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中元鬼节文化: 拜鬼非迷信、传扬中国孝道文化、博爱思想

 阿Paul2017 2017-08-30

传说农历七月初一一到,阎王打开鬼门关,放出鬼魂到阳间寻找食物,无主孤魂野鬼们也于此时纷纷跑到阳间。尤其是七月十五——中元节,鬼门大开日是阳间阴气最重的一天。到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些鬼魂又得返回阴间。因此,在闽南人的观念中,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或鬼仔月。在这个月中人们不婚嫁、不祝寿、不乔迁、不办各种喜庆之事,唯恐将孤魂野鬼引进门;如果不幸有人在这个月里亡故,也只举行出殡仪式,而不举行归虞等“引魂”仪式,唯恐引(家鬼)魂入户时,孤魂野鬼也跟着入宅而不走,而造成今后的麻烦。

农历七月十五(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中元节放水灯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道教信仰三官大帝,即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解厄水官洞阴大帝,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合称“三元”。《五杂俎》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三官大帝

孟兰会

中元节的萌芽期一直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夏代甚至到远古。远古时期,人们崇拜月亮,视月亮为时间、生命女神或男神,每逢月圆之夜都要载歌载舞举行庆典,也就是“跳月”,除了“三元”之外,中秋节也源于“跳月”。中元节还与上古时期迎四时之气、四时祭享先祖的礼俗有关。《春秋繁露・四祭》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祖先父母也。春曰祠,夏曰构,秋曰尝,冬曰秀。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七月十五在古时为“秋尝”,四时之享中是唯一的夏商周三代不改之制,有着深厚的民俗基础和悠久的传承源头。

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南宋以前,本来都是七月十五过中元节,后来元兵进攻南宋,人们害怕待到明日再拜地官,元兵会越攻越近,就提前一天拜地官了。现在,福建龙岩泉州等很多地方也有七月十四过中元节。还有一些地方在七月的其他日子过中元节(轮流普施)。

中元节祭拜

过去,许多村落的庙宇在七月前要举行“收兵”仪式,即将村庙神灵派出镇守在村落四界阻挡孤魂野鬼入村作祟的五营神兵神将收回,并封上庙门,让孤魂野鬼可以安心进入村落,接受人们的祭祀与供奉。七月初一还在要庙前竖起高高的灯篙或招魂幡,俗称“起灯脚”或“竖旗”,以此向四方的孤魂野鬼昭告,在整个七月,阳间将逐日有人供奉食品与用品。

每逢中元节,人们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如三牲或五牲、菜碗、果品、茶酒等和大量的香楮等,先祭祀祖先、再敬孤魂野鬼,然后烧冥钞、经衣等,以供“野鬼”们照路用。有的还有在晚上放水灯的习俗,其意为超度亡魂野鬼,祝愿鬼魂早日脱离苦海或轮回转世。也是为祈求平安。

直到农历七月三十,是俗称“关鬼门”或“关地狱门”的日子。有竖灯篙或招魂幡的村子都要将其倒下,熄灯“路灯”,打开庙门,祭祀神灵,请求将五营神兵派出去,继续镇守村界。各家各户则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摆上菜碗及酒、饭、米、水等,主人拈香祝告,送走孤魂野鬼。

中元节路边烧纸钱

旧时过普度,闽南家家户户门口要挂一盏灯,从初一一直长明到三十才熄,谓之“普度灯”,现在多数人已不挂了。

“中元普度”期间邀亲唤友来“吃普渡”是闽南地区特有的风俗。通常是在“普度日”祭祀仪式结束后,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饭喝酒,常常是今天你请我,明天我请你,也常常是刚吃完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

中元节的祭祀具有着双重的意义,一是阐扬怀念祖先的孝道,一是发扬乐善好施的义举。普度祭拜无主的孤魂野鬼,让它们也能享受到人间的热忱,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博爱”的延伸。中元节可谓是一个具有正面意义的节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