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略相公在北宋是什么称谓?

 思明居士 2017-08-29

经略相公在北宋是什么称谓?

《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面写到鲁达对纹身男史进说:洒家听得说,他(王进)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

此外,鲁达在三拳解决完镇关西郑屠后,小种经略相公包庇鲁达时也说鲁达原是他父亲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军官,在这里犯了罪,但也应让他父亲老种经略相公知道。

另外,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的名号王进、杨志也都曾多次提起。

那么,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究竟是谁?正史是否存在?是父子还是兄弟?

其实在北宋时确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而且“种家将”在正史上要比民间广为流传的“杨家将”要有名气得多。

种(Chóng)姓出自仲姓,为周代仲山甫之后,为避仇所改。据《通志·氏族略》载:“种,本仲氏,以避难改载仲为种,望出河南。”种姓本为仲氏,以次为氏。仲为排行第二。周代王室重臣仲山甫(一作仲山父)的后人,为避仇改为种氏。作为姓氏只读(Chóng)。

种家将在宋史上占有很高地位。在抵御西夏、金国入侵中,种家将前仆后继,满门忠烈,世人称之为“山西名将”。

种家将起自种世衡,用兵如神,善于训兵,种家军在当时很是有名。第二代是种世衡的八个儿子,分别为种诂、种诊、种谘、种詠、种谔、种说、种记、种谊。其中种诂、种诊、种谔被称为“三种”,均为宋朝大将,颇有战功。第三代主要有种谔之子种朴,种记之子种师道、种师中、种师闵等人,以种师道名气最大。第四代有种浩、种溪等人,都是武将,但武功不及前人。

《水浒传》中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应该是种谔和种师道,这两人应该是伯侄俩,都是种世衡的后代。

种世衡字仲平,洛阳人。1040年春,西夏军袭扰延州(今陕西延安),当时种世衡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筑城(即青涧城),以强化延州的防御。他的建议得到了朝廷采纳,并让他守御青涧城。在他守卫期间与当地羌民和睦相处,每当西夏军来扰,当地羌民都能向他报告,羌人还配合他打西夏军队,少有败绩,时人以为良将。

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关时期以种世衡长期在西北地区任职,而且善于和少数民族打交道,深得边地汉羌人心,委以其环州知州的重任,并称:“世衡素得羌心,而青涧城已固,乃奏徙世衡知环州,以镇抚之”。

种世衡到环州后,不负范仲淹所望,恪尽职守,联合羌人对付西夏深受羌人首领敬重,“由是得其死力”,抗夏保宋,功绩颇大。

经略相公在北宋是什么称谓?

史载种世衡不仅善于团结人,而且深有谋略。当时西夏国主李元昊手下有个叫野利的人,非常有才干。种世衡从羌人处得知野利和李元昊的奶妈有矛盾,于是他先收买了一个叫苏吃曩的西夏人,苏吃曩的父亲和野利关系比较亲近,种世衡就许给他官职、锦袍、金带等好处,让他把李元昊赏赐给野利的一口宝刀偷了出来,然后故意让西夏方面在诈败的宋营中获得这口宝刀;并缴获一些野利写给种世衡的书信,这些书信造得很逼真,还故意烧毁了大半,只剩下几十字,不过这几十字对野利来说却全是很要命的话。

李元昊毕竟读中国史太少,不知道王猛害慕容垂的金刀计。得到书信后对野利产生怀疑,加上他奶妈整天在耳边絮叨野利的坏话,李元昊疑心大生,马上处死了野利。

史书载:“野利有大功,死不以罪,自此君臣猜貳,以至不能军。”另载:“平夏之功,世衡计谋居多,当时人未甚知之。世衡卒,乃录其功,赠观察使。”

如此看来种世衡很注重保密,是个极为稳妥的人。

《儒林公议》中记载种世衡建城拓边的事迹,清涧原名叫做宽州,因种世衡带领军民于此筑地得清泉而命名“青涧城”。

另记载:世衡善抚士卒,每当官兵得病,必遣其子亲口尝汤药,所以手下感恩,多衔草结环以命相报。种世衡死后,就连西夏许多重要将领也亲往吊唁,而清涧当地民众人皆画像以祠之。其子古、谔、诊皆将材,关中称之为“三种”,其孙师道、师中皆北宋末年重要军事将领。

其子种谔(1027—1083年),生活在宋仁宗至神宗年间。年青时就显示出军事才华,后来子承父业担任延安青涧县令。他也是颇有谋略,善于用计谋。宋史曾载:西夏大将嵬名山弟弟夷山请降种谔,种谔一面上报知州陆诜,一面飞奏朝廷,陆诜认为是诈降,不赞成种谔受降,种谔则兵贵神速,不等朝廷下令就派兵潜入绥州,围住名山大营,嵬名山猝不及防,种谔命夷山导入劝降,名山无可奈何之下,只好投降,收降将三百余人,兵士万余名。种谔接管绥州后,立刻坚壁清野,高筑城墙,击溃了赶来的西夏大军。

但陆诜却以种谔不听上谕,擅自采取行动弹劾他。不久陆诜因治边无力而被免职,种谔后因军功升任鄜延经略安抚副使,并攻克米脂城,败西夏援军八万余人,名声大噪。

种谔在经略陕北延安抵御西夏期间,被人称之为老种经略相公。

但种谔晚年发生的“宋夏永乐之战”成为了种谔一生中为人诟病之处。神宗年间,由于多次征夏收效甚微,延州(今延安)守将沈括(《梦溪笔谈》作者)建议沿横山山脉筑堡,将西夏拒之以荒漠以西。种谔赞同沈括意见,便向皇帝上书“兴功当自银州始”。

神宗于是派人勘查地理,所派之人恐首功被沈、种所得,便自作聪明,另辟蹊径。向神宗建议修建永乐城拒守抵寇。种谔认为永乐之地,依山无水,军队缺少饮用之水,一旦敌兵压境,将会军心溃散,不战自乱。但神宗听信谗言修建了永乐城,结果正如种谔预见的那样,西夏调集全部主力围攻永乐城,城中因无饮用水,军民多渴死,城破人亡,宋军大败。种谔也因坐视不救受到牵连,后郁郁病死。

种世衡之孙种师道(1061—1126年),时人称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字彝叔,原名建中,因避讳宋徽宗建中靖国的年号,改名为师极,后被徽宗御赐名为师道。生活在宋英宗和钦宗年间。初任文官,后也因谋略改任武职,受到宋徽宗提拔,跟随童贯守边。童贯征辽大败而归时,唯种师道保全了有生力量,后来擢升为节度使。在节度使任上因不满蔡京所为被污为元佑党人,靠边站了十年之久。后逐渐起用为都指挥使,知渭州。

小种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宣和元年,即1119年,在甘肃境内奉命修建了苇平城,当城还未竣工时,西夏来犯,小种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摆出一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架势,然后暗中分军绕袭西夏后军,并扬言宋军援军已至,趁着西夏人惊惶失措疑虑不决之时,掩军前后夹击,西夏人大败,并连败夏军。

宣和六年,鉴于宋军屡败于辽人,而金人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建议联辽抗金,被朝廷拒绝并遭弹劾而免职。次年十月,金兵大举攻宋,复起为京畿、河北方面军大员。小种为救京师率一万余众,号称百万,虚张声势,击鼓而进,金人不知虚实,移师自卫,京师危机遂解,后因反对割地求和再被贬谪。八月,金人再度大举侵宋,又复官。

宋史评价种师道“善察形势,沉毅有谋”。种师道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奔波于军务之中,又屡屡被升降不定,最后熬的油尽灯枯,六十六岁病卒军中。他死后不到半年“靖康之耻”发生,北宋灭亡。

经略相公在北宋是什么称谓?

种家一门英烈,种师道弟弟种师中(1059-1126),字端孺,也是一代名将。一种说法是种师道人称老种经略相公,弟种师中称小种经略相公。

靖康元年(1126)初,金军进逼东京(今开封),种师中奉诏率秦凤兵入援,未至而金军退,乃以军2万驻守滑州(今滑县东)。二月,金军围攻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州)、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被授为河北制置副使,率军往援。时金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已抵泽州(今山西晋城),种师中建议朝廷出其不意,自邢(今河北邢台)、相(今河南安阳)出上党(今山西长治),从侧后袭击金军,宋廷不允。后奉命由井陉(今河北井陉北)进至平定军(今山西平定东南),乘胜收复寿阳、榆次(今均属山西)等地,还屯真定(今河北正定)。五月,完颜宗翰自太原还云中(今山西大同)。知枢密院事许翰误信金兵将退,强令种师中出师,解太原之围。种师中行军至寿阳之石坑,遭金军袭击,五战三胜,进抵榆次。因制置使姚古等失期会师,被金军包围,种师中带伤力战而死,以身殉国。

需要说明的是,种师道知渭州时,是在公元1116年,他的父亲种谔早就已经死去23年,而《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发生于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间,老种和小种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分别任职于延安和渭州。

题外话:宋朝的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北宋的“经略”不仅仅是“掌管边疆军民大事”,而且还是设在全国各路掌管兵民之政的长官,但主要还是侧重于军事。它主管一路数州的兵民之政,但又无权过问本路的财赋、刑狱、漕运、仓储、学事等事,这种互相掣肘的官吏制度,无法和后世的总督、巡抚相比。

而“相公”则是宋代对宰相的尊称,但广义上也对高官称“相公”,以示尊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