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怎样理解道德的含义、作用及特性?

 文痞加牛皮 2017-08-29

    一、道德的含义
 
    所谓道德是指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类所特有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则,“德”则是指人们对道有所得于己,自己把握了道就是德。这是就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而言的,把这一关系推广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比较全面的道德关系了。其实,道德一词的含义是很广泛的,《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里所说的“德”主要指人的品德;“以德报德”则指人的行为;而“为政以德”又指某种思想或思想体系,也包含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意义。《荀子》书中有“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的话,这里的“道德”二字指品质、品德;《礼记》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强调了善恶评价和最高目的;《盐铁论》说:“广道德之端,抑末利而开仁义”,“以道德为城,以仁义为郭,……文王是也,以道德为胄,以仁义为剑,……汤武是也”,这里的道德不但包含有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意义,而且还包含有道德教化和道德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中包含着意识形态方面,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道德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其行动必须顾及别人或自己所属群体的利益,否则就会引起纠纷或冲突。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遵守这些准则,便称之为善,就会受到舆论的赞许或使个人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便称之为恶,就会受到众人的谴责或使个人感到内疚而力求改正。这些由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所支持的行为规范及其施行的总和,就是道德。人,能够同禽兽区别开,成为真正的人,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道德。人们的各种行为都有各自的道德准则,人们的行为必须遵守道德,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和道德谴责。

    可见,所谓道德,就是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来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概括地说,道德的调节是以善恶作为评价人与事的标准;它的调节手段是非强制性的;它调整的方向是首先维护整体利益。

    所谓社会主义道德,概括地说,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要求。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社会的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来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阶级性上说,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一种上层建筑。

    掌握道德的内涵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1.道德调整的是以下四种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如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如个人与单位);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如社会单位之间、团体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人们提出来的。

    3.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即行为(之前)准则。

    4.道德是一种评判善恶标准。即行为(之后)评价的价值标准。

    二、道德的特征及类型

    (一)道德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道德具有特殊的规范性。道德与哲学、艺术、政治规范、法律规范一样,都属于上层建筑,但它与四者却有很大不同。

    道德与哲学、艺术相比,它们的存在方式是不同的。哲学是以范畴和普遍规律的方式存在的;艺术是以具体的形象方式存在的,而道德是以各种规范的方式存在,道德就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组成的规范体系。

    道德与政治和法律规范相比,差异性更加明显。政治规范、法律规范一般都是由国家制定的;由国家通过有关行政机关如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机构强制执行和保证实施的。道德则不同,它不是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而是运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发挥作用的.。因此政治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而道德不具有强制性,而具有很大的调节性。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关于道德与法的比较本题在后面还要更具体的阐述,这里仅做简单的概括)

    2.道德具有渗透社会生活的广泛性。

    纵向看,道德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种形态。道德萌芽于原始社会,将来国家消亡,道德不仅不会消亡,可能还要进一步加强,由阶级道德真正变成为人类的共同道德。

    横向看: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种社会关系中。大到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卫生领域,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要面对各种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夫妻、上级与下级,师生等,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和规范,其中也有道德的问题。

    3.道德具有发展的历史继承性。道德与其他上层建筑一样具有发展的一面,但又有与历史相联系、固定的一面。

    首先,表现在各个时代的道德中有一些共同的东西,这就是在长期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各个阶级都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例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勿偷盗”等道德规范。

    其次,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代,不同阶级之间的道德,也有一些可以继承的内容。例如在封建社会中,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清官的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品德、反腐倡廉的行为规范;以天下为己任的品德,象岳飞的“精忠报国”;包公、海瑞、郑板桥等清官的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品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胸怀,对现代的道德建设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再次,表现在历史上一些思想家的道德修养的理论和道德实践的方法中,对于后代人的道德的修养和实践有启发作用。例如孔子为教育他的弟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要求,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自律要求及标准,对后人进行品德修养,就具有启发作用,值得有分析地继承。

    4、道德具有精神内容和实践内容的统一性。

    马克思曾把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和实践精神的,道德是社会意识,是一种思想关系,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但道德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一种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的,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又表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它通过人们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如:一个道德水准高的干部决不会收受贿赂;一个有道德的人决不会看到别人陷入困境而不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5、道德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人们共同征服自然,人们的道德观念基本上是一致的。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制定了多种规范。如政治规范、法律规范、纪律规范、经济规范、道德规范等,他们用这些规范制约人们的行为。道德就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人们提出的,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如农民的道德与地主阶级的道德不同,无产阶级的道德与资产阶级的道德不同。

    (二)道德的类型

    道德现象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它渗透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它的划分与社会生活的划分相一致。人类社会生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家庭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和职业生活。相应地道德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同样,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社会主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统称为社会主义道德。

    三、道德的作用

    (一)道德的社会作用

     1.一个社会的主体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结果。道德属于上层建筑,一方面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它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建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之上,要求自由、平等、博爱等道德观念,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建立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在为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包括自由贸易、等价交换、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唱颂歌;同时,它又对封建社会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封建专制,进行激烈地批判,这些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发挥过重要作用。

    2.先进道德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是和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动分不开的,积极性的高低又与道德水准的高低密不可分,道德水平高的科技工作者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在业务上精益求精,只有如此,在科学上才会有新发现,技术上才会有创新,进而为社会创造无穷的财富。

    3.道德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每一阶级的道德都是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在阶级社会进行阶级斗争,道德就成了对立阶级斗争的工具,如封建社会统治者宣扬忠君思想,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以此确保皇权的神圣不可侵犯。而农民则提倡“等贵贱、均贫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的思想。

    4.道德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斗争,而道德可以在矛盾双方起到调节作用。道德告诉人们行为准则以及评判标准,人们若按统一规范去行动,人际关系就会被理顺,矛盾就会减少,社会就会稳定。

    (二)道德对个体的作用

    道德的社会功能是通过其人的个体功能来实现的。道德对个体来说,具有认识、调节、评价和教化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作用,道德才能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关系,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

    1.道德具有认识作用。道德就是要使人认识到个人在社会、职业和家庭中应担负的责任,也就是认识到社会、职业和家庭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天生的,如进食、求生、占有等欲望;社会属性则是后天的,是渐渐形成的。人需要自然属性,更需要社会属性,因为人是不可能脱离于社会存在的。如果人不对自己的自然属性加以必要的约束、克服,人的社会属性就不会形成,社会也就不会存在。要使一个人形成社会属性,对其进行道德塑造就显得非常重要。而进行道德塑造的第一步就是要认识到社会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要求我们在道德范围内做哪些事情?比如,“八荣八耻”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观对我们的要求,就是我们在道德认知上的参照物。

    道德的认识作用还体现在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上。社会对各种角色都有相应的系统的道德规范,如企业家有企业家的道德规范,教师有教师的道德规范……任何一个人只要进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就必须遵守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规范,“八荣八耻”使这一道德规范更为具体化和生动。社会道德规范明确了,社会公民都能够按照其要求去规范自身的角色行为,就会在进行社会行为选择时认识到对自己的要求,从而能够按社会道德规范进行道德选择和行为选择。

    2.道德的调节作用。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交往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际关系和多种多样的利益关系。怎么交往?用什么态度交往?用怎样的责任心去交往?只有通过道德调节,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让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道德调节作用消失了,人们都按照本能去选择,按照人的自然属性去解决问题,社会就会变得一团糟,因此,人们必须按社会属性去交往,道德感就是社会属性,如果没有道德感,一切都从本能去选择就容易犯错误。

    3.通过道德的评价而形成社会舆论作用。人的社会属性要求每个人不仅要关注自我,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进行善恶评价、道德评价。这些道德评价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变成道德舆论。现在,社会的一个隐患,就是人们在道德上的麻木——对社会上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不发言,不表态,有些人甚至根本不产生道德情感,这是非常危险的趋势。我们必须要对社会行为进行评价,要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如果每个人都来参与道德评价,就能形成一个强大的道德舆论力量,就能使社会道德规范更为完善,也就能充分地发挥出道德的评价作用。

    4.道德的教化作用。道德是后天的,人的道德是可以教化的。道德可以把坏人教育好,可以把不成熟的人教育成熟,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可以使人的自然属性渐渐缩小和社会属性渐渐放大,可以把不文明、野蛮变成文明。正是基于道德的可教化性,中央、公务院才几次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公民、大中小学生道德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以期通过道德教育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

    道德为什么能规范人的行为和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呢?道德作用的核心是利益。但是,这种利益不仅是个人利益、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而是多方面的利益和各种层次的利益。比如,个人、他人、整体、单位和社会的利益;眼前和长远的利益;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利益;有形和无形的利益;经济、政治、社会利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观,有不同的利益价值判断与选择,由此而区分出一般道德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每时每刻都首先维护他人、整体、社会利益的人,不苛求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就是很高尚的道德行为;不侵犯他人、整体和社会的利益则是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三)道德作用的特殊性——法与道德的关系

    除道德外,法律、规章制度等也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法和道德虽然都对人的行为发挥规范、制约作用,但它们的作用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正是道德作用的特殊性的体现。

    首先,法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道德规范则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

    其次,法是统治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所以,任何国家只能有一个法律体系。在阶级社会里由于各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它的道德标准也不同,所以有多少阶级就有多少个道德体系。法和统治阶级道德关系至为密切,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法也是统治阶级道德标准的体现,法与统治阶级道德有着共同的阶级本质和共同的目的。

    再次,道德规范所调整的范围要比法调整的范围广。法的强制力量不可能消除所有社会生活中的消极现象。有些大家公认的不道德言行,或者有悖于传统习惯和公众舆论的坏事,不可能全部用法律、法规来解决。法律、规章制度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而道德力量却能管到法律管不到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的作用十分宽泛,它几乎无处不在,并长期起作用。例如,一个讲道德的人背着别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从良心上就有内疚的压力,道德的影子始终跟随着他。这就是道德规范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法和道德规范的标准不同。法律标准是基础性的,而道德标准虽然是多层次的,但一般来说更强调高尚性。因此,法律规范的是人的行为底线,是人的行为的最低标准;而道德规范标准要高于法律,高尚的道德标准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第五,法和道德制约作用的纬度和层次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凭借强制力量来实施的,其对人行为的规范制约主要来自于社会制约(虽然个人为了避免犯罪也会自我制约);道德则是通过社会的舆论、风俗习惯、个人良心、自省、教育等方式发挥制约规范作用的。也就是说道德的制约是两维的,包括社会制约和个人的自我制约。良心、自省是一种自我制约。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人不仅能够自我制约,而且自我制约会在社会制约下不断加强,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追求会不断提升,这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可见,道德制约有很强的精神作用。单就这一点来看,道德作用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制约。

    因此,道德不仅是社会共同享有的价值评价准则和维系社会公共生活的普遍的道德规范,还是个人特殊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实现活动和道德品质的表现,或者说是一个人对个人生活意义的价值选择和对精神品质的追求。这种追求会表现为人的道德自律,也就是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因此,良好的道德水平和较高文化修养往往是个人实现自我价值、提高精神品质、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