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艺术走进大众——2017蚌埠市书画院公益系列讲座(六)

 lj0279 2017-08-30

李纪永讲——书法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角色”转换

一、从甲骨文——行草书:书法技法由简入繁的演绎过程。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早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特点 瘦弱纤细的风格。由于这种文字受到书写工具的限制,所以笔道都是直的,有时与圆转相同。故而字形瘦长,线条细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劲的风格。形体结构还没有完全定型。

  金文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特点 浑圆质朴的风格。

大篆 产生 大篆是相对于后来的小篆而言的。特点 曲折宛转的风格。起笔和收笔大都是浑圆。转角处都带弧形,曲折引长而划一,使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体势雄健。

隶书产生是从小篆脱胎而来的。始于秦朝,到汉代才臻于成熟。线条较小篆简直变弧线为直线,变圆转为方折,有一定的粗细变化。这样书写起来就方便多了。

 楷书,也叫“真书”或“正书”。楷是规矩,整齐,楷模的意思,特点 楷书字体确实颇具规模。这种字体同汉隶的基本结构虽相同,但它是对隶书的改造而成的,它吸收了隶书结构匀称明晰的优点,改变了隶书的笔势或适当简化。

草书 草书一般是比正式字体写的草一些的字体。,有连笔。仍保留隶书的波磔,但字字独立,不相连属。笔画界限清楚,布局也较匀称,书写比隶书简便迅捷的多。如西晋书法家索靖的《出师颂》,用笔既沉稳劲健,又活泼灵捷。

 行书 行书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书简化了楷书的笔画,采用草书连绵的笔法。笔画连绵而又各字独立,清晰易认。书写效率较高,成为楷书的辅助字体。



二、从钟繇——董其昌:书法历史演变不能忽视的各个节点。

 1、书法的学习需要从经典取法,历史上的书家如浩瀚星海数不胜数,人的一生不过百年、精力有限。

  2、那些号称“遍临百家”的,不过是骗人的把戏。

  3、精准学习与开阔眼界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4、走“大道”,从历史公认的经典入手。那么历史上经典都是哪些呢?我们以楷书行书为例: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初唐四家-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张旭-怀素-杨凝式-宋四家(苏黄米蔡)-赵孟頫-董其昌-晚明四家(不宜入手)-清代刘墉、何绍基、赵之谦(不宜入手)等等。

5、魏碑与“二王”的笔法属于两个体系。

     

三、广观约取——书法临摹的技术与技巧。

准确性临摹

分析性临摹

分析性临摹

四、有水之源——书法创作的依托之床。

1、模拟创作(集字、集联)

2、以所学习的经典法帖为依托|倚帖创作

3、借鉴性创作—以古为师、以今为友

五、临创互换——书家由生到熟的发展历程

1、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循环往复的过程。

2、临摹—创作—临摹-----,是一个相互间反复交替的过程。

3、自我满足是停滞甚或倒退的见证。

4、交流是提高的有效手段。

5、理论是登山的指路灯。

6、文学、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的熏陶。

总结

书风特征明显的书家不宜入手。

准确性临摹:单字的分解、组合的分析、笔墨纸张的接近性选择,

临摹场景的设置。

准确临摹,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神经”,努力做到“还原经典”,最怕

“浅尝辄止”“似是而非”。

准确性临摹是以帖为主,学习者处于相对“被动”状态;

分析性临摹是以“帖”“我”结合,学习者处于一定的“主动”状态。

百变性临摹,处于临创之间的“二度”创造,学习者处于主动的支配状态。

三种临摹方式存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基础过关后可“交叉”进行。

书法的学习:有来源出处,有体悟创新。临创之间的比例3:1.

创作应做到“胸有成竹”,必要时可以“打草稿”。

创作时妙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既不拘泥于法,又不能游离于法则之外。

书写的“情趣”:书写性与抒情性。

保持进取的方法:学会经常“归零”;走出去“交流”;多看“好东西”;多给自己设置“障碍”。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人是“小姐的心思 丫环的命”,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笔法训练,梦想成为优秀的书家,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