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球战狼,从拥有发球“背弓”的两个核心开始

 网球江湖 2023-05-19 发布于北京

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老炮”,吴京在《战狼2》中让这一原始武器再次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小编看到这个桥段唤醒了关于发球 “背弓” 的思考,其实在排球、羽毛球、标枪、棒球等很多体育运动中都存在这一技术现象,然而网球界仍然有一些歧义或反对的声音,本文主要从 “背弓” 的本质与特征角度进行分析下。

奖 杯 还 是 茶 壶?

公认的 “奖杯”(trophy)姿势,是网球发球蓄势与发力阶段的关键链接环节。

怀疑:虽然职业球员的 “奖杯” 姿势的个体色彩很浓,但是小编还是眼拙,很难看出发球这一姿势与我们熟悉的 “奖杯” 在外形上有什么相似性,若从“平衡” 角度看,说其像 “茶壶” 更贴切一些。

倾 斜  ≠  背 弓

对于“奖杯”姿势的理解视角,分化出一种 “无背弓” 的观点,就是下图中的 “倾斜论”

仔细看下,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就是对躯干与大腿的夹角的界定。若职业球员想大力发球,必然借助下肢的屈膝蹬地的动力源;为维持身体平衡必然要保证躯干与大腿之间有一个夹角,这个角度的身体表现形式也是百花齐放的,若否定这一角度也自然会混淆了 “背弓” 的内涵。

  本 质 与 表 象

“背弓” 的力学本质是“弹性势能”的存储与释放的过程,见下图来帮助我们理解下。

“背弓” 就是 “弹性势能” 的存储,在释放的过程的还有一个明显的 “收腹” 动作,这与网球正反手技术中的腹部肌肉工作方式明显不同,这一个“背弓——收腹” 的动作过程为发球提供了更多的力量源。

那么 “背弓” 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呢?

躯干与大腿的弧线

在“奖杯”姿势后,下肢开始蹬地发力,力(速度、能量等)沿着动力链向拍头传递,到达髋部的时候,躯干与大腿的夹角逐渐转变为 “弧线” 了,也就是是类比于 “弓” 的样态了,看下面即将再次登顶世界第一的 “老牛” 费德勒的示范。

换一个角度从莎娃的发球姿势中再验证下。

拍头自然下垂

关于这一技术现象,网上多以“骚背”(很有争议、歧义与误读的一个词)来解读,我在《干货 | 解读发球“搔背”隐藏的密码》一文中,小编从力学视角上看,认为拍头自然下垂的目的是为了 “创造更大的加速距离 ”。

注意:“ 拍头自然下垂 ” 与 “ 躯干与大腿成弧线 ” 两个技术要点,在时间上是同步相伴相生的,这两个技术表象离开任意一个的 “背弓” 都是 “ 假装的背弓 ”。下面看下桑普拉斯的演绎的这两个技术环节。

关于背弓的幅度与角度等问题,可参见《若无"背弓",你可能学发球是“假”的》,换一个角度观察下 “ 拍头自然下垂 ” 与 “ 躯干与大腿成弧线 ” 的同步细节。

回顾发球历史,虽然时代久远和技术进化较大,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黑白影像中的发现的关于 “ 背弓 ” 两个表象的影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