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方言的分区原则和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RK588 2017-08-29

汉语方言的形成是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汉语化进程的结果。这一汉语化进程表现为:1.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2.北方游牧民族进踞中原,一批批换用中原汉语而成为汉人;3.周边民族对汉语、汉字的借用。由此形成了人口众多、遗传不同的汉民族以及幅员辽阔、方言歧异的汉语区。

与强调语言共时特征歧异而治丝愈棼的划分思路不同,汉语方言划分的基本原则有:1.方言区域分布和移民轨迹(包括州府建制、河流走向等因素;移民的数量反映为州府建制的变化,移民的路线与河流走向密切相关)、文化底层分区的一致性;2.汉语历史语音和现代方言、周边民语的互证性;3.音系特征和基本词汇、语法结构的综合性。首先,务必消解以北京话为主要参照系统的定势性立场,定势性立场造成了方言历史演变阐述中的混淆先后;其次,应当彻底破除汉语方言的差别主要在于语音差别的“印欧语眼光”,冲破汉语方言“一元分化”论模式并树立“南耕北牧·冲突交融·混成发生·推移发展”的语言文化历史观;再次,务必突破静态系统的音位记录方法,接受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接触理论,树立“异化即同化”的观点,采取音素或音位变体的记录方式,否则南方汉语的百越底层会视而不见。最后,务必制定综合南北方言的基本音素、基本词汇和基本结构的比较项。除现代方言之间的对比,还要注重与文献语料的贯通和与毗邻民语的溯源。

由此可见:1. 北方民族的进入中原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语区才逐渐成为南方汉语方言区。2. 吴语和闽语的底层来源语都是百越语言,不排除存在内部差异。3.永嘉之乱后出现古赣语,唐代中原居民的再次南迁才分裂为北赣语、南赣语,宋明从南赣语中又分裂出客家话。4. 徽语是魏晋后南迁汉语对山越同化不足的结果,徽语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具异源性。5. 宋以前桂北汉语称之为古桂话,宋以后形成平话和桂北土语群的分野。6. 中古后在湖湘流域形成湘语,唐宋后分化出与西南话接近的新湘语,由此形成与老湘语的分野。7. 晋语近年来已划分出来,尽管尚有不同看法。8. 毗邻冀豫的上古齐鲁方言华夏化后卷入中原汉语中古后的演变漩涡,但地处海隅的胶东方言具有复辅音、通摄字今读-m尾、声调发育不足等可能是东夷孑遗的显著特点,胶辽方言可以独立。9. 无论是从民系还是方言特征,江淮语都不是近古或现代北方话的次方言,而是从永嘉之乱以来就已形成的独立汉语方言。“官话”本义明清专指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语。10.魏晋南北朝的中原方言称为北语,宋辽金元的中原冀燕方言称为“汉儿言语”,北京土音明代称为俗音。20世纪初日本称北京话为“北京官话”,加“北京”限定而非官话本义。

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从章太炎、黎锦熙等开始,到1934年以后史语所的三次划分而趋于精细。其中上海《申报》馆的《中华民国新地图·语言区域图》(1948)划分最为详尽,把汉语方言分为十一类。依据本文的观点,现代汉语方言以北部、中部和南部为三大版块,可分十六大区:北方版块的中原方言(包括中原话、华北话、东北话、西北话等)、西南方言、晋方言、胶辽方言;中部版块的江淮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鄱赣方言、湘方言;南部版块的闽南方言、闽北方言、赣南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平话、桂北土语群。闽语南北的分开、西南话的独立,是依据《语言区域图》。

随着汉语方言及相关历史地理文化研究的深入,方言大区划分的细化趋势必然出现。


选自《一叶集——语言文字的纵横捭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