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比预期死得更快更彻底的纸媒

 zyroger 2017-08-28


最近乘搭澳航从香港飞了一趟澳大利亚,平生第一次体验“无报纸机舱”,来回程都没有。在此之前,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是国际航线“例牌的空中读物”。可见读报的乘客锐减,航空公司不必花钱订报纸取悦客人了。反而是报纸要上飞机,报社随时要向航班缴纳“行李费”。


香港市井生活最传统的一幕,就是在粤式酒楼泡一壶茶,叫几件点心,然后就是悠哉悠哉翻阅当日的报纸了。但前几天去了一次坐落在中环的百年老字号莲香楼,突然意识到周围的茶客都在埋头看手机,以前以为地铁才冷待报纸。


讨论报纸是否消亡,早已经是很Out的话题。本文想说的是,报纸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死得更快,死得更彻底。


前不久看到香港报业公会主席甘焕腾撰文,说公信力、权威性是传统媒体优势,理由是“报章白纸黑字印刷”,“印出来的文章跟网文有很大区别”,所以报纸“还是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说网媒容易成为假新闻的温床,并助长假新闻的泛滥成灾,笔者承认是事实,但这个问题在技术上就很好解决。


大陆的澎湃新闻App用户,可以针对每一条新闻提出疑问并获得其它用户的解答。这种新闻跟踪辨识真伪的功能设计,颠覆了传统媒体的单向生产方式,不但有利“打假”,还有助互动。当被质疑或查询的新闻有新进展,智能系统就会通过标签关键词自动更新并推送到手机用户。


如果认为新媒体的公信力一定不如纸媒,那也未必。新媒体的入场门槛很低,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但长远来说,网媒同样会经历报业曾经走过的汰弱留强。“最具公信力新媒体排行榜”也会形成。香港政府认可并对新媒体发出采访邀请,只是时间问题。


甘焕腾先生说“纸媒真死,香港整个社会都要付出沉重代价”。 笔者似乎看不到这一点。相反,认为纸媒不死只是老一代报人的一厢情愿。纸媒的管理者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技术,才能避免被淘汰的结局。


不论是往日的读报还是今天的“扫网”、“刷屏”,都是媒体行生态进化的一环。报纸之死还影响这个行业的“食物链”。香港几乎找不到以菲林底片为主业的公司,报纸早已数码而非铅字排版,印刷厂也要减产甚至关门。香港每家报社都有发行部,现在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


如果不把主业转型为订户APP下载、fb page推广或社交媒体的回帖等客服,发行部也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还有,香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报挡可能消失的很快。食环署从2000年开始就没有续签固定报摊。由2010年开始,所有的报贩牌照,也不再有继承或转让安排。


报纸之死,与资讯传播技术的手段有关,与大都市的生活节奏也有关。纵横香港报坛四十载的前《苹果日报》总编辑郑明仁宣称 “地铁杀死了晚报”。他说七十年代红勘海底隧道通车前,往来港九的市民乘搭渡海小轮,了解当天新闻,刚好是“一程船的时间”。1979年港铁开通,传统的时空概念被颠覆,晚报也就寿终正寝了。笔者曾经供职的《新晚报》,是香港报业史上最后一份晚报,在1997年回归的欢呼和唏嘘声中完成历史使命。


有学者援引《华盛顿邮报》作为纸媒起死回生的例子,笔者不敢苟同。三年前收购格雷厄姆家族经营了一百多年的报纸,互联网大鳄贝佐斯坦言:“我不懂如何跟报纸有关的东西,但我懂互联网”。这跟报纸“没有一毛钱关系”的马云,收购香港百年老报《南华早报》有异曲同工之妙。


贝佐斯不只把《华邮》视为媒体,更把它看作是科技公司,高度重视网络数据流量和受众的互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JR)认为,《华邮》700名记者每天生产的网上文章,是拥有1300名记者的《纽约时报》的一倍,但真正能排版印刷到 报纸的文章,只有一小部分。换言之,在亚马逊创办人贝佐斯看来,《华邮》是网络优先、用户感受优先的商业机构,报纸更像是装点门面的副产品。这与传统媒体把纸版当主产品,把网站和手机客户端当副产品有本质性的区别。


《纽约时报》一直是美国报业老大,但它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其作为读者首选新闻源的龙头地位,多年前已经被“地球上第一份互联网报纸”《郝芬顿邮报》和新闻聚合推荐平台BuzzFeed取代。在中国,曾经是北京发行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报纸《京华时报》今年初也宣布停刊。


彻底告别报纸,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向死而生”的勇气。在媒体生态进化过程过程中,没有什么大牌是“Too big to fail”,包括曾经叱咤风云但变得可有可无的纸版美国《时代周刊》和已被历史尘封的《新闻周刊》。今年一百一十五岁的《大公报》在香港能卖多少份?还不如向上世纪曾经威震八方的《中央日报》学习,出网络版就行了。


文章只属作者观点,不代表【思考香港】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