在唐以后楷书史上开了一番新境界。自两宋以来印刷术大发展,立碑和摩崖的风气减弱,唐楷模式的书写也在衰落,代之而起的以苏东坡、黄庭坚非严格意义的大楷碑刻书脱离了唐楷规范藩笼,走上个性化道路。赵孟頫从苏、黄的自由意义的楷书基因,吸收二王翰札书写意趣创造了行楷。所以,从赵孟頫留下的碑版楷书来看,看不见任何刀刻的意味,而突显出翰札书写的风韵。自赵孟頫以后,赵孟頫的行楷成为一种新模式,这种行楷新模式在明、清帝王的喜爱和科举考试的推动下,从而成为近现代失去毛笔使用之前时代的主流。

Image
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卷(局部)

五、魏楷与碑学书风
所谓魏楷,即是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提倡的魏碑,亦即北魏时期的碑刻铭石书。这是包世臣、康有为贬低唐楷在晚清时期倡导碑学书风而兴起的一种新魏体书法,其代表性书法家是嘉庆、道光时期的邓石如、赵之谦,其代表性作品即是模拟北魏《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的赵之谦楷书。这种楷书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扁(隶书体式),方笔作书,转折多棱角。其后又有李瑞清、曾熙模拟北魏云峰山郑文公碑等摩崖刻字以及僧安道壹的四山摩崖。这种取法北魏碑版楷书在近、现代以来一百五十年左右时间成为书流主流。这虽然是一种后现代的“返祖”现象,但在唐楷的精严法度和赵孟頫行楷的二王儒雅风度逐渐式微以后,开出大楷和榜书的一种高古雄肆但不乏粗野的书风新局面,并至今引领着书坛的时尚。

Image
赵之谦《楷书谁怜记取七言联》

六、复兴楷书与汉字存亡
在科举废除,白话文兴起,钢笔、圆珠笔成为日常书写工具后,各种楷书基本失去实用功能。最近三、四十年电脑键盘录入进一步代替文字书写,楷书的书写只存在于书法艺术的范围内。由于键盘拼音录入汉字,从大、中、小学学生,以及使用文字的所有社会成员对文字的形体识读转换成拼音跳转的汉字,所以完整识读和书写汉字几乎不可能了。以书写为基础的文字识读及其书法审美变成可有可无的文化生活内容。这种现象再延续几十年后,汉字和书法将完全失去生活基础,书法将消失,汉字也失去了形体价值,以汉字、书法而延续五千年以上的传统文明即将断裂,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存活的中华文明也将逐渐消失。所以,识读汉字,练习楷书,复兴楷书艺术,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当务之急!
七、楷书的结构  
楷书结构的经典还是在于唐楷,欧阳询是北派硬朗精密,褚遂良是南派清逸舒畅,颜真卿中庸宽厚。唐人孙过庭称“隶欲精而密”,这个隶主要指今隶——楷书。自清末碑派书风兴起,以魏碑为主流,参以篆、隶的结构,使楷书的结构进人粗而疏的相反状态。这固然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新风气,每适宜榜书和楹联大楷,篆、隶破其体,雄放高古是其利,精劲细密之法则大滑坡。这种习气形成,不仅使楷书失其本体审美基础,甚至影响及于行书的独立书写在结构上的准确把握,造成行书成行草的现状。所以,把唐楷结构的学习作为审美基础是当务之急。

Image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李鸿裔本)单字

八、楷书的笔法
楷书笔法的重要性与其结构是相生相和的整体。当代篆、隶书对楷书的破体,虽然滋生楷书古奥的新意趣,但是使楷书的笔法简单化。建立在王羲之“永字八法”基础之上的楷书八种基本笔法皆有其严格的规定性,其各种笔法形态的准确性,与和音乐的七度音阶的“音准”要求一样,必须严格。受篆、隶破体影响的楷书及行书笔法模糊不清,变得粗糙简单。例如楷书的捺笔因侧锋书写的技术难度大,大多用篆书的中锋代替,既无提按又无出锋取势。甚至楷书的横画也豪无提按的波磔起伏,转笔不用顿挫,皆用篆书的圆转显得轻佻而乏筋骨之力。楷书殃及行书的不同点画形态趋于雷同。因此,研习以唐楷以“永字八法”为基础的笔法规定性,掌握书写各种点画的技术能力,是对当代破体书流行的某种匡正。
九、楷书的风格创造
风格价值是艺术的核心价值。然而,楷书自唐楷创造了风格价值的高峰后,历代书法以遵从唐法为圭臬而不敢越雷池一步。而宋元以来,在楷书欣赏中每每进入像欧、像颜、像褚、像柳为高尚的误区,从审美意识上确立了一个风格依附的消极模式。所以,在历代书法风格的创新上皆以行、草为标的,几乎失去了楷书挑战唐楷的勇气。以至于碑学书风兴起,其楷书大师的风格创造要么类同某碑某刻字如邓石如、赵之谦,要么几不成楷类同隶行或楷行如康有为、郑孝胥,终归难于成为可与唐楷相匹敌的新经典。艺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难能可贵”,只有掌握好“永字八法”的各种笔法难度后,真正楷书风格价值的创造才有机会成为可能。
十、楷书作品的创作  

由于当代书法与文学分行当而相游离,导致挂轴楷书作品皆以抄写古代诗文为规矩。以文学意蕴为导向的楷书创作由于缺乏自家诗文书写的意趣,使楷书很难改变所依经典刻版复制的心理因循。书,心画也。失去文心雕龙刻凤之初衷,笔下唯恐有失于结构和笔法的不肖,何来创作创新?此正是孙过庭所讲“无闲临池之志,心昏拟效之方”的困境。因之,除了前述要刻苦研习攻破楷书结构和笔法的难度之外,必须研习文学,方得文心与诗心,尽力避免当抄书匠的命运,积腋成裘,楷书的创作方才可能创造引人入胜之风格妙境。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