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饭戏”要不得!!!

 cxag 2017-08-28
周一:麻辣点评


上个周末,笔者从朋友圈中看到了一幕惊人的画面:农村戏台上,一位演员活生生地端着讨饭碗,前面粘贴一个支付宝二维码,在戏台前哭腔乞讨,手中还拽着百元大钞若干,戏台下一些戏迷打开手机用支付宝给演员打赏。吃惊之余,内心非常的纠结。写出来不吐不快。

据了解,民营剧团的演出份额占了整个浙江省的8成多。在农村的舞台上,这些民营演员确实付出了很多。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传统戏曲的振兴,接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戏曲舞台作品深入农村一线。作为民营剧团,生存是第一根本。由此,满足农村观众需求的各类节目层出不穷。很多民营演员都是一专多能,会唱能舞。于是乎奇葩的讨饭戏也成为了演出的一个“亮点”,美其名曰:互动。可曾想到,这一小小举动,趴在台前的小朋友心里阴影面积有多大?现代传媒的传播,负面影响有多广?会否有其他剧团参与复制形式?在这里,笔者反对这种讨饭戏。

在越剧百年历史中,最开始只是当地人用来自娱自乐的民间戏剧,后来,它被一些人用来乞讨、卖艺,所以当时越剧也被称为“采头歌”。甚至越剧进入上海的早期,男班上演的很多戏,都还是低俗的作品。越剧在上海得到了真正的发展,是越剧女班到上海演出,通过剧目编排、舞台布景创新创造的《木兰从军》、《红杏出墙记》等作品在沪引起轰动。由此,越剧以及一大批优秀的越剧艺术家在上海深深扎根。摈弃糟粕,创新改革,才有了越剧发祥于大上海。动荡的解放前,袁雪芬大师从话剧中汲取营养,以揭发社会黑暗、宣扬爱国思想、提高妇女地位为主线,在唱腔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创造了与以往有很大变化的“新越剧”。袁老师创造的“新越剧”既融合了话剧这种注重刻画人物的现代文化,也融合了昆剧这种注重唱腔的传统文化,将写意与写实结合,为越剧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几代人的传承创新,才有了越剧今天的成绩和地位。讨饭戏逆历史发展,实在不应该出现在当代的戏曲舞台。

当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复兴。民营剧团珍惜难得的机遇,出好戏,唱好戏,戏迷自然爱戴。哗众取宠之行为终究不长。哪天被台下的臭鸡蛋砸中,那真成历史的笑柄了。


以上代表作者观点,关于“讨饭戏”你怎么看?请在评论处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