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戏曲与诗词的意境之美

 清风明月tbm5q1 2017-08-30


意境,是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古诗词讲究意境,上学的时候,每当讲到古诗词的时候,老师都会让我们体会感受诗人通过词句展现的意境和画面。同样的中国戏曲更讲究意境,因为舞台是虚化的,演员所有的表演由以意境来烘托。

中国戏曲自诞生以来,就以其诗情画意的意境之美铸成自身的美学传统和民族特色。可以说,正是在戏曲审美中独特的意境体验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特质成为中国戏曲的生命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意境概念本来是属于诗词、绘画的,格律严整的唱词本身就是诗,唱词是戏曲的主体,所以诗词与戏曲的意境是相通的。很多戏曲唱词都是很美的诗句,配以唱腔,加上演员的表演,很容易把观众带到戏剧所展现的悲欢离合中。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我们在欣赏优美曲词和舞台表演的时候,看到的就是形形色色的人生。有高贵、有卑贱;有善良、有凶恶;有笑、有泪。有理想的追求、有梦想的沉迷;有对命运的反抗和怀疑、有失意的伤感和落寞。

古代诗人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结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移情入景,化情思为景物。

《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折我们都很熟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莺莺透过这萧瑟的秋景,淋漓尽致的传递出与张生离别的不舍。这是戏曲中的情境交融。

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十个景物,看起来互不干涉,但是这一整幅画面,昏暗的色调,淋漓的展现了天涯孤客的悲凉。

怎样免费订阅秦腔微信平台信息:

①在微信搜索中输入字母“qinqiangok

②点击本文最上面蓝色字“秦腔”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