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书,先求笔法。书法历史长河两千多年,有没有公认的法则呢?答案是肯定的!始自仓颉造字以来,汉字历经多次演变,这都是时人推动变革的结果。东汉草书盛行,行书、真书相继出现,之后书法用笔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是书法史的分水岭,不同于之前的篆隶,真行䓍更讲究笔法的运用。正如孙过庭《书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此后,学书者唯得其法,方能成功。 ![]() 唐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说:
意思是说:早些年我学习书法,对笔法很重视,专于寻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我向东海的徐璹学习笔法,在贞元十七年的时候,我又师承清河的崔邈学习笔法,这些说起来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张芝之前,并不存在真、行、草书笔法。 ![]()
这段话给我们传递了两个内容,一是学习书法,重在掌握笔法;二是唐朝人认为笔法主要指真行草书之法,又称楷法,区别于篆隶。 在古代笔法是秘不外传的,一般人要想得到笔法并不是那么容易。 ![]()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说:
![]() 古人笔法的传承,我们从元代书法家刘有定《衍极》注中可窥见一斑,他在文中说:
![]() 蔡邕在嵩山得到笔法(至于怎么得到的没有说),传授给崔寔和女儿蔡文姬(名琰,字文姬),张芝等人受其影响很大。三国时期魏国大臣、书法家、制墨家韦诞得到蔡邕的笔法之后,自用而不外传。韦诞死后,曹魏大书法家锺繇(小楷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派人挖韦诞墓,从墓中得到蔡邕的笔法,直到自己快死去的时候,才将笔法传授给儿子钟会。宋翼是钟繇的外甥,向钟繇学习书法,但真正的笔法钟繇却没有传给他。晋朝太康年间,钟家的墓被盗,宋翼才得到此笔法。 ![]() 刘有定还记述了之后的笔法传承:张芝、卫瓘、卫恒、卫烁(卫夫人)、王旷、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萧子云、王法极(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陆柬之、陆彦远、张旭、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韦玩、崔邈、怀素、柳公权…… ![]()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汉字经多次演变,字体多样,古代善书的名家繁多。就学书者而言,究竟从学哪一种字体开始学起?哪种书法流派是公认的主流?古人崇尚的笔法又是什么?这是初学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 就汉字的书体而言,据《说文解字·叙》记录,秦代政府用了八种书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
就书家而言,历代知名书家很多,元刘有定在《衍极》注中说:“自书契以来,传记所载,能书者不少” “其人亡,其书存,古今一致,作者十有三人焉”“谓仓颉、夏禹、史籀、孔子、程邈、蔡邕、张芝、钟繇、王羲之、李阳冰、张旭、颜真卿、蔡襄也”。 ![]() 就汉字的的字体而言,有篆、隶、楷、行、草5种字体。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主席的话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学习书法也是如此,必须找准学习的方向,才能避免走弯路。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笔法是一个典范。 南朝宋书法家羊欣在《采能书人名》中说:王羲之,晋右将军、会稽内史,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古今莫二。 羊欣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没有第二个人能达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 唐太宗李世民,在书法上也有一定成就。《王羲之传论》是李世民为《晋书.王羲之传》写的一篇赞辞,历数各家书法之短,独赞王羲之曰:
用现在的大白话就是:仔细地观察古往今来的书法家,认真地研究所有书法作品,能够做到尽善尽美的,只有王羲之了!王羲之的字,一点一划都精巧到了极点,整体、全面地看,便像云烟弥漫玉露凝结,笔划有时候似乎断了,实际上却连结在一起;又像风鸟在飞翔,纠龙在盘曲,字势似乎倾斜,整体结构布局却又很端正。放在身边看了又看,终日把玩也不觉疲倦,看来看去,简直不知道他是怎么写成的。值得内心倾慕,值得切实效法的,除了他还有谁呢。其余一些小人物,根本不值得一提! ![]() 封建帝王为书家亲自作传论,是十分罕见的。经李世民大力推崇,王羲之书成为书法的正宗,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巨大。 唐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张怀瓘《书断》列书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和草书等十体,中卷下卷为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以书体区分。其中各书体入神品共25人(除各体重复共12人),王羲之的隶书、行书、飞白、草书均列入神品,独占25席中的4席。 ![]() 张怀瓘在《书断》中评价王羲之说:
刘有定在《衍极》注中,提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流皆出于二王也。 也就是说,晋朝直至宋朝及以下,书法大家很多,但主流书家都是出于王羲之、王献之。 ![]() 现代书法家潘伯鹰先生,生前是研究王羲之的专家,他在《中国书法简论》一书,大力提倡学王羲之。他说:
![]()
长期致力于中国书法的当代书法研究学者黄简老师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