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一生的抉择

 快乐QB 2019-02-13

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也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这是我们高度重视孔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鲁国国君)的支持。

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扶择人生的吧。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为思点家、教育家和学者。

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这一传统和当时学术向民间发展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以及学术事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孔子幼车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廓,后者主管畜牧).十五岁“:于学”,学无常师,而好学不厌。“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1以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阻挠,没有任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 子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他的弟子也越来越多,几乎遍及所有的诸侯国。当时,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孔子对这种“无道”的政局大为不 目满,不愿意出仕。鲁定公九年(前501),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 他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孔子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试图削列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然而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去世。

虽然孔丘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意志越磨越坚。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道的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而孔丘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诸侯割据时期。礼崩乐坏,阶层流动,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孔丘的人生目标不仅是对周礼文化的自我继承上的文化担当,亦有平定乱世的政治构想。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并由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

孔子周游列国

当时,长沮、桀溺、荷,丈人一流的人物却选择避世。他们大概都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潇洒自足,对孔子的扶择大不理解。卫国夜这个地方的封疆官是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示大道于天下!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会现实。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推动力。这说明孔子有一种异常可贵的勇于担当的精神。“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也许就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概括了。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出自《论语·八佾》)。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自《论语·微子》)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出自《论语·微子》)

耰而不辍

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著上。为达到目标,他百折不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雅斯贝尔斯说: '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是他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下言放弃。

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桀溺向子路说完自己的看法, 《论语·微子》原本可以直接去写子路把事情告诉了孔子,现在加上“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绘桀溺的情态,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