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孔子率弟子游学:周游列国

 昵称16177767 2019-12-26

《孔子学说的网络世界》(连载之十九)

七、孔子率弟子游学:周游列国


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其魅力四射的人格魅力,无论走到哪里,都吸引着一大批义无反顾的追随者。课堂也就从学校搬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甚至田间地头。

本来由于时运不济,仕途多舛,孔子不得已才离开鲁国。离开鲁国的初衷是孔子倡导的儒家思想得不到重视,于是他的许多弟子追随他从55岁到68岁,周游列国,希望施展人生的抱负,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他们一边游历,一边讲学,虽历尽艰辛,也收获多多。他们游学途中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故事,在中国教育史上熠熠生辉。

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最惊险的莫过于在陈国绝粮与在匡地被围困。

《论语.子罕》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子被围困在匡地时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为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误会解除后,孔门弟子们继续前行。即使在被围困的情况下,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孔子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伟大使命,对未来充满信心,给弟子们极大的勇气与力量,也为他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他总是善于抓住机会,对弟子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我们来看看《论语.微子》的一段故事: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有两位隐士——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那个无所不知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整个社会昏暗、动荡像洪水那样滔滔不绝,泛滥成灾,你们又可以与谁一起去改造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孔丘回避那些昏君,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开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我们不可能与鸟兽同群,如果不同天下老百姓同甘共苦,还能和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改变这个世道了。”

这充分反映了孔子的责任与担当,他告诉弟子们,我们不做与鸟兽同群的逃避者,要做天下太平的奋斗者。

我们再来说说孔子在陈国绝粮的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载: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段文字用我们现在的话说,意思是:孔子带着他的学生在蔡国已经呆了很长时间了,而蔡国仍然没有起用孔子他们的意思,这时吴国攻打陈国,楚国来救助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正在陈国和蔡国的边境上,楚国于是派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要前往拜见接受聘礼,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商议说:“孔子是个很贤能的人,他提出的很多见解都击中了各诸侯国的要害。如今长期停留在我们陈国和蔡国之间,大夫们的施政措施、所做所为都不合仲尼的意思。现在,强大的楚国来聘请孔子,如果被楚国起用的话,那我们陈国和蔡国掌权的大夫就遭殃了。”于是他们共同商定发动私家兵员,在荒郊野外把孔子他们团团围住。孔子师徒被围困住,不得前行,所带干粮已经吃完,孔子的好几位学生被饿得一病不起,孔子却依然继续讲课,朗诵诗歌、歌唱、弹琴。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抱怨说:“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孔子回答说:“君子走投无路的时候,仍能坚守自己的志向和节操;小人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这时,子贡的脸色也很不好看,孔子就对他说:“赐啊,你以为我只是博学而见多识广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对呀。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是坚守圣贤之道并始终如一的人。”

《史记.孔子世家》继续写道: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知道弟子们心中不高兴。便叫来子路问道:“《诗经》上说'既非犀牛又非虎,奔命旷野受劳苦',难道是我们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说:“大概是我们的德行还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吧?不能使人家接受我们的主张。。“孔子说:“是这样吗?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使人信任,哪里还会有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呢?假使有智慧的人就能畅行无阻,哪里还会有王子比干被挖心呢?

《史记.孔子世家》继续写道: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对子贡说:“赐啊,《诗经》上说'既非犀牛又非虎,奔命旷野受劳苦'。难道是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一些您的要求呢?“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但他却不一定有好的收获;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有修养的人能研修自己的学说,就像结网先有纲,然后依序梳理结扎,但不一定被世人所接受。现在你不去研修自己的学说,反而想降低标准求人容纳。赐啊,你的志向不太远大啊。

《史记.孔子世家》接着写道: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最后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出去之后,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经》说'既非犀牛又非虎,奔命旷野受劳苦'。难道是我们的说学有什么不对吗?我们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博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容纳老师。虽然是这样,老师还是要推行自己的学说,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一个人不研修自己的学说,那是自己的耻辱;至于已用大力气研修的学说不被人所用,那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天下接受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被接受,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欣慰地笑着说:“有道理啊姓颜的小伙子!假使你有很多钱财,我愿意给你做管家。“
    于是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这样才解除了这场灾祸。

从孔子在陈国绝粮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子路的恼怒与迷惑,子贡的彷徨与妥协,颜回的执着与追求,但孔子都能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消除弟子们的糊涂认识,坚定大家的理想信念。由此可见,烈火见真金,越是艰苦卓绝,越能鉴别出君子与小人。一个胸怀远大,意志坚强的伟大导师,面临绝境,临危不乱,给大家以智慧和力量,最终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孔子和弟子们在陈国绝粮,《孔子家语.在厄》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非常有趣,很能反映出孔子情景教学法的智慧和魅力。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这个插曲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受困于陈、蔡之地,跟随的人七天吃不上饭。子贡拿着携带的货物,偷偷突出包围,请求村民跟他换些米,得到一石米。颜回、仲由在一间破败的土屋下煮饭,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颜回把沾着灰土的饭取出来吃了。子贡在井边望见了,很不高兴,以为颜回在偷吃。他进屋问孔子:“仁人廉士在困穷时也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改变节操还称得上仁人廉士吗?”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他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一个人偷偷吃饭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之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还是不怀疑他,那样做或者一定有原因吧。你待在这里,我来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进来说:“前几天我梦见了祖先,这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赶快端上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土掉入饭中,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我就把沾着灰土的饭吃了,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这样的话,我也会吃掉。”颜回出去后,孔子看着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在今天啊!”弟子们由此十分叹服。

今天的我们也不得不叹服!首先叹服孔子知人之深。读《论语》我们都知道,孔子对他的弟子们大都了如指掌。

《论语.先进》:子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孔子评价他的几位弟子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子路)鲁莽。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预测行情,往往屡测屡中。

正是基于他对颜回的深刻了解,所以他丝毫不怀疑颜回的节操。

其次叹服孔子体察人心的艺术。他听了子贡的报告,没有直接问颜回有没有偷吃,而是说快把饭上来祭祀祖宗。祭祖的饭当然是第一个献上来,没有人吃过的。孔子非常巧妙的引出了颜回的回答。既弄清了情况,又顾及了颜回的尊严。你看孔老夫子调查研究的艺术是多么的高超啊,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这个故事同时还令我们感叹:有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