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方剂、腧穴、古籍搜索浏览利器,中医人的掌上知识库! 上一期给大家介绍了芳香宣化方,芳香疏解方。这期分享:芳香化浊方,轻扬宣解方和宣肃疏化方。 受限有些朋友有些疑问,一并回顾解答一下:
【别名】大豆卷 【来源】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发芽后晒干而得。 【制法】通常在10月间种子成熟后采收。选择肥壮饱满的种子,于冷水中泡涨后,用湿布盖好,或放入麻袋、蒲包中,置于温暖处,经常翻动和洒少量的水,促其发芽。待芽长约1厘米时,用清水洗净晒干。 【性味归经】甘,平。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解表。用于暑湿发热,麻疹不透,胸闷不舒,骨节疼痛,水肿胀满。 【用法用量】 5钱~1两。 【注意】无湿热者忌用。 【备注】 (1)用于湿温、暑湿初起,发热、恶寒、身重、胸闷、苔腻等症。豆卷为发表之轻剂,外可透发表邪、内可化除水湿,用于湿热兼有表症者,常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 (2)用于湿热内蕴、发热烦躁、胸闷不舒、身重体痛等症。豆卷善于通达宣利,用于湿温、暑湿等湿热病症,每与茯苓、滑石、黄芩等配合应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炮制:筛去灰屑,拣去杂质,去壳取仁。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肺;胃;膀胱经。 用法用量:内服——制霜入丸、散,1-2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醋调涂。 注意:中气不足,大便溏泄及孕妇忌服。《品汇精要》:虚损人不可多服。《本草经疏》:病人元气虚,脾胃弱,大便不固者禁用。 也有朋友有些言论,也一并回复一下: 汪逢春在那个年代活这个岁数很正常,没有说医生就可以干涉自己寿命的。您对中医这么大成见不知道您受了什么委屈,请不要以偏概全。内容不喜欢,我这个号的内容还真不适合您,请移步隔壁二次元。 今天的内容: 汪逢春(1884-1949),江苏省苏州市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1938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1942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 汪逢春善治湿温,认为湿温病治疗相当复杂,治疗上多采用清热化湿兼顾,斟酌湿偏重,还是热偏重而用药;同时,结合宣透、舒郁、淡渗、缓泻等法来分解病势。尤善以辛香宣达、芳香清解之法取效。 芳香化浊方上、中焦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水,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心烦急躁,两目有神,舌苔白腻,口干不欲饮水。用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鲜佩兰9克(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朴各6克,半夏曲12克,川黄连3克,大腹皮、佛手各9克,煨姜3克,保和丸12克(布包),焦麦芽9克,赤茯苓12克,上落水沉香末、白豆葱末各0.9克。后2味共研装胶囊,分2次随药送下。 轻扬宣解方上、中焦暑湿蕴热,互阻肺胃,身热头晕,咳嗽痰多: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香豆豉12克,炒栀子6克,嫩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泥9克,枇杷叶12克(布包),保和丸15克(布包),鲜芦根30克。 宣肃疏化方上、中焦暑湿热郁,蕴阻肺胃,咳嗽痰多,胸中满闷,苔黄垢厚,大便不通,小溲赤黄,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克,象贝母12克,杏仁9克,香豆豉12克(布包),桅子3克,炙批把叶12克,黄芩9克,保和丸15克,枳壳3克,焦麦芽9克。 附:保和丸 组成:山楂(焦),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炒),麦芽(炒) 功效:消食,导滞,和胃 主治: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2丸,一日2次;小儿酌减。 欢迎关注中医骨科笔记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