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七下西洋”的背后隐喻与郑和之死

 汉青的马甲 2017-08-29



郑和的七下西洋,实际上是明成祖的七下西洋。郑和因这件事被渲染成一位放眼世界的太监,明成祖也被渲染成一位放眼世界的皇帝。也有人称中国早在郑和七下西洋时就是一个海洋国家了。事实是这样吗?


中国皇帝通过七下西洋究竟想干什么?七下西洋是个什么性质的东西?它都拿走了什么带回来什么?它对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了吗?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至今,我们一谈起七下西洋,便陶醉在它的船有多大,人有多多,宝物有多少。实质上是陶醉在它有多威风里。一谈起七下西洋,一些人便在时间上、规模上、人数上,贬低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什么时间上最早、船体最大、船只最多、出海人员最多,云云。


那么,明永乐三年,中国向海外派出一支由60多艘船,近3萬人的一支船队,究竟干什么去了?去打仗吗?不是。身边的事还没处理利索,哪有力量跑那么远打仗。再说咱大明疆土够大了,己经有点管不过来了,够了,够了!


那么,是去各“番国”收银子吗?也不是,大明威风八面的船队是走一路撒一路,走一路给一路,所到之处倍受欢迎,没遇到一个敌人。就一件事没调解好,误会了,让人杀了100多人。结果人家一磕头,甜甜地一声皇上,准备赔偿的5萬多银子也免了。中国人大方呀!我大明王朝还差你那么点钱吗?服了就行了。二战后,伟大领袖不也向东边的朋友一挥手,什么战争赔偿,免了吧!


明永乐三年,一支庞大的中国船队,从南京龙江码头出发,满截着金银珠宝丝绸瓷器,当然,也满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驶向大海。


目的之一,弘扬大明王朝的皇威。如今的大明谁说了算呀?明成祖朱棣。


目的之二,搜寻失踪的建文帝。據说他就下了海,没死。这可了不得,要防止反革命復辟,尤其防止他勾结外国势力东山再起。


这回明白了吧?一支不去打仗的船队,带2萬多军人干什么。


但这样一支拥有2萬多军人,使命復杂而又庞大的船队,怎么选了一个太监率领,大明王朝的文臣武将没人了吗?郑和何德何能?


说德,郑和德大矣!在朱棣和建文帝叔侄两人争夺天下时,郑和旗帜鲜明地站在朱棣一边,并以无根之躯冲锋陷阵,不是大德吗?更重要的是,皇上还不是皇上时,郑和就是他的老同志和老部下了。


谓能,郑和始奉伊斯兰教,后信佛教,出使西洋诸国不正对路吗?


公元1405年的秋天,蔚蓝色的大海第一次看见这么庞大漂亮的船队,很兴奋,郑和一干人也很兴奋,头一次漂在这么大的水面上。但相互间都很陌生。大海不知道这支船队干什么来了,船队也不太知道大海的脾氣。以后的曆史,只一个劲儿地说,这支船队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到了哪儿,怎么怎么受欢迎,一字不提大海的态度,仿復郑和的船队下了风平浪静的洞庭湖。 


然而,七下西洋,一萬多军民是怎么死的呢?就算他们是为了和平,为了中国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友谊而死,也得提两句写两笔呀!怎么没人说呀?怎么七下西洋只剩下一个郑和了?中国人怎么这么势利呀?眼里笔下只有皇帝,只有名人,没有老百姓。就像中越之战,动辙许世友或是杨得志,那几萬年青人呢?还是把麻栗坡整干淨点吧,别让人笑话。


大明浩浩荡荡的船队来了。他们是否一帆风顺不太清楚。但不管顺不顺,这场面都是激动人心的。


千帆竞发海上,大明扬威天下。


这场面拍起影视来,那该多扬我国威、军威、民威呀!一如建国多少年大庆,检阅陆海空。那真是让人打心眼里头往外激动呀!中国皇帝喜欢这个,中国老百姓也喜欢这个。他不明白这是从你兜里往外掏钱呀!


“明永乐至宣德八年间,郑和七下西洋,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洪武到成化年间中国产的白银一共3000万两,郑和七下西洋政府的财政拨款加在一起是700万两,没有全用完,但是花掉了600万两。你想,100多年间生产的白银一共才3000万两,七下西洋居然花了600万两银子,国家的财政几乎都要崩溃。”


这些我们跟老百姓说吗?为什么不说?


前后28年七下西洋,真要办点明白事也行,钱也不白花。但28年里,近3萬人成了一个准组织,准单位。这些人平时干什么,随时准备下西洋。如果说初次下海,郑和的船队还负有搜寻建文帝的使命,那么以后的出海,则完全是一種习惯性收不往脚了。规模不再大,但也不能小了呀!


郑和的船队,在明永乐年间,是另一册会下海会扬帆的永乐大典。是彰显明成祖皇威的一支专赴海外的仪仗队。它和我们的“大庆”差不多,不同的是,我们今天喜欢在地上搞,在院子里搞。昨天的大明皇帝喜欢在水上搞,走出去搞。这能不费银子吗?


有人说,我们的大明皇帝是去和平的,是去送橄榄枝,是去放飞和平鸽的。是呀,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相比,中国的皇帝多仁慈呀!但我们倘若能读读郑和所到之处给人家念得所谓“国书”,你就会明白,中国皇帝的狂妄自大和目空一切。是一点不比西方列强的居高临下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人家的居高临下是“抢”,我们的居高临下是“送”。人家是抢“外人”的给“内人”用,我们是夺“内人”的给“外人”花。实际上,这都是一種国與国外交关系上的居高临下。人家是赤裸裸地抢,我们是趾高氣扬地“装”。这个毛病现在己传染到稍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了!


记性好点儿的不该忘了,几十前咱老百姓那是过得啥日子,但大把大把的银子没被人往外送吗!结果,“同志加兄弟”该打照打,山连山江连江,打起来更方便。结果,“亚德里亚海岸的明灯”也不亮了,照样骂你。结果,“用鲜血凝成的友谊”是:你说话不如放个屁。


明永乐三年開始的七下西洋,是明朝皇帝的一種习惯性海上大庆典,是花钱买皇威,花钱买面子,它连花钱买外交都算不上。有人说:它发展了明朝同它国间的贸易,错了。明朝皇帝的七下西洋,并没有从实质上開放海禁,它的基础仍是“朝贡贸易”,而明朝的这種贸易的原则是“厚往薄来”,说穿了,还是一个字:“装”。这種意义上的下西洋,是面向世界吗?


而28年间,没有任何新意,曆行展示的七下西洋,能说明中国当时就己经是海洋国家了吗?海洋国家是个什么概念?它仅仅是用拥有多少船来衡量吗?


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的七下西洋,终于有人敢反对了!一个叫夏元吉的人出场了。等待他的不是皇上的收斂而是下大狱。但他的下场比当年的彭德懷好一些。明成祖一死,新一代领导人就把他放出来,并征求意见。


现在,该说到郑和之死了。


同七下西洋劳民伤财一样,一些人从不提郑和之死。直到今天,人们也没考証明白他是怎么死的!一个“民族英雄”死的不明不白,史学家们该费点心思的。不论其老死、病死、淹死、害死,总得有个交待呀!不仅对大明,对整个中华民族做出这么巨大贡献的人,死得竟然连点文字记载都没留下来,太不正常了。


1434年,明朝新一代领导人下令解散这支“仪仗队”,但对郑和只字未提。这正常吗?


郑和家谱到是有话:“止于王事,归葬牛首山。”意思说郑和是公伤死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