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女传》故事24

 墨香笙樵 2017-08-29
《列女传》故事24
  田永明
  鲁黔娄妻
  鲁黔娄妻,是鲁国黔娄先生的妻子。先生死后,曾子与他的门人前往吊唁。他的妻子出门迎接,曾子前去祭奠。走到堂上,看到先生的尸体在窗户下,枕的是未烧过的砖块,身下铺的是柴草,麻制的袍子没有面子,身上盖着粗布被子,头和脚都盖不住。如果盖住头,则足会露在外面,如果盖住脚,则头会露在外面。曾子说:“把被子邪放,就能完全盖住了。”他的妻子说:“邪尽管有余,却不如正而不足。先生一生以不邪的缘故,才到了现在这个程度。活着的时候不邪,死后被子却邪着盖,这不是先生的意思。”曾子不能回答,于是便哭着问:“唉,先生已经去了,你想以什么为谥号?”他的妻子回答说:“以康字作为谥号。”曾子说:“先生活着的时候,食不能充腹,衣不能遮体;死后手足都盖不住,旁边没有祭奠用的酒和肉。活着的时候,没有得到享受,死后没有得到荣誉,怎么会为谥为康而感到高兴呢?”他的妻子说:“昔日先生的国君准备授给他政事,让他来做国相,他告辞而不愿意做,这可以说他有余贵;国君曾赐给他粮食三十钟,先生也推辞而不接受,这可以说是有余富。先生以天下平淡之味为甘甜,以天下卑贱之位来安身,不因为贫贱而忧愁,也不因为富贵而高兴。求仁得仁,求义得义。给他的谥号加康字,不是非常合适吗!”曾子说:“有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妻子啊。”君子说黔娄的妻子能安贫乐道。《诗经》中说:“彼美淑姬,可与寤言。”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这则故事之后的颂文是:
  黔娄既死,妻独主丧,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贱甘淡,不求丰美,尸不揜蔽,犹谥曰康。
  大致意思是:黔娄死后,妻子为他治丧,曾子去吊唁,看到的是布衣短被,安于卑贱,甘于淡味,不追求丰裕美食。虽然连尸体都遮不住,但还谥其为康。
  这是一个安贫乐道的故事。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让现在很多人来读这个故事,会认为这是一个笑话。黔娄死后,连盖住尸体的东西都没有。他活着会过着怎样的日子,人们似乎并不难想象。黔娄妻子的一席话,道出了黔娄虽然国君请过他做宰相,也曾经有过丰厚的馈赠,但黔娄都没有接受。他愿意身居贫贱,以淡为甘,以卑为安。可见,黔娄肯定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当然,他的妻子也是同样的人。
  但是当曾子问用什么来谥黔娄时,妻子说是用“康”字。就连被后世称为圣贤的曾子,也觉得不解,因为黔娄一生贫困,所以在曾子看来,黔娄一定没有安康、康乐可言,怎么能以康字来给他加谥呢?但她的妻子说:黔娄“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为什么就不能用康呢?或者说,又凭什么知道黔娄一生就没感到过安乐呢?
  是的,虽然自古到今,安贫乐道至少不一个贬义词,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虽然有很多人会把这个词挂在嘴上,但要他做到这样,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很多人所谓的安贫乐道,也不过是一个幌子,因为更多的人并不相信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的人。
  在我看来,喜欢富贵荣华的人,的确占绝大多数,能做到安贫乐道的人,的确占极少数。世间多的是欲望,少的是清心寡欲。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苦多乐少的原因。由于欲望,人们永远觉得自己活得不自在,所以会感到苦,自然很难真正体会到生命本身的乐趣;便如果真的做到了清心寡欲,想来不自在会少一些,快乐会多一些。
  就是说,安贫乐道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所以,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2011年1月20日
  
  
  附原文:
  鲁黔娄先生之妻也。先生死,曾子与门人往吊之。其妻出户,曾子吊之。上堂,见先生之尸在牖下,枕墼席稿,缊袍不表,覆以布被,首足不尽敛。覆头则足见,覆足则头见。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妻曰:“邪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也。先生以不邪之故,能至于此。生时不邪,死而邪之,非先生意也。”曾子不能应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虚,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国相,辞而不为,是有余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余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妇。”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诗曰:“彼美淑姬,可与寤言。”此之谓也。
  颂曰:黔娄既死,妻独主丧,曾子吊焉,布衣褐衾,安贱甘淡,不求丰美,尸不揜蔽,犹谥曰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