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情表》教学设计

 小金猪123654 2017-08-29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读方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时数: 3课时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

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4、隔行抄写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李密及其《陈情表》逸事。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2、生齐读

3、师就其中重点句让学生在抄写本上做笔译(分段进行)

三、研读第一节:

1、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回答。 ——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2、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伶仃。(投影:)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孝的责任。

5、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四、研读第二段:

1、学生齐读。

2、第二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4、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5、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五、研读第三段:

1、学生感情朗读。

2、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3、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提出“以孝治天下为自己终养祖母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4、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身份,深入探讨。

——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5、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六、研读第四段:

1、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情目的的语句。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情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多余,为什么?

——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3、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七、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1、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

2、小结: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八、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1、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情。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请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2、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3、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五、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