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夕不是情人节,诗人眼中的七夕远不止如此简单

 风舞三湘 2017-08-28

七夕

七夕,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在中国诗人的眼中,七夕、牛郎、织女,已经远远不止是爱情象征这么简单了。

 



1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2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


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3

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诗,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开头夹叙夹议,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


第三联的:“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


尾联也包含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



4

七夕二首·其二


 


织女牵牛送夕阳,

临看不觉鹊桥长。
最伤今夜离愁曲,

遥对天涯愈断肠。


 
 


《七夕》是由两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此诗为第二首。德容作此七言绝句,记述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任何风俗风景,其观感体验皆因人而异。旧俗此时,妇女尤其是未婚少女,尽皆欢天喜地,满怀憧憬地聚集欢会,祈祥祷福。


德容无此心境,其疑惑牵牛织女为什么要此夕相会。留心的不是牛女的团聚,而是团聚之后的断肠离别。


这自然与其家破国亡,流落异乡的特殊遭遇有关。



5

七夕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一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一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


今夜别浦云水迷茫,星汉闪烁,牛女在鹊桥上还能依相偎珍惜这美好的一瞬,互诉别后一年来的相思深情。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一夜容易,但在离人的心里却又是那般漫长。新月终于悄悄地挂在天边,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来。鹊群无可奈何地辞别了银月照映下的人间穿线乞巧的少女,鼓翅飞离而去。


牛女重又陷入痛苦相思岁月之中。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秋花映入诗人的曝衣楼。


"天上分金境,人间望玉钩。”天已经大亮了,诗人还痴痴地凝望着碧空的半弯缺月,潸然欲涕。


月亮本就像一面明镜,眼下却只剩下半轮,真成了破镜。牛郎织女可能都各自拿了一半,苦苦地隔河相望了。然而人间的破镜却难能重圆。


“钱塘苏小小,又值一年秋。”幻想终于破灭了,诗人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日思夜想的恋人,可能是像南齐钱塘苏小小那样的名妓。


年前一别,刻骨铭心,不觉又到了秋风瑟瑟的季节。别时容易见时难,诗人的遭际竟然比牛女还要不幸。面对茫茫的前景,一阵阵难以言说的隐痛又袭上诗人心头。



6

七夕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


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



7

七夕


 


星河耿耿正新秋,

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

纤纤初月苦难留。


 
 


此首诗为唐代诗人李中所作,全篇一气呵成,读来趣味尤佳。


前两句为后面"可惜"二字做了很好的铺垫,“新秋、彩楼”的氛围,由“可惜”一转而过,更突显了后文 “苦难留”的无奈与忧愁。



8

韩庄闸舟中七夕


 


木兰桨子藕花乡,

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

山眉澹碧月眉黄。


 
 


这首诗,把韩庄闸所见之美与七夕美好的民间传说结合起来,既描写了微山湖之美,又切合融入了牛郎织女的爱情神话,使诗味更浓。


作者乘着一艘用木兰树做船桨的画船,在誉为“藕花之乡”的微山湖上泛舟。这时,船上的歌声从下午一直唱到晚上方停了下来。


湖上天气微凉,轻烟笼罩着杨柳,倒映在静静的水面,青绿色的远山像水波起伏,酷似眉毛;淡黄色的月亮也弯弯高挂,亦似美眉。


“山眉澹碧月眉黄”一句甚佳,把微山湖之山和月喻为“眉”,遥遥相对,依稀可见牛郎织女在“相逢”,眉目传情。



9

七夕醉答君东


 


玉名堂开春翠屏,

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

自掐檀痕教小伶。


 
 


玉茗堂里的春翠屏风前,大家一遍一遍地唱着新编的戏曲《牡丹亭》唱词。


 让人伤心的是按着板眼节拍竟没有一个人唱得下来,只得我自己亲自击鼓打板教小演员唱了。


汤显祖是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这首七夕的诗句——《七夕醉答君东》更在里面写到“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这诗中滋味也许只有作者本人才能体会。



10

七夕


 


烟霄微月澹长空,

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

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是一首七言绝句。


最后两句是说,牛郎与织女的欢情和离恨,神话故事,织女为天帝孙女,长年织造云锦,来到人间,自嫁与河西牛郎后,织造乃断。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离,只准每年七夕(七月七日)相会一次。


年年都在七月七日这一个晚上,这是天帝造成的。不难看出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无限同情与怜悯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