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学者陈襄

 菖蒲泛舟 2017-08-30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先生,侯官县(今闽侯)南通古灵人。幼拜老儒为师,及长,就学福州,与陈烈、周希孟、郑穆为友,称“海滨四先生”。宋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及第。陈襄为浦城县主簿,代理县令,明察深研,判决不少疑案。并建学舍三百楹,亲临讲课,求学者数百人。

后调任台州仙居令,作《劝学》一文,劝年轻人就学。皇祐三年(1051年),入京任秘书省著作郎,后又外任孟州(今河南孟县)河阳令。当地人不懂种水田,陈襄割田二百亩为示范田,教人民种水稻。至和元年(1054年),再次入京任秘书丞。外放为彭州(今四川彭县)濛阳令。富弼为宰相时,力荐陈襄。嘉祐二年(1057年),任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事。嘉祐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发动民众开渠引水,使二百里土地受益。治平元年(1064年),改任开封府推官。后为盐铁判官。神宗立,陈襄奉命出使辽国,辽国设小座招待陈襄,陈襄以礼争之,不肯就座,辽人反向地方官抗议,上奏朝廷,陈襄因此出知明州(今宁波)。熙宁元年(1068年),任尚书刑部郎中,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事,改侍御史知杂事。时王安石执政,陈襄五次上疏,论“青苗法”之害,请罢免王安石、吕惠卿,神宗不从,但器重陈襄文才,召试知制诰。陈襄以言不见听,辞不应试。翌年,任知制诰,入直学士院。熙宁四年,陈襄出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修建范仲淹拟修的学舍,与诸生讲《中庸》。次年,移知杭州。熙宁七年(1074年),复知陈州,修八字沟,排除城中水涝灾害。熙宁九年(1076年),陈襄被召入京,为枢密院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提举进奏院,后又兼侍读,提举司天监。元丰二年(1079年),兼管尚书都省事。陈襄在经筵时,受神宗信任,曾举荐重臣、名士司马光、韩维、吕公著、苏颂、范纯仁、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郑侠等33人。后病死京都,追赠给事中,谥“忠文”。葬常州宜兴县安定乡。著有《古灵集》25卷传世,另有《易讲义》、《中庸讲义》。


周希孟(约1013~1054年),字公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年少通五经,尤精于《易》,与郑穆、陈襄为友。提倡经学,持经讲道。自宋庆历以后,历任州守如蔡襄、刘夔、曹颖叔等皆亲临学舍,询问经义,希孟之名益显。朝廷诏赐粟帛,命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至和初,病卒于家。著有《诗义》10卷、《易义》10卷、《春秋义》30卷,《杂文》2卷。


陈烈(1012~1087年),字季慈,学者称季甫先生。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与陈襄友善。宋庆历元年(1041年),举乡荐,试进士不第,遂不再往。蔡襄知福州,向陈烈询问闽俗利弊,陈烈留诗示劝。陈烈熟悉古代礼节,依据儒家经义办理婚、冠、丧、祭诸典。皇祐五年(1053年)州守曹颖叔荐陈烈于朝廷,诏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福州州学教授。陈襄屡荐于朝,称其明典礼,博通群经,其为文章,渊源洗博,肆笔而成,求之宿儒,未有其比。元祐元年(1086年),特授宣德郎致仕。翌年,仍任福州教授。是年病卒。有《孝报经》3卷。


郑穆(1018~1092年),字闳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生于书香之家,与陈襄、陈烈、周希孟等友善,积极提倡儒学。宋皇祐五年(1053年),中进士甲科,任河南寿安主簿,后入京,为国子监直讲,编校集贤院书籍,转馆阁校勘,升太常博士,又改集贤校理,汾州通判。熙宁三年(1070年),任岐王侍讲。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以为其道德、才学可以辅导诸王,改诸王府侍讲。郑穆居馆阁30年,在王邸亦10年左右,凡可以劝戒者,必反复陈述,岐、嘉二王,深为敬重。元丰三年(1080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任期尚未满即告老,掌管杭州洞霄宫。元祐元年(1086年),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召郑穆入京,为国子祭酒。元祐三年(1088年),杨王、荆王请为侍讲,遂改任杨王府赞善。太学生上书乞以为师,朝廷仍命郑穆为国子祭酒兼徐王翊善。翌年,任给事中兼祭酒。元祐六年(1091年),以本官提举洞霄宫。后病卒于福州文儒坊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