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伏天到来,大暑降临,
冷饮电扇空调一刻不离身,你可想过古人的感受? 但是最首要的问题是,古代的中国有多热?
▼ 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是史上最热的一个夏天。
《续天津县志》中记载“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北京共有11400人死于炎热。
1743年夏天的温度到底有多高?据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古气候专家研究换算,1743年7月20至25日,华北地区下午的气温均高于40℃。
其中7月25日最热,气温高达44.4℃!
▼
天热自古有之,那古人到底要如何度过炎炎夏日? 其实少了空调,也没有想象中那么惨。

扇子,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个文艺的名字是“凉友”。有钱人家会锦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省力气也美观、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增添文艺气息。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季节,则会享受人工风扇。

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井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

唐代开始出现了“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夏时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成果——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的冰酪。
到了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巷陌,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还盛行伏日吃莲子汤,据说能养神益脾。仅《红楼梦》中就有酸梅汤、玫瑰露、木樨露、凉茶及玫瑰卤子汤等记载。

中国自古被称为“瓷器王国”,古人除了会用瓷器做碗、花瓶外,还发明了瓷枕。瓷枕的外面是一层釉,冰凉冰凉的,夏天枕与其上,睡起来自然清凉。所谓“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恐怕是古人对瓷枕的热情讴歌。

《周礼·天官·凌人》记载有“祭祀供冰鉴。”可见周代当时已有原始的冰箱,。冰鉴是一个类似盒子的东西,内部是空的,把冰放在里面,然后再把食物放在冰的中间,食物就可以防腐保鲜了。

古代人也并非都裹得严严实实,据考证,魏晋前,男人和现代人一样爱打赤膊。到了唐朝,薄、透、露的“半臂装”和“袒胸装”深受女性青睐。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修身养性、以静制热”的心态调整。白居易诗云“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这份“烦夏莫如赏夏”的超然心境,值得学习。
▍国馆原创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键刷新你的饮酒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