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月清泉自在怀——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大西瓜nj5u4j9h 2018-01-10

《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赏析

安徽芜湖市安徽师大附中 朱诵玉

阅读提示

这几章所记,都是孔子周游列国,路遇隐者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积极处世、以天下为己任的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文中对几位隐士形象的刻画,颇为生动、精彩。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五)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六)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从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七)

明月清泉自在怀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走过一站又一站,走遍东周列国,只为宣传他的主张,宣扬他的理想——重建文王武王之礼,使天下太平。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积极追求的孔子,充满热情的孔子,永不言弃的孔子,胸怀博大的孔子。

追求的辛苦。“扑面征尘去路遥”,乘坐那样简陋的交通工具(车舆),要走那么远的路,其辛苦可想而知。师徒们又常常走散(“子路从而后”),这给行程更是带来诸多麻烦。同时,孔子还要面对各国诸侯、贵族们的非难与奚落。面对这些困难,孔子并没有退却,而是迎难而上,努力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真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

奋斗的热情。“功名本是真儒事”,孔子不为功名,只为理想。他带着一腔奋斗的热情,他有着传道布仁的急切之心。那个接舆虽说“来者犹可追”,可他追求的却是隐居,表现的是对政治的失望。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为什么下车?他有话要和接舆说。想说什么话?他要和楚狂接舆理论,他要说:现在天下是乱,但还有挽回的希望,社会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可接舆却躲开了。看似洒脱的接舆,实则悲观、懦弱;而四处碰壁的孔子却始终怀着一腔热情。真是一样的社会,两样的情怀。

信念的坚定。“高山有疾路,独行终不疑。”多年的四方奔走,并没有哪个国君能认同并接纳他,孔子也毕竟有些惆怅,有些无奈。“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是啊,人毕竟是人,是不能和鸟兽同群的。然而,又有谁能真正了解孔子呢?干脆像长沮、桀溺这两个大个子一样隐居吧!不,这不是孔子的性格。“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正因为天下无道,所以孔子才要参与改革啊!纵使举世皆非,而孔子也要一任己之力去为之。失意怅惘,但不灰心失望,这就是孔子。

博大的情怀。一心频思君臣义,万里奔波志不改。孔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求仕,以期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这种博大的胸怀也感染并影响了追随他的弟子们,看看子路的这一番议论,便知其是深得孔子思想之精髓的;而这段话也可以看作是孔子本人思想的写照。好一个“不仕无义”!出仕并不是为了光宗耀祖,也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义”,君臣之义,也即是为了天下之义。如此的境界,如此的胸怀,又岂是那荷蓧丈人所能比、所能及的?胸怀天下又何必拘泥于“四体”和“五谷”这些细枝末节?专一为自身之洁,是自私,是沽名钓誉;也是懦弱,更是忘“义”、“乱大伦”的。故即使“举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芋”(韩偓《安贫》),也要坚持走自己的孤独之路,这是为了“义”。好一个博大的孔子!

任凭路途遥远,不管世人目光;捧一轮明月,掬一泓清泉,孔子驾着他的马车,继续坚定地西去!

——发表在《语文周报》2005年第4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