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亚威农的少女

 昵称46935625 2017-08-30

【类别】布面油画
【规格】243.9×233.7cm
【年代】1907年
【作者】巴勃罗·毕加索
【收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当我们在谈马蒂斯的时候,提到了毕加索,说到他的画风更适合用马蒂斯代表的野兽派来定义,其实毕加索的画风被历史归纳为立体主义。不过,这个“立体”一词还是得益于马蒂斯所赐。在一次巴黎独立沙龙展上,马蒂斯和当时的评论家沃塞勒都用“立方体”等词来形容这类画作,立体主义故由此得名。今天推荐一幅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正是这幅作品预示了立体主义风格的诞生。


如果我们说马蒂斯独特的画风中有越来越趋于平面化的趋势,那么毕加索的画风就走向另外一端,只是他们却有着一样的爱好,就是喜欢几何体,平面化。什么?老毕可是立体主义风格哦,有没有听错?嗯,你没有听错,毕加索的确是立体主义,只是在早期的阶段,当创作《亚威农的少女》这幅作品时,毕加索所表现的立体,还只是一种分析的表现手法,即把对象分解为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加以平面组合,或把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同一对象的结果,组合在一个画面上。用色也较为简单,目的是让观众把视点集中在形体结构上,实质这时的绘画表现是平面的。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马蒂斯让所描绘的对象,以一种更直接,更简单,更纯粹的方式平面化,就好比现在的相机一样,对于眼前的山水,只是从一个角度将多维的空间定格为一个平面,类似立体的剖面图。而毕加索则是,将要描绘的山水分解开来,山的这边,山的那边,水的上面,水的下面,从多个视角记录下所见,然后再拼合到一个平面中来,类似立体的展开图。当然,这只是毕加索初期对立体的认识理解和绘画实践,后期,他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采用拼贴和绘画相结合的手法,去重新创造一个意念,而不是去复制对象,进入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可以理解为立体的全景图。


《亚威农的少女》是毕加索受到塞尚结构观念的启示,并结合非洲土著艺术的表现后而创作。他不再一味追求平面的透视空间,而开始寻求多视角的空间表现手法,以一种简练的线条重新塑造空间,完全突破传统的表现。


画面中五个裸女的形象,以线条明快、简洁的几何体造型来表现,没有丝毫的肉的质感,很像是非洲古埃及的浮雕中的人物。在看似蓝色背景之下,渐进的橙色人体似乎有了一些温度。五个人体是由相对独立的几何形体,层次分明的色块,拼凑而成,有点像拼图游戏,甚至怀疑在拼图过程中是不是哪儿还出了点差错。不过,再眯起眼一看,这种破碎后的重新组合,却着天然的协调感,就像万花筒被打乱后,将碎片并列或重叠,借着折镜看到了看不到的侧面和背面,呈现出多姿的美好。画面虽然没有纵深感,在相互交错中彼此又有着分寸,莫明地透露着人物的燥动。


左侧的少女既有侧面又有正面的感觉,好像观者一下子多了几双眼睛,又好像眼花了,即使贴近了看,也还是看不清晰。


向右顺着人两位少女舒展着婀娜多姿的身段,只是本应该正面展示的胸脯变成了侧面的扭曲。


再右侧的两位少女像是背对着观者,只是鬼魅一般的面孔却扭转过来,以此来表达她们处于阴影之下。


中间的一堆水果,从节奏上缓解了画中紧张、神秘的氛围,一下子增添了许多生活情趣,似乎能听到她们的交谈。就好比你坐在课堂上,突然发现竟然透过一个人的后脑勺看到了他的五官,你正被奇异的观感有点吓到的时候,重新定睛在自己的书本上,此刻,你又回过神来。


他为力求最完整地实现多视角表达,利用许多垂直和平行线角,以及阴影加强对比,在前景和背景间穿插,用立体主义的思想巧妙地创建了全新的二维空间的画面。立体表现只是他的手法,他对绘画对象没想面面俱到,表达对象的意念才是主旨。


据说《亚威农的少女》是毕加索受到塞尚的作品《三浴女》的影响而创作,同时,受影响的马蒂斯创作了《生命的欢愉》。受两人尊敬的塞尚,引发他们走出各自的艺术之路,在不同的端点闪耀着光辉。


保罗·塞尚  三浴女  1882年  52×55cm


亨利·马蒂斯  生命的欢愉  1905-1906年  175×241cm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