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对于炎黄战蚩尤,炎黄逐鹿中原等历史传说早就耳熟能详。 晋季子认为炎黄是兄弟,他在《国语·晋语》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皇帝为姬,炎帝为姜。”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及其关系的史料。 炎帝黄帝是兄弟吗? 魏晋时的韦昭认为不是,他在《国语解》中说:少典,乃黄帝、炎帝之先,但非黄帝、炎帝之父。《史记》中也有:"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也说黄帝和炎帝不是一个时期的人。《易传》中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说的也是黄帝在炎帝之后。 近年,有人考证,黄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他和炎帝之间相差了11代。这个人就是南京市六合区文物保管所所长蔡明义。蔡明义认为,炎帝和黄帝拥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伏羲氏的后代。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活于渭水中游的天水境内,其部落后裔东徙到姜水一带定居,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十一世后代即为黄帝轩辕氏。炎帝和黄帝之间相差11世。 当代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先生依据《史记索隐》和《帝王代(世)纪》也认为:第一,少典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方国部族的称号,炎帝、黄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来。第二,炎帝、黄帝相隔年代较长,而炎帝早于黄帝,其间共历八世,达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们父名,那么岂不是黄帝经五百多年后取代炎帝成为天子?那他的寿命也太长了! 李学勤先生认为,古史传说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表现了中华文明萌芽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史记》一书沿用《大戴礼记》所收《五帝德》的观点,以黄帝为《五帝本纪》之首,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形成的一种标志。《本纪》记载的黄帝,尚有部落时代的遗风。而且,以炎黄二帝的传说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并不是现代人创造的,而是自古就有的说法。 由此可见,炎帝和黄帝并不是兄弟,他们和少典一样,都是一个部族的代名词。他们通过各自部族的努力,将伏羲的文明传承了下来。 炎帝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神农部落首领的名称,居陕西,后沿黄河向东到了河南、山东一带。从神农开始至其后裔子孙,也是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又以火德王,故称炎帝。 黄帝则是轩辕部落首领的名称。黄帝部落早年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后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再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在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宽阔谷地定居。黄帝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并教人们打井。史说他有土德之瑞,故称黄帝。 传说早年"炎帝欲侵凌诸侯",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阪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 后来,从炎帝部落分裂出去定居于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为扩展势力范围,又挑起战争。一说他向末代炎帝挑战,炎帝无法抵挡,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战。一说黄帝打败并放逐炎帝后,蚩尤不服,为炎帝报仇。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打了九次败仗,才最终战胜并斩杀蚩尤,将大部九黎人并入炎黄部落联盟,这就是著名的逐鹿之战。 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须听从他的号令。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间的隔绝,促进民族间的融合,逐步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 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今天的黄帝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