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简书法讲座笔记: 第01-10课

 爱雅阁 2015-12-29
01.初学者应该学那一种体好?

这一讲详细介绍什么是字体、书体和书法家之体。这些体,在发后书法课­中会经常提到。



                                                                            书法:初级课程 01 三种体的意义 



 
很多人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但是,不得概念,成功的比例不大,这是什么原因?你看,通常是去买几本贴,买枝笔,回家就开始练起来。但是这儿他少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先把书法的“法”搞清楚。你想,你连书法的“法”的法都不懂,你怎么可能成功呢?书法牵涉到很多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说你买一枝毛笔,什么毛笔是适合你需要的呢?你买一本字帖,哪一本字帖是入门贴呢?这些问题不解决,今后一起困扰着你,妨碍你的进步。所以,今天第一堂课,我先从最基本的概念给大家讲。

        什么是书法?以下我就初学者经常提的问题进行讲解,这些问题呢,我用数字标明,然后,我解释的要点,就标明为1.11.21.3等等。如果你对我解释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在我黄简艺术工作室的社交网站上提问。提问的时候,请你注明是哪一点有问题。好,那我们现在就开始。

        1.什么是书法。书法分为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又有欧体、褚体、颜体、柳体……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

        中国汉字的体很多,初学者往往觉得很困惑。这里重要的是把各种体的意思搞清楚。

        1.1字体的分类
        要了解汉字的这些体,可以把它做一个分类。我这里介绍一篇好文章,作者是著名学者郭绍虞教授。文章的题目是《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发表于《学术月刊》19619月号。这篇文章把汉字各种体分得很清楚。郭先生说: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指文字的形体,二指书写的字体,三指书法家的字体。下面我详细的解释一下儿这三种体的意思。

        1.2文字的形体:

    第一种文字的形体,就是通常所称的字体。字体是文字学上的概念,考察的标准是字形的结构特点。有相同特点的字就称为一种字体。

        什么是字体。指文字的形体,它考察字形的结构特点。有相同结构特点的字称为一种字体。如篆字,隶字,草字。

        在中国汉字的演变史上,字体经历了古文字和今文字两个阶段。秦以前用篆字,在文字学上篆字属于古文字,汉转用隶字,隶字称为今文字。汉以后用正楷字一直到今天。(正楷字称为今隶,因为正楷和隶字在结构上基本一致,所以那时唐朝正楷字也叫隶字)。篆字和隶字属于官方正体字。与之对应的是手写体中有严密的系统,有结构特点的就是草字,随手乱写不叫草字。

        1.3什么是书体。指文字书写中产生不同的体势,姿态。它考察的是书写特点。观察不同的书体,主要就是点划形状不一样。

        有文字就有书写。书写时间长了,因为用途不同,工具材料不同,书写的人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体势。一种字体可以演变出几种甚至几十种书体。书体和普通的手写体不同,普通手写体没有规则,书体是特意创作的。以小篆为例,史籍记录小篆就有十几种书体。一个小篆的“君”字,字体相同,就可以写出好多种书体。常用的比如:粗壮的就叫“玉箸篆”,线条细的,就叫“铁线篆”,下垂的笔画,好象韭菜的叶子,就是“薤[xiè]叶篆”,它们书写的特点,各有不同。这种情况在外国文字,比如英文里边,也是一样的,英文也可以写出各种书体,在电脑中我们称为字型。观察这些不同的书体,主要就是点画的形状不一样。那么书体有什么用呢?书体的丰富一可以美化字型,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起着区分的作用。如:标题与正文的不同。

        中国古代很早就懂得利用书体,据《说文解字·叙》记录,秦代政府用了八种书体,一曰,大篆(用庄重的场合 )。二曰,小篆(秦代新创的官方文字)。三曰刻符(用于兵符,皇帝传达用兵命令)。四曰虫书(用于写幡信,就是写在大旗上,由于旗面不平,线条曲曲弯弯,所以叫虫书)五曰摹[]印(用于刻印章,秦代印章往往画出方格。)六曰署书(标签)。七曰殳[shū]书(殳是八角兵器,写在兵器上的书体,使用的姓名和装饰)。八曰隶书(秦代公文多,叫有罪服刑的隶人帮助抄写,隶书秦代用于公文抄写,到了汉代称为了正式文字)

        《说文解字叙·新莽六书》汉代也有六种书体。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小篆也。四曰左书,秦隶书。五曰繆[miù]篆,摹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汉代除了这六种书体之外,还有两种重要的手写体草书,这是指有系统有规则的草书用于快速书写,叫章草,草法很严整。写的人要受过训练的。还有一种叫行书,用于签名和写信,古代签名又叫画押所以行书最早称为行押书,写信也叫相闻书。真书又称章程书,用于公文,奏章,抄经,因为它比隶书快捷,产生后很快的代替了隶书的正统地位。

        1.4.书法家字体。书法家的字体不是考察字形结构,也不是书写的特点,是指书法家的个人风格,书风。书法家的字体=书风。同一种字体或书体,可以有各种各样的个人风格。如欧体就是欧阳询的风格,褚体就是褚遂良的风格,颜体就是颜真卿的风格,等等。

        一种字体可以写出很多书体,书体是字体的衍生,使字体形态多样化,而一种书体由不同的人去写,又有不同的面貌,这就是风格。书风是人性的表达,所谓“风格即人”,人人不同。

        例如:行书是一种书体,王羲之写的《兰亭序》,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后来的书法家都很喜欢写《兰亭序》,但写出来的风格跟原作就很不相同。我这里以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fǔ] 三个为例,可以看到他们写的《兰亭序》是人各一面,相差很大。汉隶中的“君”字在不同的碑帖中,也是风格个异,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作者的修改不一致。

        字体发展出很多书体,而每一种书体由不同的人去写,又衍生出各种面貌,这就给书法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在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的书体,我来举几个例子:

        虞世南是智永的学生,王羲之系统的重要人物,唐代张怀瓘[guàn]说:“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照中国传统的儒家观点,内含好过外露,他的代表作《孔子庙堂碑》,写得非常安静。

        颠草,又称狂草,唐代的张旭,行为和常人不同,有时表现的疯疯癫癫,人称张癫。他的草书被称为“颠草”,又称为“狂草”。明代宋仲温评价说:“奋思狂逸,更无凝滞”,狂草的风格就是“狂逸”。

         颜体,颜体指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风,准确点说,是颜真卿晚年的书风。颜真卿用篆书的笔法写真书,平画宽结,写出一种端庄雄伟的风格,60岁写《麻姑仙坛记》。柳公权,最大的特点是骨力坚强,通常骨力多的,往往干瘦,而柳体却写得遒劲丰润,代表作《神策军碑》。宋徽宗的瘦金体“横竖犹如画竹,撇捺好似兰叶”,风格华丽富贵,代表作《秾[nóng]芳诗》。

 

    本节要点:

    汉字字体可以分为三类。文字的形体,书写的字体和书法家的字体

    汉字字体有哪几种?

    主要的书体有哪几种?

    要点解读:

    就汉字而论字体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字体,二书体,三书风。

    汉字有篆隶楷行草5种字体

    主要书体有大篆,小篆,刻符,虫书,署书,殳书,摹印,隶书。

    思考题:

    1. 通常所见颜体,都是真书,颜真卿写得草书隶书或者篆书,算不算颜体?

    2.买字帖时,该不该买书风和自己性格相近的字帖呢?

    雨儿答:

    1. 我认为算,因为书法家字体是展现个人风格特点的,书法家会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用笔,结字的习惯,无论他们写哪一种字体都会体现出来个人的独有的风格。因此颜体不应单指颜真卿的真书。

    2.哈。我是觉得应该的。如果买了要为下一步临帖做准备,一定要买符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和审美相近的字帖,书法艺术它的视觉美感是的通过线条的形态和空间分割等等一些因素来传递的,人的不同性格和审美取向会让你对各贴有不同的喜好程度。选择喜欢的钟爱的,必然悦目悦心,心动,神动,才有手动的内在驱动力,那才会让自己心之向往,爱不释手,学习可以快乐,前提是你真的喜爱它。

第02课笔记:什么是书法

上节课讲了三种体,介绍了字体、主要书体和书法家之体的意思,这些体今后课程中经常会提到,希望各位记得。比如说欧阳询的“欧体”,你就应该知道“欧体”不是字体,也不是书体,是书法家之体,它是表现欧阳询的个人风格。如果你能这样理解,那就非常好了。但是,这三种体没有讲完,还要深入,因为这三种体跟书法有莫大的关系。今天我就讲讲这个关系。讲完之后,你就知道什么是书法了。

       2、这三种体,跟书法有什么关系呢?前面讲过,字体发展出书体,书体衍生出书家之体。现在要研究它们跟书法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每种体的创作目的、创作手法和创作结果入手。

       2.1字体和书法的关系

       创造文字的目的,是把人们的思想语言记录下来,正如孙过庭所说:“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说文解字·叙》这样说:“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指出创造文字,就是为了沟通和保存。

       字体的创作手法,以篆字的造字方法为最基本,通常说就是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个方法,前面四个字是造字,后面两个是用字。有了这六个方法,就造出了成千上万个汉字字形。隶字的字形,是从篆字而来,用隶定或隶变的方法得到。在六级课程“隶书”中会详细解释。草字的造字方法,在七级课程中介绍。

       字体创作的结果,规定了每一个字的字形结构,以供书写。如:“天”就是“一”字下面加一个“大”字。“地”字的结构,就是左是“土”,右是“也”。字是有了,但写成的字,未必好看。这算书法吗?当然不是,只是写字而已。从古到今,大多数人写字只是写一个字形,达不到美观的标准。例如秦代诏版上的草篆,书写者只是写出篆字的字形结构而已。汉代使用竹简木牍,这是写在木牍上的隶字,是很草率的民间写字的遗迹。新疆出土的东晋李柏文书,可以看出来,李柏只会写字,不懂书法。

       简言之:书写是表达字义,所以最重要是字形结构对不对,至于形体美不美,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书写某一个字体,并不是书法。

       书写:结构对不对

       书法:形体美不美

       普通手写体没有法,只是写字。来学书法的人,个个都会写字,那么,为什么会写字的人还要来学书法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都知道,“会写字”和“会书法”是两件事。

       2.2书体和书法

       书写的字体,就是书体,运用书体来书写,是不是书法呢?

       书体创作的目的,有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功利性。比如:大篆、小篆是统一文字;隶书、草书是提高抄写速度;虫书、刻符宣示身份、取信;摹印制作印章;署书包装封检、题榜;殳书兵器刻名;行书,签名画押、写信。

       书体创作手法:加工字形点画。字体是创作字形,书体是加工字形。造字是从无到有,加工是对既有的字形变动或美化。比如:隶书,改小篆圆转笔画为平直。摹印,点画伸长缩短。虫书,点画屈曲蜿蜒。殳书,起笔加上鸟头。行草,点画连写。到东汉未,因为汉灵帝的提倡,这种加工、美化点画外形的方法,发展出很多书体。
       南齐萧子良《古今篆隶文体》就记录了52种。我这里举几种给大家看:云书,点画模仿云的形状。龟书,就是用乌龟的形状,拼出文字的点画。仙人书,用人体表示文字的变化。这种点画装饰的方法,并不是中国独有,外国也有。这种作品,其实都是美术字。唐代大书法家孙过庭谈过这个问题:“复有龙蛇云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真于当年,巧涉丹青,功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跟书法不是一回事儿,不承认这一些是书法。

       书体创作的结果:是丰富了字体表现的形式。举一个国字为例:它可以写出篆书、古隶、汉隶、行书、魏碑、真书、章草、今草、狂草等等。

       简言之:书体没有改变文字的基本结构,不影响字义,只是丰富了字体的表现形式。书体初创,目的是“助人伦,为教化”,是实用性、功利性的书写,属于工艺美术。后来书法淘汰了装饰性的美术字(云书、龟书、仙人书等),只留下自然书写的书体。正如郭绍虞先生说:“就书写的字体讲,一般又分为正草隶篆四体,或真行草隶篆五体”。行书和真书相近,所以有时讲四体,有时讲五体。

       2.3书法家的字体和书法。

       书法家的字体,这就不同了,它是指书法家的个人风格,是表现作者自己个性的。当字形显示出个性的时候,字形就变成了一个“像”。书法家创作目的:表达个性。
       
清·刘熙载《艺概》说得很清楚:“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书法它也是一个“像”,表达心中之“意”。意在笔先,意是根本的,先于象;字像后于意,所以说是后天的,这就是书法这用。
       刘熙载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法这个像,就是一个人各方面的表达。所以我们古代有一句话说:“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字。

       形、像:中文里经常讲到“形、像”。仔细研究一下,“形、像”两个字,涵义其实是不同的。形指外表,如相貌;如果把一个人的内涵,如气质、学识、涵养、性格,寄托于形,那就是一个像了。
       
外形重要还是内涵重要?我们不会说给一个人画形、塑形、雕形,我们只说画像、塑像、雕像。因为像是反映人的内涵。明白了形像,用到写字上来,这道理也一样。
       文字本来有一个字形,一个人的个性内涵寄托于这个字形,这就是字像了。人的外形,有些好看,有些不好看,但“像”是你自己的内涵。你的像好不好,取决于你自身的修养。

       汉字的字形,表达的意思很多。我来整理一下儿:举“鱼”字为例:首先,字形可以表示字的结构特点。从篆字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鱼本来是一个象形字。其次,看见字形,也知道了它的字音,读[yú]字形也表达了字义,鱼是一种水生动物。字码:计算机编码为9B5A。当字形表达出书写者的个性,它就成为一个字像。正因为有字像,由此而产生了书法艺术。这样一来,字像和字义就开始分离了。比如“丑”字,字义是不好看,不美,但书法家写的“丑”字,可以很美。因为它们表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唐代张怀瓘guàn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个人的神采,使字形成为字像。真正懂书法的人,只看字像,反而不留意字形是什么了。就纯粹的书法而言,写什么文字内容都可以。因为它表达的不是字义,而是作者个性。所以张怀瓘guàn
又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写文章至少要几个字才能表达出意思,书法只要写一个字就够了,就看见作者的神采了,所以说是简易之道。
       
传为唐代张旭写的狂草《古诗四贴》,十个人有十个很喜欢这幅作品,但十个人里有九个读不出写了什么。读不出,能不能欣赏呢?当然可以。这个作者的个性癫狂,大家都可以感受到。我要补充一句,这里说得是纯书法艺术,但书法也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如书法写了一首诗,那就是书法和文学相结合;抄写一篇佛经,那就是书法和佛学相结合;正如电影那样,电影可以结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等,成为一种综合艺术。书法也可以综合其他的艺术。上面张旭写的就是瘐信和谢灵运的诗。所以欣赏书法,就是欣赏作者的神采,欣赏作者的人性之美。人性千变万化,有些人个性有缺点,在书法中也会体现出来。
       中国第一篇评论书法家个性的文章,南梁袁昂的《古今书评》中:“王右军(王羲之)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羲之的书法,它所表达的个性,就是这一种“帅哥”形象。又说“王子敬(王献之,王羲之的小儿子)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这就是说,王献之的个性,是有缺点的。“羊欣(王献之的外甥,书法专学王献之)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羊欣,他就是没有自信,老是学人家的,他自己的个性表达不好。这里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欣赏书法,就是看它反映的人性

       书法家的创作手法:主要是运用技法。孙过庭《书谱》说:一是精于用笔:“翰不虚动,下必有由”。毛笔不能乱动,下笔一定要有理由,会写的人,每一笔都到位;不会写的,毛笔就乱动。二是讲究笔势。“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几个笔画在一起,形状都不相同,在书法中称为笔势不同。这个今后要详细讲。三是创造字像。“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一定要表达出作者的情性,喜怒哀乐。没有个性色彩,这个字就是死字。

       简言之:在书写中,字形表达字义。字义供阅读,文学作品就是用字义表达的。在书法中,字形转化为字像。字像表达个人情性,以供欣赏和品味。

       2.4什么是书法?

       好,现在来想想这个重要问题:什么是书法?

       第一个答案是“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现在有很多人这样想。这当然是不对,一百多年前,全中国人写字都是用毛笔的,其中大多数人只会写字,不会书法。拿铅笔写字,这是铅笔字,拿钢笔写字,这是钢笔字,拿毛笔写字,就是毛笔字。写毛笔字未必就是书法。书法并不是由工具所决定的。

       第二种答案是“真草隶篆任选一种,写出来就是书法”。这个论点等于说书法由书体所决定,显然也不是。秦朝人都写小篆,汉朝人都写隶书,晋唐之后都写真书,难道都是书法?

       第三种“通过书写,创造字像,以表达个性,这就是书法”。这是比较好的答案。如王羲之《丧乱贴》,表达了王羲之悲痛的心情。

       书法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写出漂亮的字,而更重要的是写出活的字,把你自己的生命,寄托于字像。照相能照出一个人的外形,书法能留下你的内心。

 

       本节要点:

       字体:规定了字形的结构。

       书体:增强了字形的表现形式。

       书法家之体:将字形变为个性字像。

       要点解读:

       字体是讲结构,解决对不对的问题;书体是讲使(或实)用,解决表达的问题;书法是讲人性,解决美不美的问题。

       欣赏书法,就是看它反映的人性,就是欣赏作者的神采,欣赏作者的人性之美。

       书法创作:主要是运用技法。一是精于用笔(后面讲到的“九用”?);二是讲究笔势(???);三是创造字像。

   

    思考题:

    1、一首李白的诗,五个书法家用同样的书体去写,写出来算一个作品,还是五个作品?

    答:当然是五个作品。因为表达了五个鲜活的人性。

  2、看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这三个人的作品,试用一句话来形容每人的个性。

  不知道咋表达,说明俺不会欣赏书法。
第03课笔记:学书法从哪里入手
  3.既然古语说“字如其人”,那普通人写字也有个性,为什么不算书法呢?这个问题其实也可以问所有的艺术。拿唱歌来说,人人都会唱歌,为什么不是歌唱家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歌唱家受过训练,掌握了技法,所以唱起来比普通人好听。书法的道理也一样。

       3.1表达个性的两种方式。

       “字如其人”,这句话没有错。但个性表达有两种方式。一是自然表达,二是艺术表达。所谓自然表达,无须训练,是天性的自然流露。例如小孩子表达天真,不用教,教了反而假,所以称之为天性。但自然表达是低层次的,达不到艺术的境地,大多数人都是这个层次。没有掌握书法技艺的人,“字如其人”,只是流露天性,当有些人掌握了技法,就上升到艺术表达的层次了。“字如其人”也就更深入、更细致、更动人了。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脱离了自然表达的层次。拿我们前面讲到的李柏文书作为例子,李柏和王羲之同时,但是他没有掌握书法的技法,虽然他是用毛笔,写行书,他的字也表达了他的个性,可惜和王羲之一比,就差得太远了。写字和书法的分野,就在于有没有掌握技法。现代书法家潘伯鹰先生,生前是研究王羲之的专家,1962年,潘先生出版了《中国书法简论》一书,大力提倡学王羲之。他说:“除非我们不学习写中国字,若要学习,便必须从笔法入手。”这里所说的笔法,指书法的基本技法。表达个性,你要表达得好,首先要掌握笔法。

        3.2古人学书法先求笔法。

       我们来看看古人学书法,他们先学什么呢?古人学书法,是先求笔法。举例来说,唐朝大书法家颜真卿,他是张旭的学生,颜真卿曾经给怀素《草书歌集》写序,序中说“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常接游居”就是经常跟老师张旭在一起。)传为颜真卿写的另一篇文章《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论》中写到:“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
       
唐代有个和尚,叫怀素,善于写狂草,怀素本来在家乡长沙练字,时间一长,知道自己的弱点,就是笔法不精,他也去拜老师,唐陆羽《怀素传》中说:“怀素心悟曰: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乃师金吾兵曹钱塘邬彤,授其笔法。”(当时张旭已去世,邬彤也是张旭的学生。)有些人为了求笔法,先后拜几个人为老师。比如说,晚唐的韩方明。其生平资料极少,只知道他两件事:一他是《授笔要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后面经常要讲到。第二,他是空海的老师。空海在日本赫赫有名,他是佛教真言宗开山祖师,在书法界,就相当于中国的王羲之。空海年轻时来长安留学,跟惠果和尚学密宗,跟韩方明学书法。

       韩方明在《授笔要说》这一篇文章中说:“昔岁学书,专求笔法。贞元十五年,授法于东海徐公璹[shòu\shú],十七年授法于清河崔公邈,由来远矣”。宋黄庭坚在《山谷论书》中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直须具此眼者,乃能知之。凡学书,欲先学用笔。”书法的关键就是笔法,用笔一好,整个作品就精神奕奕了,用笔不好,线条好像一堆烂稻草,当然无足观了。
       
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揖》中说:“古人于笔法无不自秘者,然亦以秘之甚,故求者心挚而思锐,一得其法则必有成。”
       晚清书法家徐谦著有《笔法探微》,他强调笔法,他认为:我国近三百年无领袖群雄之大书家出现,乃由于不讲笔法之故”。 在《笔法探微》中说:“作书不求笔法而事临摹,则无书。”又说:“自唐以后已罕创作,今人或有思创作者,又患不知笔法,信手涂鸦,徒成恶道”。

       简言之:

       古人学书法,先求笔法。

       掌握笔法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回答第一讲中第一个问题,书法各种体中,初学者应该先学哪一种体好呢?学书法应该先学哪一个体,都不是。学书法,应该先学笔法。

       所有的书体,真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各有特点,是五个专题。但书体只是书法的表现形式,无论真行草隶篆哪一体,都要先解决笔法。你想,连毛笔都不会用,哪一体都写不好。所谓书法,就是强调书写有“法”。笔法是书法的根本。学习书法,当然应该先学笔法。

    4.书法的笔法是不是每个书法家各有一套?笔法有统一的规范吗?

    这个问题也很重要。

    4.1笔法有统一的规范。

    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第七这么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伟传,用笔千古不易。”潘伯鹰先生解释赵孟頫这句话说:“他在这句话里说清楚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用笔,古往今来所有写字的笔法是一致的。学会了笔法,就掌握了关键,任何字都会写。一个是结字,结字是字的组织问题。这是随时代,甚至随作家而不一致的。”结字是审美观的表现,用笔讲的是工具的使用方法。工具不变,方法当然也不变。所以说“用笔千古不易”。

    就工具本身而言:一种特定的工具,在长期使用中,都会形成使用规范。

    就个别书法家而言:个人用笔方法各有偏重,各有特点,但还是要符合规范。毛笔看起来简单,但它的使用方法比较复杂。毛笔一共有多少种用法,是可以穷尽的;怎么用毛笔,也是有统一规范的。至于创作时用哪一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用笔规范是第一位的。你不要先去想自己怎么发挥,这是学会了以后,才想这个主题。

    简言之:

    笔法本身是讲共性的;

    共性就是用笔规范,大家都要遵守。

    具体运用是讲个性的;

    个性发挥不能脱离规范。

        所谓共性,就是相同,所谓个性,就是不同,个性是在共性下面发挥的。所以,你首先要学会、理解毛笔的规范,也就是共性。

       4.2王羲之笔法是典范。

       在历史上,王羲之的笔法是一个典范。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卷下《隶书的重要作用》中写道:就中国文字和书法的发展看,隶书是一大变化阶段。甚至说今日乃至将来一段时期全是隶书的时代也不为过。草书和楷书为千余来流行的书法,它们在形体上,由隶书衍进,固是无待多言的事实,尤其在技法上,更是隶法的各种化。”(实际上正楷在唐代叫今隶,是一个系统。)就是说楷书和草书,一千多年来,都是从隶书里边演化出来的,它在技法上,也是隶法的各种变化。唐朝人认为笔法主要指真行草书之法,又称为楷法,和篆隶相对。这在韩方明的《授笔要说》中可以看到。而从篆隶转化为真行草之法,里边的关键人物就是王羲之。潘先生又说:王羲之是精擅隶书、更以其中许多笔法变化移转到楷书和草书上最有成就的大家。事实上,自从有了他,中国的书法才形成了由他而下的一条书法大河流的。这话一点都不错。这个笔法,到王羲之就完成了从隶书到真行草书的变化。潘先生又说:我深觉王羲之不仅是一个精通隶书的大家,其更伟大的成就则在能以隶法来正确地、巧妙地、变化地移入楷行草书之中,成为新的体势,传为不朽的典范。

       我在第一课中讲到,真书、行书、草书,都是在隶书时期产生的,可以说是隶书的演化。王羲之成功地把隶法运用到真行草书之中,使他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枢纽性的人物。

   

 

    本节要点:

    笔法是书法的核心;

    学习书法,最重要就是掌握笔法;

    王羲之笔法,是笔法典范。

 

    要点解读:

    笔法是学习书法的关键,学书法先学笔法。笔法有统一的规范。

   

    思考题:

    1、古人学书法,先学笔法,是不是抓到关键?有没有不懂毛笔用法,书法也写好的?

    答:当然是抓到了关键。从后面的课程内容来看,有些不懂九用笔法具体内容的,也自己总结创造了和九用笔法相同相近的各种用笔方法。如拨灯法。

     没有这样的人,工具都不知道用法,不可能用这个工具干好活。可能没有老师教,通过长期实践,自己摸索总结出了使用方法。至于不懂方法而写好书法,是不可能的。

  2、韩方明的《授笔要说》网上有,你有没有读过?日本空海大师的笔法,和张旭有什么关系?

第04、05课笔记:聚焦王羲之

       上一课讲到,古人学书,先学笔法。而笔法的主体是王羲之体系。如果你真的想学书法,就要好好了解王羲之。王羲之是公认的书圣,学书法避不开王羲之,就好像研究儒学避不开孔子一样。

       5.历史上优秀的书法家很多,为什么王羲之地位最高、最受尊崇?

        一个人的成功,无不是外因和内因的配合。内因是本身的条件,指个人的才华、勤奋、素养,这些当然很重要。外因就是环境,王羲之的时代,造就了王羲之。

       5.1王羲之的时代

       王羲之的时代,我们说产生了两个肯定。

       第一个肯定,是对人个性的肯定。每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人的个性极其复杂,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是文学艺术的主题,人有个性好不好?刘备、关羽、张飞一个样,你能接受吗?不承认个性,文学艺术就失去了最大的表现对象。历史上,孔子肯定了“人”的价值,儒学的核心就是仁。孔子解释什么是仁,强调“克己复礼”。论语里边这么写: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已就是约束自己,每天都要照着礼去做,这就是仁。颜渊又问:“请问其目。”就是具体怎么做。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告诉他,不合礼的,就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讲,不要动。孔子的意思,所谓“爱人”,就要每天、时时约束自己。如果社会上人人都这样做,仁就实现了。

        魏晋的玄学是反礼教的,你看嵇康这样说:“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说的“自然”,就是人的天性。强调个人自由,随心所欲,一时成为风气。

       孔子所说的人,是社会的人,玄学所说的人,是个体的人,肯定个性对于艺术发展有极大的意义。

       字如其人,书法是最适合表现个性的。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宗白华教授,高度评价书法,他写过一篇《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原载1940年《学灯》,后来收入他的文集《美学散步》。《世说新语》是一本书,这本书记录了魏晋时候人的个性表现。宗先生这么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的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他又说:个性价值之发现,是“世说新语时代”的最大贡献,而晋人的书法是这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宗先生对晋人的行草艺术评价最高,他说: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第二个肯定,艺术本身的价值被肯定。

       艺术有价值吗?人事艺术有意思吗?人生是否需要艺术?教育可以没有美育吗?所有这些都是怀疑艺术的价值。实际上到现在还有一大帮人,认为艺术没有什么价值,不创造GDP。其实在历史上,魏晋时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艺术培养一个人的口味,提高人的审美,不懂审美就是俗人,口味好就是雅人。产品没有艺术的因素,就是低俗品,进不了高级市场。学习艺术是美育,美育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药与酒的关系》一文中这样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和“为功利而艺术”相对,如果艺术脱离了功利的层次,就达到了文艺的自觉。李泽厚先生是哲学家,他写过一本很著名的书,叫《美的历程》,在这本书里边,他说:(文的自觉)是相对于西汉文人“助人伦、为教化”的功利艺术而言。如果说,人的主题是土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式。魏晋以前,功利艺术;也就是说,艺术必定要符合某一种社会的实用。魏晋以后,自觉艺术,艺术是人生的一部分,提高自己素养,提高自己审美。唱歌、跳舞、弹琴、绘画,都是满足于自己的心。这就叫自觉。

       5.2汉字书写中的三个阶段。

       第一堂课我讲了三种体。这三种体,实际上表现出汉字书写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书写字体,记录语言;第二阶段,发展书体,以应实用;第三阶段,创造书风,表达个性。字体从造字开始就有了,有了文字就有书写,一直延伸到今天,当然也会延伸到将来。书体的产生主要集中在秦汉时期,这是功利性的艺术。魏晋开始,书法达到自觉,书法家努力创造书风,表达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就是从书体向书风转折点上的关键人物。李泽厚先生说: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其它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著这个自觉,它们同样展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的过程。正因为达到了艺术自觉,所以兴趣了研究创作规律,挖掘技法的热潮。

       在两个肯定的情况下,各种艺术大发展。艺术以前被视为小道,东晋时期,整个社会卷入了书法狂潮。

       5.3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

       下面说说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还要隶书巨大的影响之下。当时最出名的两个书法家,一是写草书的张芝,字伯英,代表作《秋凉平善贴》。另一个是钟繇yóu),字元常。他年轻时就是曹操的好朋友,后来做到太尉,是曹魏政权的高官。他最著名的、最拿手的就是章程书,或者叫真书、楷书,章程书我在第一堂课里边已经介绍过了。其代表作《荐季直表》。

       王羲之有两个书法老师,幼年时的老师,是卫夫人,卫氏家族出过很多书法家,如卫觊()、卫恒等等。他们很熟悉钟繇和张芝的笔法,曾经创造过一种新体,叫“藁草”。王羲之和卫家的关系,最可靠的记录,就是羊欣《古来能书人名》所说: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王羲之)之师。有些学者认为,王羲之有一个《姨母贴》,就是纪念卫夫人的,这是带有钟繇风格的作品。
       王羲之的另外一个老师,就是叔父王廙(),王廙曾经被认为是东晋书画第一,羊欣《古来能书人名》也提到王廙:“琅琊王廙,晋平南将军、荆州刺史,能章楷,谨传钟法”。代表作《淳化阁贴·祥除贴》。瑯琊指山东临沂,这是王家的故乡。“章楷”就是章程书,王廙也是传钟繇之法的。对比钟繇《力命表》和王廙《祥除贴》的第一句,可以看到,确实非常相似。王廙也写草书,熟悉张芝的草法。代表作《七月十三日贴》,把《七月十三日贴》跟张芝的《秋凉平善贴》比较一下,也是非常相似,证明王廙对张芝是下了苦功夫的。所以,王羲之书法的来源,是继承张芝、钟繇、卫氏这些书法家族的传统。但是,他的老师卫夫人也好,王廙也好,都没有脱离张芝和钟繇的籓篱,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新体。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指真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王羲之)兼之。钟繇、张芝各专工一体,王羲之兼有二美,真草都好。两种书体的优点集中于一身,这就是王羲之的优势。

       那么,王羲之有什么创造呢?他不是简单的学习前人。王家有个后代,就是大书法家南齐·王僧虔,他在《论书》中说:亡曾祖领军洽与右军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张。“领军洽”就是领军将军王洽,他是王羲之的堂兄弟,右军就是右军将军王羲之。这句话透露出一个消息,当时王家这两位都在努力,希望改变钟繇、张芝的“古形”,创造新体。王洽(代表作《淳化阁贴·辱告贴》)虽然书法也有名,但创造新体这一方面,不大成功,远远不及王羲之。张芝的草书,钟繇的真书,都带有浓烈的隶书痕迹,历史上评为叫“古质”。王僧虔就说他们的字形是“古形”。王羲之变为“今妍”,就是风格妍丽,被称为“今体”,这就是王羲之的创造。比较钟繇《荐季直表》,可以看到,字形较扁,隶书的意味很重。王羲之的《兰亭序》,字形方正,风格秀逸。 这种书体,大受欢迎。流行到现在近一千八百年了,成为书法史上最大的流派,不可撼动。唐代张怀张怀瓘《书断》这样评价王羲之: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法,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这评论非常精到。

    6.王羲之的笔法,传下来了吧?

    上一堂课,主题是学书法应该先学笔法。我引用潘伯鹰先生的论述,王羲之的伟大成就,就是把隶法移到真行草书之中,成为新的体势。那么问题来了,王羲之的笔法,有没有传下来呢?

       王羲之写出了那样的好字,学书法的人,自然对他的笔法极感兴趣。三十年前,我就有这念头,王羲之的笔法究竟是怎么样的?当时就开始追踪王羲之,希望找到他的笔法。

       6.1王羲之笔法的传授。

       王羲之的笔法传授,以智永为枢纽,智永是关键人物。智永之前,是家族传授,不授外人,智永之后,是师徒传授。这是王家的谱系,我用数字标明世代。从图上可以看到,第一代子王徽之,这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第二代孙王桢之,第三代曾孙王翼之,这样一直下图片


去,传到第七代孙有兄弟两个,王孝宾和王法极,这兄弟两个都出家当了和尚。哥哥王孝宾的法名是智楷,弟弟王法极的法名,就是智永。王家这些人都没有公开笔法,有几篇托名王羲之的文章,如《笔阵图》等等,都是靠不住的。我们只知道王羲之的名作《兰亭序》,传到了智永手中,后来为酷爱王羲之的唐太宗拿去了,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他本身是杰出的书法家,光是《真草千字文》就写了八百本。你现在看到,左边黑底白字的拓本,在西安碑林,右边白底黑字的墨迹,现在日本。

       我这样想,王家的子孙,没有透露笔法的秘密,但智永他是和尚,没有子孙,他传了几个学生,都是外姓的,这些学生有没有记下来呢?智永传授了哪些学生,历史上是有多种记录的。唐僖宗时的宰相卢槜,在《临池诀》中记录张旭的一段话:“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这段话是重要的线索,因为智永是和尚,没有子嗣,所以传给了外姓弟子。张旭所谓“古人之词”,正是王羲之的家法。也就是说,张旭不仅知道王羲之的笔法,他也清楚智永之后的传授过程。那就要把他所提到的那几个人,以及他们传授了哪些人,都找出来,排成一张表。我们来看一看这张表,智永传了虞世南,虞世南传给了他的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给儿子陆彦远,陆彦远传给他的外甥张旭。看来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个好舅舅是很重要的。这几个人,都知道王羲之笔法的秘密,结果都成了大书法家。至于张旭,弟子非常多,可说是唐代最大的书法教育家。我这里只能简单地写出一些人。他们在书法界也享有盛誉。到张旭这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扩散到一大批人,这个意义非常重大,形成了王羲之系统。上一堂课,我提到韩方明,他是日本空海来华留学时候的书法老师。后来空海回国,就成为日本的王羲之。说明韩方明是知道笔法秘密的。  
图片


       名单是有了,当时我想,这里面有没有人把笔法记下来呢?做一个笨功夫,把名单中所有人的文集全部翻一次,可能有一线希望吧?结果有一个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7.谁做了记录?——韩方明

       韩方明记录了张旭课程内容。韩方明《授笔要说》,收录在宋代陈思《书苑箐华》卷二十。韩方明在这篇文章中间,记录了张旭课程内容。从谱系表上看,张旭是王羲之第十一代传人,张旭有两名出色的学生,一是徐浩,二是崔邈,徐浩传儿子徐璹[shú]这是十三代。韩方明先跟徐璹,两年后改换门庭,投入十二代传人崔邈的门下。崔邈在唐代是很有名的书法家,地位很高。这样,韩方明就是王羲之第十三代传人。日本的空海大师,就是王羲之第十四代。

       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记录了他和崔邈老师的谈话:“清河公(崔邈)虽云传笔法于张旭长史,世之所传得长史法者,惟有得“永”字八法,次有五执笔,已下并未之有前闻者乎。”下面一段话万分重要:“方明传之于清河公,问八法起于隶字(真书)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张旭在永字八法的基础上,加了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是张旭教崔邈等弟子的内容,也就是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笔法的核心。所有的字,用这个方法都可以写出来,墨道就是书法,书法的妙处,就是由这而成的。

       原来向张旭求笔法,一般人只得到公开内容,就是五执笔和永字八法。人家来向张旭学书法,张旭也不能不讲,他就教你怎么执笔,然后呢,教你写一个永字,“啊,回去好好练”,这能练出来吗?不行的,为什么?张旭另外有不公开的内容,只跟少数弟子讲授,这就是五势和九用。五势和九用,一般人都不知道,这就是从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笔法的关键。史书里边记载张旭又癫又狂,写狂草的,看来是装的,这老张可精明着呢。

       让我们整理一下:张旭讲授笔法,有四个内容:一五执笔;二永字八法;至于五势九用,局外人连听都没有听到过,五势、九用成了王羲之笔法的最大秘密。究竟是什么呢?有没有另外一个人,把它记录下来呢?

       7.2唐·张怀瓘(guàn《玉堂禁经》的内容

       我运气很好,找到了这个记录。唐朝另有一个人,张怀瓘,他记下来了。这就是唐朝张怀瓘的《玉堂禁经》。这是唯一一篇完整记录永字八法、五势、九用的文章。王羲之笔法的秘密,就此揭开。韩方明《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玉堂禁经》,只是两篇小文章,分别收在宋代两个文集中间。把两篇文章连起来,就勾画出王羲之笔法的全貌。实在很幸运,我们要感谢他们两位,韩方明,张怀瓘。

       1986年,我在香港《书谱》杂志上,发表了《张旭的笔法》一文,公布了这一结果。王羲之、智永传下来的笔法,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现在搞清楚了,就是五执笔、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学书法,就是要弄清楚这些最重要的内容。

 

    本节要点:

    王羲之的时代:两个肯定;

    王羲之的继承和创造:古质变今妍;

    智永、张旭所传的王羲之笔法内容。

 

    要点解读:

    学书法,就是要弄清楚五执笔、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这些最重要的内容。

   

    思考题:

    1、试读韩方明《授笔要说》,崔邈所说张旭的教学内容,是王羲之笔法的重要线索。

 

  2、试读张怀瓘《玉堂禁经》,大致了解他所记录的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这是今后课程的内容。

第06课笔记:书法三要素
所有的事物,都是由要素决定的。把握一个事物,也就是把握它的要素。训练一个新手,当然是从基本要素入手。书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历史上有没有人讲起过呢?唐朝张怀瓘《玉堂禁经》,不但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九用,还归纳了书法三大要素。他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这后面一句话很严厉,所谓书法,一定要三样东西都有,“三者兼备”。“苟守一途”,假如你只守住一样,“即为未得”,那就没有得到,还不是真正的书法。张怀瓘不是等闲之辈,在中国书法史上,他是理论大权威,书法论述,就数他最多。所以,《玉堂禁经》这些话,很值得我们重视。

       8.用笔、识势和裹束这三要素的详细内容是什么?

       8.1什么是用笔?

       第一要素是用笔。顾名思义,用笔就是毛笔的使用方法。通常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毛笔怎样执,二是笔锋怎样用。

       用笔第一件事情是执笔。怎样抓住毛笔,这是有讲究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详细记录了五执笔,这是张旭所讲授的公开内容。张怀瓘《玉堂禁经》记录了“九用”的内容,这是讲笔锋怎样用,是张旭不公开的内容。

        8.1五执笔,就是唐人流行的五种执笔法,每咱执笔法都有专称,这就是:執管、扌族(CU2)管、撮(chuo1)管、握管、搦(ni4)管。但是要注意,其中只有第一种执管是书法家所用,其余四种方法都不是,虽然流行,只是分析给你听,这是不好的方法。所谓九用,就是九种用锋方法。一曰顿笔,二曰挫笔,三曰驭锋,四曰蹲锋,五曰【足存】锋,六曰衄锋(nu4),七曰趯(yue4)锋,八曰按锋,九曰揭笔。九用也可以分为两类:挫笔和趯锋是书写动作,其他都是调锋动作。毛笔和硬笔不同,时时会散,会扭起来,所以要一边写,一边调锋。调锋以后,笔锋就顺了。

       简言之:

       书法第一个要素是用笔,分为执笔和用锋。

       用笔调锋习惯上称为“小圈”。

       8.2什么是识势?

       第二个书法要素是识势。

    永字八法为例,图片图片
    箭头所指的第一点,现在是侧放的,看起来很好看。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一点换了一个方向,这笔势就不同了,放在永字的头上,看起来就不舒服。把这个点竖起来,尖头向天,姿态也不好。如果倒过来,尖头向下,也觉得很别拗。

       在书法中,每一个点画,那怕小到一点,也要讲究笔势,有笔势才有姿态。

        你看这三个点,图片中间一点是左右对称的,旁边两个点,笔势是相反的。那么,这三个点,在书法里边,我们就称为叫笔势不同,它们可以用在不同的地方。

       简言之:

       书法中的点画,是讲姿态的,不能乱用。

       点画的姿态,取决于笔锋的走势。

       我来解释一下,什么叫笔锋走势呢?你看这个字,图片禇遂良大字《阴符经》中有一个“沉”字。沉字一上来,就是一个三点水,我们看起笔这两个点,它们的形状,是相反的。一个向下,一个向上。这相反的形状,是因为笔锋所走过的路不同,如果把笔锋走过的中线画出来,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第一点是向下覆的,第二点是向上仰的,这就是笔锋的走势,决定点画的姿态不同。    

图片
    不同的书法家,在处理笔势是,往往有自己的方法。你看颜真卿写“沉”字的三点水,取势就和禇遂良不同。他的起手两点,都是覆的。

       简言之:

       点画的姿态,取决于笔锋的走势。

       变化姿态,只要改变走势就可以了。

       你明白了什么是笔势,就容易理解书法第二个要素“识势”了。在《玉堂禁经》中,记录了永字八法和五势。永字八法是张旭公开的内容,五势是不公开的,这些在上一堂课都讲过。

       1.单一笔势。永字八法是取一个“永”为例子,把它拆开,就是八个单一笔势。在书法中各有名称,这是最简也是最基本的笔势。

       在书法中,还有复合笔势,由单一笔势所组成,用处非常之大。

       2.复合笔势。所谓五势,就是五种复合笔势。图片复合笔势是单一笔势的组合。比如横画加竖画,就成为一个复合笔势。称为曲尺势。举例:王羲之《二谢贴》。

     
图片
       交争势,这是撇捺的结合。看起来好象一个“人”字。王羲之《丧乱贴》中有一个“哀”字,这个“哀”的最后,就是一个交争势。

       

      图片飞带势,两撇一捺,这是非常有用的笔势。王羲之《丧乱贴》中一个“复”字,可以看到,最后他就写了一个飞带势。

     


图片
       顾盼势,一共三笔,先写中间一笔,然后左右两笔,看起来好像一个“小”字。举例来说,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一个“丝”字,最后,用了顾盼势。

       简言之:

       所谓识势,就是懂得笔锋的走势;

       永字八法,包括八个单一笔势;

       五势是复合笔势的例子;

       笔锋行走的路线,习惯上称为大圈。

       8.3什么是裹束?

       书法第三个要素,是裹束。这个名词现代人很陌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裹就是包裹,束就是捆绑。

       裹束什么呢?用笔调锋是小圈,笔锋走势是大圈,裹束就是小圈加大圈。

       举例来说,禇遂良这个“沉”字,在书法中是分为三个复合笔势。沉的三点水,名字叫散水势,右旁的上面,称为幂头势。右旁的下面是凤翅势。

图片        

       


        
这三个笔势写出来之后,只要加以裹束,就组成了“沉”字。

 

  

       再来看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寥”字。

 

       这个字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也就是四个复合笔势。其中第四部分的三撇转化为一个小字形。

       这样,顺序来说,从上到下就有:幂头势、石筍势,交争势,顾盼势,小字形就是顾盼势。有了这四个笔势,然后裹束这四个笔势,智永的“寥”字,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上面讲的都是大圈的裹束,那小圈是怎么回事儿呢?王羲之有一个草书贴《远宦贴》,这是王羲之的名作。不是真迹,是摹本,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它的第五行第一字,    

就是救命的“救”字。我们来看看这个字,放大点。这个草字,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如果我们把它分解,第一个笔势,是中间部分,第二个笔势,是左边部分,第三个笔势是右边部分,这些笔势的名称,这里我就不讲了,二级课程专门讲笔势,到时候再解释。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完成了取势。我们现在知道了,就是这个“救”字,就是由三个笔势所组成的,大圈就这样分出来了。

       古人往往用手在空中写字,称为“书空”,让我们来试一下,三个笔势加在一起,字就出来了。那么要注意,有些人临写的时候,会出现很大的误差,圈画得太小了,不好,太大了也不好,收笔向下,原贴平收。也就是说要尽量和原贴相同。

       现在说说小圈,小圈就是调锋的位置,在这个字中,用黄色的箭头指出三个位置,这就是调锋的地方。

 

       小圈调锋,属于笔法动作,调锋的方法有很多,将来在下面的课程中间会介绍。现在因为各位还没有学过调锋,那你写的时候,你就顺时针画一小圈好了。

       简言之:

       在书法中,写“字”实际上是写“笔势”;

       大圈以行笔,小圈以调锋;

       裹束就是大小圈的综合。

       我做了一个动画,来表示书法的三要素,一个光点移动,它走的是大圈,但走到某一点。就会加上调动作,这就是小圈。所以,书法就是大圈加小圈,看起来好像天体的运行。

       现在你大约懂得这句话了。唐朝张怀瓘评王羲之,说:“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体势,极有心得,极有发挥。初学书法者小圈难,深入者大圈难。在掌握了笔法之后,就要下功夫研究笔势。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山”字,它是怎样取势的呢?临贴的时候要看清楚。在《兰亭序》中,“山”字有很多变化,看“幽”字,左下角,是断开的,这一取势,对唐代书法家影响很大。如禇遂良《雁塔圣教序》里边的幽字,也是断开的。

       艺术讲究变化,书法上变换笔势,是一大难点。写字时笔锋怎样走,在行草书中变化更大。如王羲之《得示贴》中“出”字的取势,你可以看到,中间的一竖,是最后写的。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急于创造笔势,临贴时你能看清楚笔势就很不错了。比如禇遂良《阴符经》中的“出”字,他的取势,跟王羲之又不一样。究竟笔势怎样走法,不是一下子看得懂的。

    本节要点:

    书法三要素:用笔、识势、裹束;

    用笔:五执笔+九用。(小圈)

    识势:永字八法+五势。(大圈)

    裹束:大圈+小圈。

    要点解读:

   

   

    思考题:

    1、书空《兰亭序》的“幽”字?

    2、书空:《阴符经》的“出”字。 

 
第07课笔记:书法课程安排
 前面六堂课,讲了一些基本理论,什么是三种体,什么是王羲之系统,书法的三要素等等。加在一起大约是三个小时。我希望有志于学书法的朋友,化点时间看一下。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前说是“双基”。一是基本概念搞清楚,二是基本技巧要熟练。这个课程,以前三十年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香港城市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和香港书法专科学院讲授过。特点就是有理论性。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糊糊涂涂,先把理论搞清楚了,实际书写就有把握了。今天这堂课,是向各位交代一下,今后的课程安排是怎么样的。

       9.一个完整的书法专业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9.1基础课、专题课。

       任何科目,总分为基础课程和专题课程两部分,书法也是一样,基础课程越好、越扎实,则专题课也就可以越深入。举例来说,如果你要想做一个医生,去读医学院,医科分为多种,有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但无论哪一科,都要先学基础课。医学基础有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遗传学等等。这是最基本的,每个医科学生首先都要学的科目。

       9.2什么是书法基础课程?

       书法也有基础课。书法的基础课,就是针对三大要素的训练。照《玉堂禁经》所说,就是用笔、识势和裹束。基础课最为重要,因为将来无论写哪一种体,创造哪一种风格,都离不开基础技法。用笔、识势和裹束三大要素,每个要素为一级课程,总共就是三级课程。

       9.3什么是书法专题课程?

       专题课程是针对某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当你掌握了技法,自然就会去表现。书法的五大表现形式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他们各在特点,各有侧重。这五个大类,也就是五大专题。三个基础课,再加上五个专题课,总共就是八级课程。篆书、隶书、草书、行书、真书,是按照这些书体在历史上产生的先生顺序来安排的。后产生的书体,往往要用到前面书体的知识,所以有一个顺序性。比如说,真书是最后产生的,它的点画是来之于隶书,使转来之于草书,如果不懂隶书和草书,真书就写不好。我在长期的书法教学中,发现还需要加两个课程。这两个课程,都是学生薄弱的环节,对作品的成败影响很大。一个作品的格式,另一个是书法理论,我觉得应该补充。

       9.4格式课程讲些什么?

       是讲书法作品的规格。书法作品它是有一定规格的,比如印章打在什么地方,打几方印好。标题怎么写……格式课程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学生不懂,作品就不正确,甚至会成为一张废品。

       你看这张清代伊秉绶写的隶书对联,现在上面有五个印,我用箭头标出来。那么你写一个作品,是不是也准备打五个印呢?这五个印的意义是不同的。有的是名章,有的是起手章,有的是收藏印。收藏印是收藏者盖的印章,不是作者自己盖的。普通一个书法作品应该用几方印,位置打在哪里,这就是格式课程所要讲的。既然要打印,那么,一个书法爱好者,应该准备几方印呢?印章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刻法,有些红底白字,有些白底红字,那么,哪一些印应该是红底白字,而哪一些印又应该是白底红字呢?有些印可用可不用,有些印必须用,有些印一定不要用。那么,什么印章是我们所需要的呢?这些都要了解。

       作品写完了,还要签名,签名分几种,用哪一种书体好?签名大点好呢?还是小点好?都有讲究。

       什么叫上款?什么叫下款?下款就是作者签名,但还可以加上日期、地点等等。位置应该在中线以下。上款是收件人名字,怎样写上款,牵涉到怎样称呼人家,怎样用敬词,都是学问。

       扇面怎样写呢?扇面有折扇,也有团扇,这两种扇面的写法各有什么特点?折扇上面的每行字数怎样计算?这些,也是格式课程要讲的。

       册页怎样写呢?册页分几种?什么叫蝴蝶装?什么叫推蓬装?那么册页写的时候,万一写坏了,怎么换页呢?这些,也要介绍。

       还有就是作品的装裱。作品装裱可以增加作品的感染力。人事书画的人,对于装裱也要懂一点。什么是立轴,什么是屏条,什么是手卷,什么是册页,各有什么要求,注意什么,避免什么?在在都要记在心上。以上这一些,就是格式课程要给大家讲解的。

       9.5理论课程讲什么?

       最后想加一个理论课程,为什么要加这一个课程呢?书法是古典艺术,古人对书法研究相当深入,有很多经验。读点古人的著作,等于有人把要诀直接告诉你,对提高书法水平有极大的帮助。但是古代书法论著非常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晋唐著作,那怎么办?其实你只要买一本《历代书法论文选》就够了。这本书汇集了最重要的古代书法论著。是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和上海书画出版社合作校点的,因为我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所以对内容比较熟悉。
       这一本书,究竟从何读起,哪几篇要精读,哪一些只要泛读,初学者往往摸不到门径,理论课程的重点,就是导读这本书中最重要的篇章。譬如这一篇,晋代卫恒《四体书势》。他讲了篆隶草行真五大书体是怎么来的。了解书体的历史,这是最重要的论著。读过这一篇之后,你就知道书体怎样演变的。又比如这一篇,韩方明的《授笔要说》,我在前面课程中反复介绍过,非常重要。韩方明记录了张旭授课的内容。成为我们寻找王羲之笔法的重大线索。那么,这篇文章的全貌是怎样的呢?读一遍对你帮助很大。接下来就是《玉堂禁经》,张怀瓘记录了永字八法、五势和九用的内容,揭开了张旭笔法的真面貌。而张旭的笔法就是智永传下来的王羲之的笔法。这篇文章也不长,内容很丰富。这一篇,唐代虞世南的《笔髓论》,我也推荐,要给大家读一读,讲解一下。因为虞世南他是智永的学生,不是亲戚而得到智永直接传授。是王羲之笔法第一次传给了王家以外的人。智永自己没有论著传下来,虞世南这一篇就很值得重视。唐代孙过庭《书谱》,墨迹本现在收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书谱》是专门写给学书法的人看的。其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比如用使转、真书与草书的关系,这一些是学书法的人,必读的文章。

       好,现在我把各级课程编一个号,总共是十级。一级课程是用笔,二级课程是识势,三级课程裹束。学完以后,就大致可以写点东西,如果要出作品,那就要注意作品的规格。所以呢,有四级课程格式,然后有专题课程,篆隶草行真,一共到九级。最后,讲讲理论研究,可能有些人不感兴趣,但学点理论,绝对是有帮助的。从一级课程到四级课程是基础课程,其余六级是专题课程。这是我三十多年的书法教学中,慢慢形成的一个系统。

       我这个系统的最大特点,是寻找古人怎么学书法,寻找王羲之系统它有什么特点和要素,然后加以编成的,书法分级各个地方不同,中国大陆就有好几种,日本就更多了,有多达七十级的。我是分成十级,今后给大家系统讲授。

       下一堂课,要讲具体的了,毛笔怎么选择。你先不要去赶着买毛笔,听完以后再去买。

 

 

    本节要点:

    我的书法课程分为十级。

    基础课程:用笔、识势、裹束、格式。

    专题课程:篆、隶、草、行、真、理论。

第08课笔记:认识毛笔
今天我们讲讲毛笔,字是毛笔写出来的,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毛笔。清代杨宾《大瓢偶笔》中说:书之佳不佳,笔居其半。书法要写好,技法固然重要,但毛笔好不好,也是重要的因素。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书法所用的毛笔是什么样的。

       1.笔头是怎样制作的?

       中国用毛笔的历史,几千年了,远古陶器上就有毛笔的痕迹。古代的毛笔是怎么样的呢?毛笔由笔杆和笔头所组成,关键是笔头的制作。从现在出土的毛笔实物看,笔头制作有四大类型。

       1.1外扎式

       最简单最原始的作法。早期的毛笔好象扫帚,把笔毛捆扎在小木杆或竹杆的一头,就成为一枝毛笔。如果我们做一个解剖,可以看到,这种毛笔的中心是空,写字时候一按下去,笔毛很容易散开。一九五七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大墓出土的毛笔,就是这种外扎式的毛笔。笔杆是小竹杆,通长二十三点四厘米,笔杆直径是零点九厘米,笔锋长二点五厘米,笔毫是用绳捆扎在笔杆上的。

       1.2夹扎式。后来就聪明点了,把笔杆一头劈开,把笔毛夹在里面了。这样一改进,笔毛就靠在一起了,也就是说笔头中间不是空的了。一九五四年六月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楚墓出土了一枝毛笔,就是用这种夹的方法。笔杆是用竹的,笔毛采用上等的兔毫,就是兔箭毛,将笔杆的一端劈成数开,将笔毛夹在中间,然后用细线缠住,外面还涂了一层漆。

       1.3插入式。当时还没有普遍用竹管,笔杆普遍比较细,所以要在笔杆的一端,钻一个洞以纳入笔头。这个洞,我们称为毛腔。要注意,这时候开始先制作笔头了,把笔头的根部扎紧,然后塞入毛腔之中。先做笔头,这在制笔工艺上是重大的进步。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始皇三十年墓出土的三支毛笔,笔杆是竹的,上尖下粗,一端镂成空腔,笔头就纳入腔内。其中六号笔长十八点二厘米,可见纳入笔管的工艺,秦代已经采用了。但这种笔,用起来还是有一点问题。就是没有笔锋,或者说没有一个锐利的尖锋。你看李柏文书,或者陆机《平复贴》,可以看到,他们所使用的毛笔,没有一个尖锋。这在书法上用起来还是不能如意。

       1.4心副式。所以后来,又有了重大的改进,那就是在笔头中间加入一个笔心。笔心是用硬毫做的,有弹性又尖锐,保证有尖锋。笔心的四围再加毛,这我们就称为副毫。所以像这样一种笔,我们就称为叫心副式。一九七二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了一支笔,这个笔心是紫黑色硬毛,外面覆盖黄褐色的软毛,便于储墨。笔管是竹的,笔头纳入后,捆绑丝线,然后梳漆以加固,笔杆上还有落款,刻了三个字,叫“白马作”,大概这是民间的笔工名字。这枝毛笔制作很精细,比战国的毛笔进了一大步。

       现在,你大概可以猜到了,学书法应该用什么毛笔呢?那就是必须是有笔心的毛笔。

        2.韦诞笔。

       真正的书法用笔,称之为有心三副二毫笔。产生于大概是汉末魏晋时期,以韦诞为代表人物。那末这里有四个名词术语:韦诞,有心,三副,二毫。我下面解释一下。

       2.1谁是韦诞

       韦诞字仲将,京兆人,就是现在的西安。他是曹魏时的大书法家,也是文学家。而且会自己制造笔墨,这方面的大专家,他写的《笔方》这一篇文章,是最重要的制笔工艺文献。大家都知道鲁班是木工的祖师爷,制笔行业的祖师爷就是韦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大家熟悉,就是韦诞说的。曹魏时造了很多宫观建筑,皇帝就命令韦诞题署,就是把匾额写一下。给他皇帝用的笔墨,韦诞都说不好。他说: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张芝笔,左伯纸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后可以逞劲丈之势,方寸千言。这韦诞说,你要我题写匾额,我要用这三样东西,张芝笔、左伯纸、我所制造的墨,有这三样东西,加上我的手,那就写出来了,那么从这段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韦诞虽然自己也会做笔,但是他很推崇张芝的笔。可见张芝的毛笔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2.2什么是“有心”?

       “有心”就是书法用笔,必须有一个笔心,要写好字,关键是会用笔心。这我在后面会详细讲。在韦诞的《笔方》中,最里边的,一个笔头最里边的部分,称为叫中心,中心以外的笔毛,就是副毫,这第一层副毫就叫护心,这是日本人的称法,韦诞自己没有命名。中心加上副毫(护心),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笔心。张芝的毛笔没有实物留下来,但史籍记录他就是有对笔心的论述。元代郑杓《衍极》这篇文章刘有定的注里边就说:“张芝……善隶、行、草,又妙于作笔,见蔡邕《笔势》,遂作《笔心》五篇”。这张芝他妙于作笔,他看见蔡邕的《笔势》那篇文章,他就写了《笔心》五篇。会书法的人,实际上就是会用笔心,做毛笔做得好的人,实际上就是笔心做得好。那么要注意,韦诞在《笔方》这篇文章里边,讲了这么一句话:“宁心小,不宜大,笔之大要也。”就是说,做毛笔,最要紧的就是心小,不宜大,宁可小,不宜大,这就是做笔心的秘诀,可惜很多人忘记了。笔心小,笔锋就容易尖锐。

       2.3什么是三副?

       什么是三副呢?一副讲过了,就是中心外面的副毫,二副又称叫笔柱,或墨池,或承墨,这是韦诞定的名。三副就是最外面的,古称叫被。就好像我们现在睡觉盖被子一样,叫被。不过这些名称,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都有点不同。三副就是这三副。

       那么整个笔头的结构就出来了。中心加上一副,是笔心,加上笔柱,是二副。外面再包一层被毛,就是三副。其中二副特别短一点,这就和三副之间形成了空位,就是黄色的这部分。这个空洞,这个空间,就是储墨的地方,所以二副名称就叫墨池。

       现在你读欧阳修的诗,应该懂他讲点什么了。欧阳修《圣愈惠宣州笔戏书》这首诗里这么说:“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宣人就是安徽宣州认,诸葛高是有名的笔工,世世代代都是制笔的,很有名气。“紧心缚长毫,三副颇精密;”就是长的毛,被做成中心,他捆缚的很紧,然后外边加上了三副,很精密的加上了三副。“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硬软的程度刚好适合人手,就是做一百枝也“不差一”每枝都一样,这是工业生产的标准了。

       2.4什么是二毫。

       笔毛分两种。健者为毫,弱者为毳(cuì)。毳就是短毛、弱毛、软毛。好的毛笔,是利用两种毛,一刚一柔,搭配制成。纯刚、纯柔的,都不是好毛笔。韦诞说:“制笔之法,桀者居前,毳者居后,强者为刃,愞(nuò者为辅”。桀者就是刚健的毛,毳者就是软弱的毛,刚健的毛居前,放在前面,毳者,就是软弱的毛放在后面,就是近于笔根的地方。强者为刃,刚强的就当作刀刃那样使用,愞者为辅,软弱的就是辅助的。

       古人认为,刚健的毛,最佳的就是野兔毛。通常所说的兔毫,就是野兔背脊上的毛。而且一定要秋天,最好就农历八月所新换的毛,那是最好的。但是要注意兔毫有好几种,最上等的是紫色的,所以我们又叫紫毫。也有杂色的兔毫,比如说黑尖兔毫,颜色就比较杂一些。

       软毛最常用的就是羊毫。羊身上不同的部位,毛的质量也不同,浙江湖州的羊毛,是很适宜做毛笔的,这是选好,不理好的羊毛,就可以做毛笔了。





       
简言之:

       用一刚一柔,两种毛做笔,称为叫兼毫笔。

       3.宋代以后。散卓笔

       韦诞笔好不好?当然好!一直到晚清,王公贵族还有使用这种分层毛笔的,但韦诞笔制作复杂,成本高。这样一来,到宋代,就开始流行一种制作简化的毛笔,叫做散卓笔。

       3.1什么是“散卓笔”。所谓“散卓”,就是解散原来韦诞笔的小笔心,把中心的硬毛和一副、二副的软毛混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笔心,这样一来,取消了二副,就是取消了墨池,所以散卓笔是没有墨池功能的。然后在大笔心外面再加上一层副毫,这就完成了笔头的制作。

       简言之:散卓笔的结构,是一心一副,心大,被薄。这种笔,在工艺制作上要简单得多。当时苏东坡、黄山谷,都开始试用散卓笔。现在市场上所卖的毛笔,大多数都是散卓笔。

       3.2用毫范围扩大。宋代后用毫范围也逐渐扩大,不止于用兔毫、羊毫为主了。

       比如狼毫,狼毫其实秦汉就用来做笔了,但它的刚性不及兔毫,要注意所谓狼,不是大灰狼,是很小的黄鼠狼,做狼毫笔的毛,是取自黄鼠狼的尾巴,现在经常看见狼毫笔笔杆上刻着“正冬北地狼毫”,那意思就是冬天取自北方的黄鼠狼毛。

       山马,现在也经常看到山马笔。山马不是马,是水鹿,实际上就是鹿毫。山马笔在日本很普遍,中国古代也用鹿毫,但是现代并不多。

       石貛,石貛是一种小动物,在欧亚大陆都有,都生活在北方,因为现在黄鼠狼数量很少了,所以多用了石貛毛。石貛毛的刚性接近狼毫,日本、大陆都有出产石貛笔。

   

        简言之:

       毛笔按其所用笔毛,可以分为三种:

       硬毫笔:如纯狼毫笔,刚性很强。用它来画兰竹很好用,写字往往觉得太刚。

       软毫笔:如纯羊毫笔,鸡毛笔,很软。最普遍的就是纯羊毫笔,性质比较软,但笔锋可以很长,做大笔也没问题。纯羊毫,纯狼毫,就是心副都用同一种毛,韦诞笔羊毫只做副毫,不做中心。纯羊毫笔流行很晚,到明清才开始普遍使用。

       要说好用,我个人认为,还是兼毫笔,刚柔适当。

   

 

    本节要点:

    毛笔发展史上四种类型。

    韦诞:有心三副二毫笔。

    散卓笔。

 

    要点解读:

   

   

    思考题:

    书法所用毛笔,关键是要有笔心,韦诞和散卓笔的笔心,有什么不同?

    你想买韦诞笔,还是散卓笔?还是两种都买来试验一下?
第09课笔记:认识毛笔2
4.现代制笔工艺。

       古代有许多书法家自己制作毛笔,比如韦诞、张芝、王羲之、智永等等。毛笔对于书法家来讲,好象武士的宝剑,必须精益求精。但现在很多人没见过毛笔是怎样做出来的。如果你了解一点毛笔制作的过程,对于你今后选择毛笔必定有很大的帮助。

       4.1备料——水盆作业。

       第一步就是备料,就是准备毛料。中国选毛是在水盆中做的,这是非常细致的工作。

  




      水盆作业,除了一盆水之外,主要工具就是骨梳。通常用牛肩胛骨制成,可以梳理毫毛,也可以用作拍齐毛根,等等。







       采毛、熟毫、选毫:

      采毛,就是把毛从皮板上拔下来。然后把毫毛在石灰水中浸泡,去除油脂和腥味,同时消毒,这一就步叫熟毫。第三步很关键,称为选毫,就是把毛分成不同的等级。一根毛,好像一个皮口袋,它分为三层。这口袋本身,就是皮质层。口袋里面就是骨髓,呈纤维状,这是髓质层。口袋的外面,有鳞片,称为鳞片层。毛尖填实的部分,称之为颖,行内人称为黑子。毛的弹性,和皮质层的厚薄,以及颖的长短有关。

       真正完好的毛,是圆润挺拔的,一百根中只有三五根。其他往往是有缺点的,譬如开叉,没有尖锋,毛杆损伤、弯曲等等。选毫时,在水盆中反复梳洗,逐根挑选,剔除有缺点的毛,然后按色泽、软硬、长短、粗细等分类,这是非常精细的工艺。据行家说,一只羊身上可以做笔的毛料,大约只有四两,其中带“黑子”的不超过一两六钱。一个优秀的拣毛师傅,可以把这四两笔料,按照长短、粗细、硬软,分为十个等级,用于毛笔的各种部位。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紫毫笔》一诗:“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写出了选毫的艰难。       

     
       
       接下来的工序是除绒毛,一手捏紧毛料根部,一手以骨梳梳理,剔除绒毛。一根毛有三层,所谓绒毛,就是最外面的鳞片层。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毛杆外壁不是光的,而是如鳞片状的。毛笔能储墨,就是这些鳞片阻止墨汁一下子流下来,梳理之后,这些鳞片一部分会梳掉。但是要注意,如果全部鳞片脱落,毛杆就变成光溜溜的,墨汁就储不住,流速会很快,所以,鳞片不能太多,也不能没有。你自己买了一枝毛笔,不要整天的去梳它了。

       接下来的工序,是齐毛锋。齐毛锋就是排齐毫毛的尖端,将毛对齐骨梳的一边,一手压住毛锋,另一手轻轻往后拉,如此反复进行,把毛锋排整齐。毫毛有两端,一端是尖锋,尖锋排齐了,成为一片,但是,这时候毫毛的另一端,就是毛桶,还没有整齐,所以呢,就是要根据所需要的长短,切齐毫根。这样一来,每根毫毛的长度都一样了。切齐毫根以后,一手抓住毫尖部分,一手用骨梳,梳理毫根,把里面的断毛、碎毛都梳出来。

       4.2配料。

       毛料准备好以后,就要进行配料,心目中你要做什么样的毛笔,是软的还是硬的,是长的还是短的,派什么用,写什么字,把各种毛搭配起来,这就是配料。

       配料主要分两部分:主毫用来做笔心,那就要搭配一些硬一点的毛,副毫用来做被,软一些关系不大。

       配毛料不宜太多太杂,通常是两种毛到四种。历史上有一篇文章,传为王羲之写的,实际上并不是,叫《笔经》。《笔经》说到副毫的搭配,它是: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这里有个批注: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惟令齐平,把三种毛排整齐,你看这配方就是用三种毛:人发杪,就是细小的头发,还有青羊毛和兔毳。杭州沙孟海先生所用的毛笔,笔心里面除了短毛,还加了几根猪鬃,猪鬃又硬又粗,不能单独做笔。把它劈成四根,夹入笔心,可以加强弹性。

       启功先生八十六岁时所用的毛笔,配搭的毛料比较多。据李兆志先生《启功和笔工》一书介绍:先用细光锋、粗光锋和老光锋为主料(这三种是粗细不同的羊毫),又掺加少量的貉子针毛,用苘麻和猪鬃等做衬垫。这么一来,就是用了了羊毫、貉子针毛、苘麻和猪鬃,一共是四种毛。

       毛料配好,要充分的混合均匀。这是已经切去毛根、配好毛料的羊毫毛片。做毛笔的准备工作,到此就大致完成了。

       4.3卷笔心,加被。

       毛料准备好,接下来就正式开始做笔头。就散卓笔而言,笔头只分两个部分:一是笔心,二是被。这里要用到一个工具,叫盖笔刀。

    派什么用呢?是用来在毛块上挑一薄层毛,然后去卷成笔头。你看这个示意图,用盖笔刀挑出所需的一层毛片。然后把这个毛片卷起来,那就一个笔心完成了。


    这是狼毫的毛片,跟卷好的笔头。
    


    然后加被,在散卓笔中,被只是一层薄薄的毛料,而且大多是单一毛料,不用混合其他的毛,被的毛长,普通就是比笔心短一点。这要介绍湖笔,它不但是把笔尖对齐,它实际上是对齐毛颖。这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制作工艺。被既可以保护笔心,又有润色的作用。要注意的是,你想笔工师傅每次挑一层毛,无论经验怎样丰富,总会出现微小的分量差别,这样卷出来的笔头,有的比较饱满,有的比较瘦弱,你买毛笔的时候,也要拿几支毛笔比较一下,厚的比薄的好用。

       4.4扎笔头。

       笔头做好,要等笔头干透,然后用线扎紧。如果笔毛不干,里面是湿的,将来毛笔就会发霉断裂。这一步最难的就是扎出来的笔头,必须是绝对的圆形。所以,捆扎的时候,用力要均匀,有轻重就会变形,捆扎笔头的工具,从左边数过来有:酒精灯,敲笔尺,松香,蜡线。酒精灯是用来融解松香的,为什么要用松香呢?要求笔头底部平整,沾上松香就可以固定毛根。

       现在散卓笔扎几圈呢?我曾经拆开很多笔头做研究,看看师傅究竟扎几圈。通常是两圈,也有三圈的,大笔就会扎四圈。

       毛笔中心的毛,日本称之为命毛。如果外层的副毫掉了几根,问题不大,命还有。如果命毛掉了,那怕是一根,灾难就开始了,因为他会不停地掉,终于没有命了。所以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说:凡缚笔头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你掉了一根,它就开始松动。

       韦诞笔的两种扎法:据韦延《笔方》所载,韦诞制笔,笔心就先要捆扎一次,加副毫后,还要扎一次,就里外要扎两次,扎两次还不算,每次捆扎的圈数很多,要扎出一个“笔项”来,所谓项,本义是头颈后部。笔头后面要扎出一个项颈来,这当然不容易掉毛了。

       我很希望师傅可以多扎几圈,最好像韦诞笔那样,笔心扎一次,加被以后再扎一次,我想那样安全多了。

       5.笔管

       接下来说说笔管,笔管也很复杂,这里只能简单说说。

       5.1材料

       首先是笔杆的材料。古代的笔杆有竹有木,战国秦汉的时候有些笔用木杆,可能是北方木材比较多,竹子比较少。历史记录蒙恬造笔,也用木杆。用竹称为“笔管”,魏晋以后,基本上都是用管了。明代文征明的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边说笔:“古有金银管,象管,玳瑁管,玻璃管,镂金绿沉管,近有紫檀雕花诸管,俱俗不可用。惟斑管就雅,不则竟用白竹。”这段话说雅俗问题,也就是品味。竹有君子之义,价廉物美,古代文人用笔,基本上都是用竹管的。斑竹又称湘妃竹,竹竿上有深色的斑点,日本正仓院藏有几枝中国唐代的毛笔,还有日本制造的古笔,也是以斑竹为多。

       现在市面上普通有青管和红管,红管是染色的。《诗经·静女》篇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就是红色的管。古代皇宫中的女史、汉代尚书丞、尚书郞,都用红管。

       5.2粗细

       再讲讲笔杆的粗细。战国、秦汉的笔,为什么都那样小,那样细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笔头小,层次少,甚至不分层次。二是当时习惯把笔插在头发中,所以笔杆很细。古人有发髻,可以插笔。后来笔头大了,笔管也粗了,这一习惯就慢慢消失了。从出土的西汉毛笔可以看到,笔头已经加大了,笔杆也比较粗了。但是,还是一端削尖,便于插入发髻上。到汉未张芝、韦诞之后,真正的书法用笔出现,慢慢就开始使用空心的竹管了。竹管有个问题,粗了不好抓,如果笔头很大,那就要加一个斗,而不是用一根大竹管。

       你看中间这一枝,笔管很粗,那空洞比笔头直径还要大。于是在前面装一个小一点的黑管,来收纳笔头。真正的斗笔是下面这一枝,笔杆并不粗,因为有了斗,就可以安装很大的笔头。

     



       
如果笔头很小,那也不是一路把笔杆改成很细很细的竹管,而是使用套管,套管有时可以套几层。加了套管以后,它的好处就是,笔管手里抓的部分不用搞得很细。你看这就是用套管的实例,笔头可以非常小。


 

       5.3笔管的长度。

       笔管究竟多长好呢?汉代王充,就是《论衡》的作者,他说:“知能之人,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就是聪明能干的人,就要会说话,还要会写文章。汉代的一尺大约是23厘米,从现在出土的汉代的笔杆看,长度确有定数,大约就是23厘米上下。到唐代,毛笔粗了,不插头上了,毛笔也就比较短了。唐代虞世南《笔髓论》说:“笔长不过六寸。”从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十几枝唐笔看,长度大约是17厘米到19厘米,合现在中国市尺五寸半至六寸。现在市面上的青杆大约是18厘米,红杆大约是21厘米,跟唐笔差不多,比汉笔稍微短两个厘米。笔杆越长,越容易弯曲。

       笔管一定要直,你买毛笔的时候,检查的方法也很简单,放在桌面或者玻璃上滚动一下,就可以感觉到是不是直。如果你滚动的时候有声音,哒哒哒哒,那就是不直。

       6.纳管。

       最后一个步骤,就是纳管。纳管就是指笔头和笔管的结合,通俗地说,就是怎样装笔头。

       6.1入管深度。笔头插入笔管,究竟要多深呢?韦诞说:“纳管中,宁随毛长者使深”。就是宁可要插得深。究竟具体插多少深,他没有说。刚才讲过,韦诞笔要用线捆绑两次,做完笔心捆扎一次,加笔柱和被以后,再次捆扎。这样扎出一个笔项,把整个笔项塞入笔管。一九九三年,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出土西汉中晚期的毛笔两支。笔头末端用线缠成笔项,其中一个笔头长二点三厘米,插入笔管零点九厘米,另一枝长三点二厘米,插入一点一厘米。也就是说,插入的部分占笔头长度的三分之一。一九九五年,在连云港市海州网疃汉墓出土了毛笔,毫长四点一厘米,有两厘米插入管内。也就是说,插入了差不多一半,远远超过现代标准。

       宋代的散卓笔,黄庭坚有具体记录,他说:“宣城诸葛高,系散卓笔。大概笔长寸半,藏一寸于管中。”那就是说,一个笔头的三分之二,要扎成笔项,插入笔管之中。插管深,笔头和笔管容易融成一体,使用如意。而且不容易掉毛,笔头也不容易脱落。

       我十几年前,订做了一些毛笔,我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至少要把笔头插进三分之一。而不是插进一点点,后来做到了。这枝毛笔非常听话,而且基本不掉毛。

        6.2起名:一种固定配制的毛笔做成了,还会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象中成药那样,什么六味地黄丸、乌鸡白凤丸等等。我们中菜还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之类。毛笔的名字也非常有文学性。如果有一种毛笔适合你,你记住名字,下次再去买就容易了。

       笔管刻字的意思

       笔管上面,还有一些东西,在毛笔的上方,是贴有标签,这是牌子,然后是笔名,就是说你自己起个名字。我这里随便是想一个“横扫千军”。有些普通的毛笔,不刻名字,刻有说明。比如说,常见的“宿羊毫大楷”,那意思就是所用的羊毫是经年自然脱脂的。又如“正冬北狼毫”,上次说过,就是用冬天北方的黄鼠狼毛。又如“二号京提”,提笔就是较大的斗笔,一、二、三号是分大小,在笔名的下面,往往刻有厂家的名字,譬如这儿我随便想一个“中国毛笔厂”。厂家的名字,通常是用小字。

       6.3胶头定型

       最后把笔头定形,好像有些人做了个漂亮的发型。用喷发剂把它固定下来。毛笔固定,是取海藻泡水。煮成一种胶状,拿来涂在笔头上。这个方法,在韦诞的那个时候就有了。韦诞《笔方》说:“束之以管,固以漆液,泽以海藻”。等海藻胶干了,就可以固定笔形,防止笔毛蓬松散开。一直到你买回来开始用笔的时候,才把这个海藻洗掉。具体怎样做呢?我下一次演示。韦诞这个方法,一直用到现在。不过这样一来,你买笔的时候,也就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毛了。如果你还想试一试它的软硬,恐怕老板也不肯了。

  

 

       本节要点:

       初步了解毛笔制作的工艺过程。

       选料、配料、成形、纳管的注意点。

       要点解读:

   

   

    思考题:

    韦诞笔的小笔心和散卓笔的大笔心,各有什么好处?

    如果你已经有毛笔,是不是会掉毛?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或者改善?
第10课笔记:毛笔的选购和保养
有钱未必买到好毛笔,为什么呢?买毛笔不象你买菜,天天要买,买毛笔是难得买一次,没有经验,那么,买毛笔要注意什么呢?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主题。

       1.笔。

       买笔我想有四大标准:大小、硬软、长短、厚薄。店里的笔非常多,把你不需要的笔排除掉,剩下的八九不离十,基本上就能买到你需要的笔了。毛笔有两个基本数据,一是出锋的长度,就是笔头露出笔杆外面的部分,二是笔头的直径,笔头是一个圆锥形,笔头的直径就是圆锥形底部的宽度。

       1.1大小。

       通常所说的毛笔大小,决定于笔头的直径。也就是粗细。笔头粗的就是大笔,笔头细小的就是小笔。但是你买大笔还是小笔,取决于你要写多大的字。通常学书法,应该从大字开始。明代有个丰坊,这个人经常做假画,名气不大好。但他是书画行家,服有一篇文章讲学书法的次第:“大楷,八岁至十岁,《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这是大楷的字帖。“中楷,十一岁至十三岁,《九成宫铭》、《虞恭公墓志》、《姚恭公墓志《、《遗教经》”,这些是中楷的字帖。“小楷,十四岁到十六岁,《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乐魏表》、《曹娥表》”这是小楷。学书法确实应该先写大字,大字容易体会用笔的动作。大楷、中楷、小楷只是习惯的称法,没有固定的标准。就好像我们说“小孩子”,究竟几岁以下才算是小孩子,说不出一个准数。丰坊提到欧阳询《九成宫》,字大一寸见方,历史上称为叫寸楷,以寸楷为标准,大致来说,大过寸楷就是大楷,小过寸楷就是小楷。这当然是很粗疏的定义。如果要讲得严格一点,我想大楷至少要寸楷两倍大,也就是两个平方寸。书法的基本功是运腕,摇腕的幅度,至少要两寸。这在后面讲运腕的时候,还会详细讲。

       书法作品,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屏条,所谓屏条,最早是用于屏风,屏风往往数条一组,比如四屏风就是四屏条。后来屏条和屏风分开了,独立一条也可以成为一个作品。就像这个右面的这一个屏条,就是沈尹默先生写的作品。 屏条通常写三行或者四行,每个字差不多就是两寸左右,等于一个大楷字,写屏条的笔,我们称为屏笔。

       还有常见的一种书法作品就是对联,字比较大,如果是四尺高的对联,写五个字或者七个字,每字大小大约就是五六寸上下,那就要用一枝比较大的笔,称之为联笔。

       普通我们练书法,就是用这个宣纸。一刀就是一百张,它的长度是中国的四尺,宽度是中国的一尺,我们叫四尺半切。这种纸,你拿一张出来,可以把它折起来,把它折起来,折的方法也很简单,最好就是拿个木尺,像我这样。轻轻地,来一下就可以,压一压,那么好,对折两次后,这就是一平方尺,还要继续,再来二次,然后横向,横向来两次。再纵向折一次。那么你看现在多大呢?全部折完以后,它就这么大,好像一块豆腐干那么大小。这样写一个字,大概里边就是中国尺的两寸左右。那么全部打开,你可以看到,这样一折,就是有六十四个格子。那么,如果你是写这种大小的,写下来就是屏条。我们叫四尺屏条。如果你四格写一个字,这么大一个字,四格一个字,那就可以写对联。那么,我拿个比喻来说,就是屏条的字,这么一格,大约等于一个小的碟子那么大,大的对联四格一个字,大概就是大的碟子那么大。这么写对联。所以我们需要的毛笔,就是一个写屏条的用的,那就是屏笔。一个就是写对联用的,那就是联笔。有这么两枝,就把书法里边最常用的作品,从小到大,都有了。左边是屏笔,右边是联笔,有这两枝就可以了。

       有些店铺有配对的屏笔和联笔卖。两枝笔的配料和做工基本一致,装在一个盒子中。我用的联笔直径是12毫米,出锋是40毫米,屏笔直径是8毫米,出锋是35毫米。当然,有些书法家和我不同,但是很多书法家都以这两枝笔作为基本用笔。书法常用的字,无论你练习还是创作,最常用的尺寸,用这两枝笔都可以对付了。

       简言之:

       大笔可以写小字,小笔不可以写大字。

       买笔的时候,宁可大一点。

       1.2硬软

       毛笔本身就是软,这里所讨论的软硬,是希望软中带硬,按得下,起得来。不是纯软如棉,一坨稀泥,那样的笔没法写字。所谓硬毫笔,主要是指笔心的软硬,你看这一枝笔,它用羊毫为心,狼毫为被,而且被毛又很短,狼毫的硬度就发挥不出来。

       硬毫的用料,主要有兔毫、狼毫、石獾、貉子、山马等。硬毫的优点是:有弹性,回性好,反应快。缺点是容易提,不容易按。而且容易磨损,价钱贵,寿命短。兔毫最硬,磨损也最快。磨损之后,好像剪了一刀,尖锋都没有了。

       纯狼毫笔,听起来好像笔心是狼毫,被毫也是。其实笔心用硬毫,也是需要搭配的。如果心被全用一种硬毫,以硬辅硬,效果并不好。

       纯紫毫笔:我曾经请师傅做过几枝纯紫毫笔。笔心和被全用紫毫,就是兔毫,价钱贵不说,实际书写并不舒服。试过才知道配搭的重要。

       纯狼毫大笔:狼毫和紫毫相比,虽然硬度不如紫毫,但狼毫比较长,可以做比较大的笔。紫毫比较短,做不到这样大的尺寸。

       乌龙水:乌龙水原本是一个传统的笔名。后来各家笔厂都有生产,质量相差很大。是以狼毫为心,牛耳毫为被,牛耳毛有弹性又有粘性,凝聚力相当好,吸水力也比较强。你可以看到,牛耳毛毫锋挺拔,书写很流利。但这笔直径7毫米,出锋33毫米,只适合写中小楷。

       软毫。软毫的用料主要是羊毛,还有胎发、鸡毫等,这些笔只是增加趣味而已。不是用来学书法练字的。软毫的优点是:有长有短,做大笔、小笔都没有问题。而且容易按,一按就弯,所以线条变化多。缺点就是回性弱,弹性差,反应慢。软毫弯了之后要它回复直,就看你收笔的技巧好不好了。

       羊毫是软毫的主要用料,羊毫有几种:细光锋、粗光锋和老光锋等等。来自于羊身上不同的部位。羊毫也有比较硬的,湖州羊毫,往往搭配嘉兴一带的山羊毫。

       兼毫:上次讲过,兼毫用料是:笔心用硬毫为主,加软毫衬垫,被可以只用一种软毫。专诞《笔方》用紫毫搭配青羊毛为笔心。兼毫的优点是:软硬适中,书写流畅。前两堂已经讲过,最好用的就是兼毫。

       毛笔的软硬,还要配合纸张。唐朝卢携《临池诀》说:“纸刚则用软笔”,就是硬的纸,应该用软的毛笔去写。“纸柔用硬笔”,“纯刚”就是纸也硬,毛笔也硬,“纯刚如以锥画石”,“纯柔”,就是纸张也软,毛笔也软,“纯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他又说:“画石及壁”,在石头或者墙壁上写字,“同纸刚例”,跟硬纸一样,“盖相得也”。用软笔去写,就很相配。

       1.3长短

       下面说说长短,笔头的长短,由出锋这个数据决定,你看这三枝笔,出锋的长短相差很大。 长锋的好处是储墨量较高,但出锋越长,越不容易控制笔尖。短锋的缺点是储墨量较少,但锋短容易控制笔尖。中锋的优缺点在两者之间,我是比较倾向用中锋的。

       为什么说,长锋不容易控制笔尖呢?你看,笔根连接笔管,但写字是用笔锋写的,手上的力,是通过笔根传递到笔锋,如果笔腰很软,就无法指挥笔锋,所以笔腰有没有劲很重要。长锋笔往往是软毫,硬毫没有这样长。结果造成腰劲不够,这是要注意的。如果是中锋、短锋,就不大有这问题。

       用长锋还是用中锋,甚至短锋,要看你的需要而定。譬如说像铁线篆,要求线条绝对均匀,如果你用长锋笔去写,很容易扭动,清代有些书法家就把笔捆扎起来,只留下一个笔尖,其实用一枝短锋笔去写,那就稳定得多了。

       宋代姜夔《续书谱》说:“长而不劲,不如弗长,劲而不圆,不如弗劲"。他的意思说:出锋长但不够硬,必然笔腰软,所以不如不长。笔头不够圆,四面不对称,硬了更不听话,所以不如不硬。

       简言之:

       长锋要配合硬毫,笔腰有力才能指挥笔锋。

       对初学者来说,还是中锋最好。

       1.4厚薄

       厚薄指笔形,就是笔头的形状,你看这两枝笔,出锋和直径都是一样的,但笔头的形状相差很大,你买哪一枝好呢?上一枝笔,笔头比较厚实,行话称之为“浓”。下面一枝笔比较薄,或者说比较尖,初学者往往喜欢很尖利的笔,其实仔细一想,这种笔的中心长毛少,周围的被毛短,所以会尖利。尖锋处饱满的,应该是比较好的笔型。太瘦,我们称为叫薄,只能写很细的线条。笔的厚薄,上堂我也提到过,因为是手工做的,同一批笔,都有点差别,买笔的时候,你要看清楚。

       尖的毛笔,有利于写细线条,但是,如果你要写粗线条,按下的部位要比较多,才能写粗。要注意,毛笔按下写完以后,还要回过来收笔的,薄的毛笔收笔动作也比较大,来来回回忙个不停,而厚的毛笔,轻轻一按就写粗了,收笔动作也小。

       细腰葫芦笔: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特殊的笔形,如明代的细腻葫芦笔,是特意用线捆扎以后形成的, 用过以后笔腰就会散开,变成普通的笔。还有什么枣核笔、尖笋笔、兰式笔等等,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简言之:

       大小:联笔和屏笔各一。

       硬软:兼毫。

       长短:中锋。

       厚薄:适当厚一点儿。

        2.用笔

       毛笔买回来,是用海藻胶固定的,所以第一步要洗去海藻胶。习惯上这一步称为“开笔”。

        一支新毛笔,把它浸在水里,浸在水里的时候,它的溶解不是很快的,那个海藻,所以你就要适当地把它一点点按一下,按一下不要按得重,按得重以后就伤到笔根了。稍微按一下,把它洗一洗,按一下,洗一洗,这开笔时间上很快的,一枝新的毛笔,大概也就一两分钟吧。笔根要完全把它开开。有些人他只开一半,那么你不如买支小笔好了,何必买支大笔呢。

        笔开好以后,怎么办呢?就要把里边的水吸干。或者在纸上,或者在毛巾上,把它那个笔吸干。我通常,要里面的水分,要帮助它容易干,就把这个笔尽量拉开一点,拉开一点就是叫它容易干。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笔就开好了。

       胶套和挂绳

       开笔的时候,毛笔就开始接触水了。如果水进入笔根,一是笔毛会发霉掉落,二是竹管浸水之后容易爆裂,所以现在有些笔,在笔头上加了一个套圈,以防爆开。而洗笔以后,要挂起来晾干,所以尾部的挂绳,也是很重要的。

       扎笔

       以前有些大笔,还会捆扎笔根。这样可以防止笔毛蓬散,也可以减少掉毛。如清代五色法琅瓷管斗笔,你可以看到笔根也是经过捆扎的。你也可以自己动手用线扎一下笔根。在开笔之后,等笔毛干透,就可以扎了。我是用牙线来扎,力度要均匀,把线拉紧,扎过以后,可以收束毫毛。掉毛也大幅度减少,还可以防止水份进入笔管。

       3.晾笔

       笔开好了,怎么把它晾干呢?要注意,只能慢慢晾干。有些人喜欢给毛笔上刑罚,用吹风筒吹,放在太阳底下晒,甚至放在火上烤。要知道毫毛是一种蛋白质,经不起折腾的。

       笔筒和笔架

       注意毛笔未曾干透前,不要插入笔筒。因为可能有水流入笔根或笔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笔尖向下,用笔架晾干是比较好的方式。

       笔帘

        如果你要携带毛笔,可以用笔帘。笔帘很便宜,又实用。就算是湿的毛笔,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携带。现在有一种笔帘,下面有一个布袋,分成好多格,每格可以插入一枝笔,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下一堂课,给大家讲墨,现在都讲器具,器具准备好了,后面开始写,就容易得多了。

   

       补充:怎样洗毛笔

       洗笔很简单,但你要注意,只能用冷水洗,不能用热水洗,热水毛笔会软掉。在打开的水龙头下面,轻轻的把毛笔放在里边,让它冲一冲,大概时间一分钟,看到把墨冲下的黑色慢慢变淡,水变清。那么究竟是不是洗好了呢?可以拿一个白色的瓷器,接上水把毛笔在里面搅动,如果发现明显还有黑色,还不行,直到水基本变清。

       毛笔洗好了,怎么办呢?和开笔一样,拿纸把毛笔里的水吸出来。最好把笔头拉开,有利于笔头里面干燥。很多人喜欢用手把笔头的水撸下来,是完全错误的,里面的水出不来,导致发霉。把笔头拉开,吸干里面的水是正确的。挂起来晾干,干了以后它就蓬开。

 

       本节要点:

       毛笔选购:大小、软硬、长短、厚薄

       怎样开笔、扎笔

       怎样使用笔架、笔帘

       要点解读:

   

   

       思考题:

       按照课程介绍的方法,买一枝屏笔和一枝联笔备用。

       毛笔买回来之后,自己动手开笔、晾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